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探析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四史新生育人

蔡 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20000)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学业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更影响着高校铸魂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于加强“四史”教育做出重大部署。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开展“四史”教育既是新时代育人的内在要求,亦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四史”教育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新生教育,正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生长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四史”教育与高校新生教育的内在关联

新生教育和“四史”教育作为两个育人范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四史”教育为新生教育工作提供了内涵丰富的教育资源,新生教育也为高校落实“四史”教育提供了抓手。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概括为政治属性相同、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契合。

(一)新生教育与“四史”教育政治属性相同

新时代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新生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起点,对整个育人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四史”教育绝不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学史爱国、学史增信,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成就、艰辛历程、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因此,新生教育与“四史”教育都拥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二)新生教育与“四史”教育目标一致

新生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思想教育、活动引导、规划指导、目标激励、制度规范等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开展“四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带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形成和发展的宏伟历程中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崇高理想,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矢志奋斗。因此,新生教育和“四史”教育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者有着一致的教育 目标。

(三)新生教育与“四史”教育内容契合

新生教育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等诸多方面,旨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实际行动投入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历史洪流之中。“四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机理和丰富的育人资源,为新时代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提供了思想宝库,也对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淬炼品德修为、实现人生价值起到了巨大的鼓励和借鉴作用。因此,理想信念的树立是新生教育和“四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点。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的现实需求

新生教育与“四史”教育的属性相同、目标一致、内容契合等内在关联,充分证明了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的必然性。不论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还是新时代高校的育人需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都显示出势在必行的需求性。

(一)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势需要

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在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不时沉渣泛起,否定党的发展历程、否定历史史实、否定民族精神。其散播形式时常伴随着现实形势不断变化,利用互联网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干扰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削弱和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新时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但认知相对缺乏理性,较易受网络上情绪化的煽动;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在新生入校之初,学校应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其用唯物史观看待问题,提高其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全面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势需要。

(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绘制新时代青年精神图谱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姐、雷锋、邱少云、嫦娥团队、神州团队等一批又一批英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非凡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伟大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所形成的精神谱系为我们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奋斗的滋养沃土。

青年一代永远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青年一代的入学教育中,全面展现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发展历程,深刻阐释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感染和鼓舞青年一代继续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调动起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继续传承,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绘制新时代青年精神图谱的时代需要。

(三)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全面发展中尤为重要的必备素质。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有着增长才干、提升素质的迫切需要。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将加强“四史”教育正式纳入“理论武装体系”中的“加强政治引领”板块,将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新生教育,让他们在初入大学校园、理想信念尚需完善、社会经验还未成熟的时期,通过“四史”教育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奋斗探索、为了人民幸福勇敢抗争、为了国家富强矢志奋斗的壮举,逐步培养起新时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实现正确历史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作用。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需要。

三、将“四史”教育融入新生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逻辑起点——从教育内容出发把握“四史”教育的整体性

作为高校新生教育的崭新课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又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四史”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遵循,凸显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演绎着事物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规律。“四史”并不是四部不同时期的单独史,而是一部贯通、递进、统一的整体史。新生教育必须把握“四史”教育的整体性,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大历史观,以宽广的视野看待历史,纵观可认清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横观可直观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领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要把握“四史”教育的整体性,应当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贯穿“四史”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宛若一条将历史与现实贯穿一线的绳索,引领人们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地揭示真相、发现规律。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精悟透,才能真正将“四史”学懂弄通。二是把握好贯穿“四史”的主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史”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四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生动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始至终是“四史”发展和推进的主线。三是把握好贯穿“四史”的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一百年来不论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不论处于顺境逆境,我们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动摇。

(二)层层递进——从教育实效性出发注重紧密联系实际

如果说新生教育是“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是“的”。要让“的”落地落实,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认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并运用行为认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是一种集历史认知教育、历史思维教育、历史规律认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让受教育者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水平后逐渐形成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一,要紧密联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谨防社会中“另类的声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杜绝网络上别有用心的歪曲历史、诋毁英雄人物的言论对大学生思想的误导,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不断加以正面引导,通过学习百年党史重大历史事件汲取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心灵滋养,在学习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英勇事迹中感受其信仰信念、道德风范、意志品质,树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让“历史观”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三观”相一致。

其二,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实例来论证历史理论,以透彻的理论分析深化对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历史思维能力,做到以历史故事感人、以历史理论服人,并最终培养起唯物史观的历史素养,从而指导其解决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育人先育己,高校党政干部和教师作为育人工作者,必须首先强化自身,要做到胸怀“两个大局”,切实践行“两个维护”,不断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智慧经验,学会用历史的思维解决新生教育中遇到的挑战和难题,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政治保证。

(三)目标指向——从教育方向性出发要重视实践导向

历史是过往实践历程的积累沉淀,也是启迪当前和未来实践的经验智慧。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开展“四史”教育、研究“四史”育人,就是更好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感悟历史,并将其用以指导未来的具体实践,因此,开展“四史”教育必须带有现实问题意识和未来引领导向。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科学看待历史,正视历史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弯路。在教育中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同时指引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发展历程中的错误,领悟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并从中总结智慧经验,汲取直面错误或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能够直面错误和迎接挑战,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次,要把“四史”教育和解决新生的思想困惑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世界观尚未成型的新生来说,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是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堂必修课,“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正面导向性、价值引领性,将“四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应当更加关注热点问题,注重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最后,要着重带领学生认清现实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明晰其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认清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增强其解决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魄力和能力,懂得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四史”中体现的历史发展规律,并在“四史”所蕴含的智慧经验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四史新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