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探讨

2022-11-08杨雪萍唐凤萍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思政

杨雪萍 唐凤萍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协同育人模式是为了引进更加多元的资源条件,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在协同育人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现阶段具有非常典型的可行性,同时也是体现教育工作开展、创新思路发展和优化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因素协同融合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水平,丰富思政教育内涵的科学途径。

一、高等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本身就极为庞大和复杂,无论是学校的教务部门,还是学生自身,不得不在专业课以及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对自身的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多的助益,因而也不会引起重视。从教师的角度看,思政课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一系列教学任务,课时本身就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融入劳动教育只会增加教学工作量,同时挤占其他授课内容的时间,两个方面都无法保证。这种客观情况导致部分思政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未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思政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法律以及现代社会的道德观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思政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理论分析,将教材上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作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但是无论是哲学观点、还是法律观点,都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不能产生共鸣。劳动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有效途径,可借助劳动教育阐述各种抽象理论的现实意义,但是部分思政教师还未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无法做到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未建立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

劳动教育并非一种体系完善、理论基础扎实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实际上高等院校内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还较短,并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思政教师正在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政课程中,使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但目前还需开展更加广泛的教学实践,确定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一,将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学生如何看待外界,如何看待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着重解决的问题。劳动作为人类与社会、他人以及自然界开展实践的最佳途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是价值观体系中的基石,仅仅通过思政课程的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劳动价值观形成深刻的认知,只有借助实实在在的劳动过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二,将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品质。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进入工作岗位或者继续个人深造,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只描绘美好的世界,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竞争和困难。思政课程偏重理论教学,而劳动教育中涉及一定强度的身体运动,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会更加充分地理解生活中存在的艰辛和不易,并且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在参与劳动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将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有利于加强思政课程的实践性

第一,提高思政教学的实践性。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长期存在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并且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反馈也相对较差,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思政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会逐渐失去教学热情,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非常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摒弃过去只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教学的局面。实际上,思政教师也在积极寻求思政课堂的实践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理解思政课堂上的各种理论知识。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协同起来,可显著地提高思政课堂的实践性,这是开展协同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二,拓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途径。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这一特点也导致在思政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思政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开展实践,也苦于缺乏有效的途径。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可有效扩展思政教学的实践途径。例如,教师可在校园内组织基于劳动的实践教学活动,然后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写一篇有关活动感受的文章,将文章的主题和思政课程中的某些观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去理解教材上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深度,又能促进劳动教育。

三、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将劳动价值观纳入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中

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显然,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思政课程的“三观”教育是相一致的,二者存在很多共同的教学内容。以下从思政课程“三观”教育的角度分析劳动价值观的教学价值。首先,劳动价值观和世界观之间的关联。世界观决定了个体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看法,是个体处理自身与外界关系的重要理论指导。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被广泛认可。劳动价值观与世界观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改进人类社会的根本途径。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看法基本上都发端于劳动实践。其次,劳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联系。人生观阐述了个体对其人生意义的看法,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奋斗方向。人生只有形成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才能走得长远,并且永远不迷失。个体能够为社会提供的价值、产品或者服务是其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而这些内容全部蕴含在劳动中,所以,劳动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由此即可判断出劳动价值观和人生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劳动价值观和学生个人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价值观反映出学生评价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例如,中国文化中认为自食其力是有价值的事情,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无价值的事情,虽然结果都是人们获得了某种资源,但实现过程却存在显著的区别。导致人们态度差异的是前者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实现,后者则是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见,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劳动光荣,人应该依靠自己。这种观念也非常符合思政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二者之间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

(二)创新完善劳动教育观念,协同利用多方面教育资源

从具体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的角度上来说,劳动教育的观念也需要基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同步的完善和提升,融入劳动教育观念,协同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践融合时,教师可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强多方面资源条件的充分利用,例如在理论知识教学的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持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劳动教育在保持良好的理论教育状态的同时,能够基于信息化的技术和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另外,有了网络平台的融入,劳动教育和引入的案例本身在丰富性上就会更进一步提升。教师可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以劳动教育维度的具体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应用,通过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应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案例素材,为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提供帮助,同时也基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知,立足于劳动教育,实现思想政治维度的教育引导。关于具体的教育资源应用,不仅包括了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也包括了社会维度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

(三)构建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途径,融入思政教育理念

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组织开展,在具体落实的环节中,需要在方式方法和创新路径上实现全方位的优化和完善。对于劳动实践教育来说,创新方式方法也是更好地为思政教育的衔接开展寻找有效切入点的重要路径。为了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同时立足于劳动教育,完成思政教育的组织落实,就需要在劳动实践途径上实现多元化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劳动教育的不同形式和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相应的支持。从实际出发来讲,劳动教育不应停留在课堂中,而是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为学生创造广泛的实践机会和途径,这一点也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教学工作。第一,提供广泛的勤工俭学岗位。勤工俭学助学岗位既能为学生解决一部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这些岗位又创造了高度实践性的工作机会,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实际的工作场景,理解工作的实际含义,同时树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和世界观。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学生餐厅、行政助理和教学助理岗位等都可为勤工俭学提供支持。第二,在校园内组织广泛的集体劳动。校园内的劳动机会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关键在于开发出一些适合学生的劳动形式。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全面的“净化校园活动”,主要的劳动形式是清理校园内的各种垃圾异物。高等院校的校园面积通常都比较大,并且有些校园内林木成片,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垃圾,丢弃在校园内,这种劳动形式有利于美化环境,同时锻炼了学生。再如,有些高等院校内部存在大片的空地,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第三,组织开展校外公益活动。除了校园内的活动,校外公益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无论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还是劳动教育中的实践互动,校外公益都非常适合,作用和意义非常突出。例如,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养老院做义工,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社会性公益活动不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标,但同时又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时可思考劳动的价值以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像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众多学生走上了免费为同学和老师运送防疫物资的行列,虽然他们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益,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

(四)形成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教学机制

常态化的实践机制,是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应当同步实现实践维度的提升和优化。通过提升实践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劳动实践教学来说,基于多方面的劳动教学目标,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实现相应的完善和优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师,不仅要与相应的劳动教育辅导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应当在劳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整体流程上实现优化和完善,确保在前期制定相应的匹配教学方案和教学机制,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持。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通常是在两个学年内完成,但是并非课程结束之后就可放松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授课期间以及思政课结束之后均可开展,并且在思政课程课时完结之后开展劳动教育还可形成一种延续性的效果。鉴于此,在劳动教育中应该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无论学生处在哪个年级,均可通过学校的各种实践途径参与到校内外的劳动过程中。要构建这样一种教学机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设计。第一,全面改进高等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了形成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机制,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使相关教务部门和思政教师树立劳动价值观。第二,拓展高等院校开展校内外劳动的形式和途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岗位。如果要构建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教学机制,就应该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学校应该和当地的福利机构、儿童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面试机会,使其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同时树立自己的“三观”,完成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

四、结语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取得两者协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加充足的平台和资源,需要教师充分分析两方面教育工作在具体落实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且从实践资源的完善优化、实践工作开展的针对性等多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进行优化,最终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