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2022-11-08李范成周红旗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传统

李范成 张 然 周红旗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在我国,文化本指“文治教化”或“文章教化”,指用文章、礼乐来教化人民和治理国家。与现在的文化含义不同,现在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和创新,沉淀出最优秀的文化精华,融入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 面面。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与青年学子成长,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经过千百年的变革后,吸收和借鉴不同国家的文明成果,在经过不断的创新后,逐渐具有了中国特色,具有如下时代价值。

(一)蕴藏着传统美德的人格修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各类传统美德。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所以应当重视对传统美德的积极学习和传承。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为重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人格修养的完善,两者高度契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核心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在稳步推进,同时还面临着环境日益复杂、主体性仍需提升、实效性有待提高等现实挑战。此外,应当更加重视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并凸显出时代特征。我国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十分重视,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三)自强不息的崇高理念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十分推崇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传统,认为做人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当代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理想,想要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就离不开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中蕴含着古代人民的奋斗精神,可以对当代中国人民起到激励作用,培养团结奋斗的 精神。

二、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凸显思政教育的价值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凸显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属性。儒家文化强调的整体思维、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凸显了“仁”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可以促进现代人从整体上思考和分析问题。大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逐渐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在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保证了文化的包容发展。

(二)增加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塑造和熏陶大学生的人格、丰富大学生的主观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思政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有效提升。以优秀的文化精神为引导,可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观念不断涌现,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正受到一些不良思想和西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生活方式渗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如我国古代一些文人志士高洁的道德品格、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可使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断磨砺自己、见贤思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思想、文化精髓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文化无形的熏陶和影响下,大学生可不断汲取其中的精华,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现实问题

(一)缺乏丰富的文化素养

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丰富的文化素养,就不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不少大学生存在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对其价值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其潜在价值。

(二)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一些高校并未在必修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设为一门系统性的专业教育课程,只是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课程方案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来自自身的储备,只有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才会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课程体系的片面性、单一性和零散性。

(三)没有充分运用传统媒介

高校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时仍然是以思政教育为第一课堂,将其作为主要阵地。没有运用创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和注入式,过于重视理论讲授,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无法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大多数教师虽然讲得十分投入,但是台下的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出现打瞌睡和开小差的 现象。

(四)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现代多样化的文化思潮影响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对消费和佛系理念过度推崇,弱化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热衷于群体事件的大学生在没有深入了解时事热点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不良思想,在如此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做出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时代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对青年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应当保持答卷的标准答案,也就是应当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一)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透彻地研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开阔视野,切实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要努力钻研改进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身体力行地传播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思政课程理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高校目前所设置的思政教育课程并没有全面涉及传统文化,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够引入新的知识,就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魅力。详细来说,思政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从书本中走出来,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为目标,组织大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实践。高校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应当以了解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为重点,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组织大学生参加分享展示家乡传统文化等积极向上的课堂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对时事新闻的文化价值加以挖掘。同时,高校应当从思想道德观念入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逆境成长思维,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品格培养,让大学生以最美逆行者为榜样,学习他们无私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式

采用丰富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中,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可以了解其深刻内涵,以此促进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所以,首先,高校和思政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整合,采用情景体验教学和案例探究教学等模式,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采用师生互动和探究体验等方式,发展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高校还需要从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方面入手,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分析,不仅了解其实际的学习状况,还应当在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采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调查分析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认知程度和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对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最后,高校应当结合调查所得的学情结果,做好对各类融入形式的设计,采用信息技术保证文化育人活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将文化育人板块设置到思政教育平台中,也可以让师生围绕着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相应的教育App(小程序),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添加优秀传统文化模块,缩短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的距离。

(四)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当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所以,首先,高校应当建设相应的建筑和景观等,并以此为载体,在校园环境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采用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命名建筑和景观等,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刻在景观石上;加强建设校史馆和档案馆等,在其中开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展示板,让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高校应当做好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以经典文化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采用不同的主题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深入了解。最后,高校还应当鼓励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协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充分展示,不仅保证了其多样性,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采用多方协作的形式,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想要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并在思政教育中全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意识,将大学生培养为日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