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析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理论性中国化思政课

孙 琦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先后召开一系列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党上下高度重视思政课,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明确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眼于四大目标,打造思政课“金课”。其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是改革创新的内在规定性,是提高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的载体,必须把思政课的理论性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深刻内涵

“理论”是人的高级、抽象的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具有系统性、客观性、逻辑性的特征。也可以说理论是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理论性”就是指“客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对认识对象进行本质的、规律的、全面的反映,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性质”。高校思政课理论性是指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主要通过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时代问题,自觉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成为时代新人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一)理论性和政治性相统一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鲜红底色和本质属性,讲理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理论性和政治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走好走实人生的关键期,从一开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讲“政治”的思政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政课,绝对不能去“政治化”,搞“价值中立”“立场中立”,更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必须发挥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作用。一方面,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就是要筑牢学生信仰之基,确保大学生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理论是政治引导的载体。思政课并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就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政治引导”就好比盐,但盐是不能直接食用的,要把盐融化到食材当中,才能够发挥出盐的独特作用。所以说,政治引导必须要以理论知识为载体。

(二)理论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思想性是思政课的必备品质和本质要求,强调在理论基础上凸显思想性,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塑造价值观和道德培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深刻育人思想,要充分发掘,坚持理论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其一,要寓思想启迪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中。思政课必须与时代同步伐,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站在时代前沿,从新思想中获得思想启迪,引导学生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勇担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其二,要寓塑造价值观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呈现出心智逐渐健全,思想异常活跃,价值观形成等特点,最需要得到细致关怀和栽培,给予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营养”“阳光”“雨露”,引导学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三,要寓道德培养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中。品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品德败坏的人只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更正、走得更远。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自觉从中华民族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到道德风尚,从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要明晰大德、恪守公德、严格私德。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实践性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思政课并不是纯粹只讲理论,不讲实践,它蕴含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是由思政课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所决定的,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是思政课的主要特征。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紧密相连的,讲理论必须讲实践,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一方面,思政课的理论性离不开实践性,没有实践性,思政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是造成思政课“无用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实现理论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看其能否正确指导人们实现预期目标,成功地指导实践,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打开思维,完善认知结构,以正确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有利于思政课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有利于打造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金课。

二、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价值意蕴

(一)增强理论性是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理论基础的前提条件

学生认知规律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就本科阶段来说重点是开展理论性学习,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理论基础。这里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增强理论性有利于扎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是要用科学理论教育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探求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改进一知半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增强理论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使命,要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成为时代的奋进者与开拓者,也必须要有科学理论思维。总之,增强思政课理论性有利于扎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理论思维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基础。

(二)增强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

打造思政“金课”要求高校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办好思政课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这是进行思政课建设长期得出的成功经验,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与发展。思政课是以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主要内容,理论性是其鲜明特色,是指引人类前进的科学理论。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来看,提高教学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学实效性就是说教学实际达到的效果要契合教学目标,切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理论性不足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内容上不翔实、不透彻,经不起推敲,逻辑上站不住脚跟,再丰富多彩的形式创新都难以让学生信服、难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出现“泛娱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理论性不足会导致思政课教学上“假大空”,泛泛而谈,学生难以学得真知,由此产生一种思政课“无用论”的想法,使得到课率和抬头率大打折扣,思政课也就变成了“水课”。讲理论是思政课的基础,必须着力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深刻透彻、终身受益的理论。

(三)增强理论性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作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必须着眼于增强理论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授正确的理论、思想,不能犯原则性、政治性错误。而把稳思想航向的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这就要求思政课理论性必须要强,教师不能就课本知识讲知识,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本知识,用党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力求讲清楚、讲透彻,讲到学生心里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确保高效培养的人才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的,才能真正发挥在全社会的高效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路径探析

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理直”才能“气壮”,“理”在“气”先。“理”即学理,是彻底而深刻的;“气”即生发于深厚学养和对学理透彻分析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因此,办好思政课首先要在“理”上下真功夫,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要由道而术,由内而外。

(一)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首要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要不断从理论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要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实践观、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共产主义理论、当代价值等方面讲透彻、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性角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方法论与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深信不疑马克思主义、认可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

(二)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其次要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方案、新理念,是我国从大国成为强国的行动指南。从构成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来看,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原理”课时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原理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看新思想、分析新思想,引导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支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理与现实相结合的力量。当真理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深入人心的时候,也能够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讲授“概论”课时要从历史地位、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讲授,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贯穿教学全程,讲深、讲透“三大规律”,引导学生既爱国,又爱党、爱社会主义,立志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讲授“纲要”课时要讲明白先辈们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史,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人民敲锣打鼓轻易得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得来的,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视野,从横向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逻辑,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求得真知。讲授“基础”课时,要立足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引导学生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做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者和践行者;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要从国内国际的“两个大局”出发,讲清楚中国所处的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理解好我国新的理论成果。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要从构成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教师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是增强思政课理论性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着力增强思政课理论性的关键也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其一,夯实理论功底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牢固的理论根基,扎牢、扎稳马克思主义根基,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确保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源头活水充足。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看原著、悟原理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更要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做到持久学、深入学、学彻底,铢积寸累、常学常新,以汲取思政学科最深层次的“源水”,练就过硬的“看家本领”。其二,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理论素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对党的理论熟稔于心并能够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用党的理论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讲清楚、讲彻底。其三,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具备多学科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能从多角度,联系国内国际,纵横比较中为学生解疑释惑,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引导学生拓宽思想眼界,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猜你喜欢

理论性中国化思政课
读者心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学理论性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以韶关学院文科类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