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析
2022-11-08祝成毅
祝成毅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巴人精神的内涵
巴人精神是巴人生存在巴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中逐渐形成的忠义爱国、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下开启了时代新征程,青年大学生应保持艰苦奋斗的巴人精神,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忠义爱国
古代巴人就秉持忠义爱国的精神理念,据《华阳国志》所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从此记载可知,古代巴人就具有舍生取义、质朴忠义的伦理精神。巴人祖先不仅有忠义的可贵品质,更有爱国的民族精神。《华阳国志》是对巴蔓子将军壮烈殉国事迹的记载,战国时期巴国有一位巴蔓子将军,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巴蔓子向楚国借兵平乱,内乱解决之后,因不能用本国的三座城池答谢楚国,继而以身许国。不管是巴蔓子将军借兵平乱,还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本国三座城池,都彰显了巴人的忠义爱国的民族精神,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生命之上。这种优秀精神品质代代相传,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巴山红四方面军十六字精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展现了大巴山广大军民保家卫国,无畏牺牲,坚定革命的忠义精神。
(二)勤劳勇敢
巴人先祖们生活在大山大河险恶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族群纷争造就了古代巴人的勇敢的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古代巴人崇拜白虎,虎是万兽之王,象征着勇猛。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更有《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中记载:“板楯七姓……其人勇猛,善于兵战。”在大巴山艰险的环境生存繁衍,在连绵起伏的山川开垦荒地,勤劳耕作,先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造自然,造福子孙后代。据1979年版《辞海》记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米仓古道,险居岩侧,陡临深渊。巴人先祖在悬崖上、在急流的险谷搭栈道,建造的栈道形式各异,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巴人的创作的技艺和创新勇敢的精神。这种创新勇敢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巴人后代子孙,在革命年代,巴人继续发扬着前人的勤劳勇敢的精神,自强不息,辛勤劳作,努力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经济,在武装斗争中利用川东的地理环境“诱敌深入”歼灭敌人,利用大巴山的特质,在石头上刻字宣传革命精神,都体现了巴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三)艰苦奋斗
大巴山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炼了巴人艰苦奋斗的意志和自强的精神。古代巴人无畏艰难,艰苦奋斗,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田地,在悬崖上搭建栈道。距今约3500年的米仓古道遗址,始建于秦朝末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是汉中古道,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约250公里)。古代巴人用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家园。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人子孙不忘艰苦奋斗,牢记保家卫国的使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的发展,为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据记载,巴山的人民为红军提供粮食15万余吨,鞋子2万余双,同时广大人民组织运输队支援前线,达到数10万余人。
大巴山险恶的地理环境,残酷的战争,磨炼了巴人的忠义爱国、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的可贵品质。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巴人精神对新时代的高校青年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
(一)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巴人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和自身的人生价值。忠义爱国是巴人精神的核心内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要具备巴人精神。具体而言,要实现民族复兴,首先要具备“忠义爱国”的理想信念,“忠义”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就是忠于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巴人精神蕴含了忠义爱国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伟大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系在一起。一代一代的前辈始终坚守着忠义爱国的理想信念,被誉为“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先生,无畏艰难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钱学森先生正是秉持忠义爱国的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民族复兴贡献自身力量。只有把忠义爱国的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才能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
(二)勇于创新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培养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巴人精神。巴人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校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需要。将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巴人精神的勇敢创新的精神符合当下时代的需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肩负着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将巴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坚持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等诸多挑战。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保持实干兴邦的劲头,以“老黄牛”的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只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巴人精神应从师资队伍、思政课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融入,高校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思政教师更是传播的重要角色,对于巴人精神的融入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主要通过思政课传递巴人精神,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三者对于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巴人精神融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在巴人精神教育中占有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对于巴人精神相关学习研究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年大学生对巴人精神学习研究的深度。一是高校定期开展“巴人精神”相关专题培训,不断优化培训等相关机制,力求达到培训的真正意义。教师培训的方式应注重实效性,除了讲座、学术会议等,艺术表演和艺术作品对巴人精神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触及教师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巴人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组织教师实地考察,对“巴人精神”具体体现的地区、博物馆等考察学习,投身实景之中,从触觉、视觉感受“巴人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升华教师的精神世界。三是完善评价方式,对教师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四是高校对巴人精神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教育,让师生深刻地感知巴人精神带来的精神魅力,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巴人精神融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拓展教师知识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升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思政教师的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首先是教师做到“以德立己”才能做到“以德树人”。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巴人精神”滋养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教师要加强“巴人精神”的研究学习,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二)巴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不断发展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能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丰富人的思想。巴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师应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研究学习巴人精神,加强传统文化理论功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挖掘巴人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选择具体的影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巴人精神,增强学生对巴人精神的认同感和吸引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物质十分优越,个性鲜明,追求个性和独立自由,对于感官强烈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多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起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加入以巴人精神为主题的舞蹈、音乐、电影、故事等。同时,要充分考虑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程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交流,加强互动式教学。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听到青年大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学生才能更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其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巴人精神教育融入实践课中,从理论和实践进行教育。除了理论讲授,教师还要结合巴人精神的自身特点,开展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如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巴人精神的理论认知和心理认同,有助于巴人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
最后,在思政教材方面,将巴人精神相关的内容编写在辅助教材中,并鼓励教研团队,积极开发关于巴人精神的教材。同时培育巴人精神科研人员,加大对巴人精神的研究力度,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巴人精神相关的考查内容。
(三)巴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不仅注重理论课堂,还要重视校园大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将巴人精神融入大学校园生活。巴人精神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带动高校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为其不断努力追求,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
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多元文化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文化影响,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校园里进一步弘扬巴人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巴人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其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巴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几个方面措施:第一,图书馆收藏巴人精神相关文献,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感受巴人精神的强大思想力量。第二,开展校园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取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巴人精神的强大力量。情境式体验更利于学生真实感受到巴人精神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巴人精神的学习研究兴趣。例如,辩论赛、学术研讨会、音乐会、舞蹈表演、电影、美术作品等。第三,校园环境设计将巴人精神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校园凸显角落,让师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巴人精神的影响。如雕塑、书法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第四,运用网络宣传,学校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巴人精神的相关内容。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与巴人精神相关的文章、电影、艺术表演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开展巴人精神的思想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增加对巴人精神的理解和感受,促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最后,巴人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将巴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忠义爱国、勤劳勇敢和勇于奋斗的青年大学生。引导青年大学生对“巴人精神”内涵的正确理解,使得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逐步完善,在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上有着更高的思想高度和升华。巴人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更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可以进一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之,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巴人精神激励自己,立志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