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线特质党史

杨 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认知的培养,也就是“立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这个“本”如何抓实、抓牢呢?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在于,怎么将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更进一步说即党史教育,贯彻到育人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在这一育人问题上,就高校而言,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厘清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与党史主题主线的关系,以此作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依据,并从这一理论依据中阐明融入的切入方向,在切入方向指引下开辟实施路径,是解决目前融入模式匮乏的关键。

(一)党史的主题主线与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的内在共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百年党史主题的科学归纳,而主线实质上是主题的实践展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百年党史的主线阐述言简意赅,“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需要看到,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在主体上是由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地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实践中进行的。实际上,百年党史映照着中国青年为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奋斗史、百年成长史,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也映照着百年来中国青年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成长的主题主线。

尽管新时代有其新局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其独具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他们个体上是个人的青年时期,整体上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赓续。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中国青年相比,有着青年人对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共同的价值追求——总是怀揣个人理想、承载家庭希望、渴求民族复兴、力行国家富强——因此也就与各时期中国青年作为映照主体、实践客体的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具备内在共性。其共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历史趋势的一致性。就历史进程的层面看,两者都处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客观规律中,都是在整体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由一国向多国传递的全球化扩张与个体上作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个人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是人创造的历史在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相互交错形成的张力,百年党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断赓续,同时作为中国青年——无论是百年党史的各个时期还是当代——成长奋斗史的合集的不断赓续,因而具备历史趋势上的一致性。二是承载主体的一致性。就推动主体的层面看,两者的主体都包含中国青年这一身份。首先,历史的主体只能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其次,人创造历史,人生的各阶段创造历史,青年阶段是人生阶段之一;最后,百年党史涵盖中国青年成长奋斗史。因而具备承载主体上的一致性。

(二)党史主题主线与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的个性化表现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的时代之基

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任何时代中国青年——作为时代中的人——都在那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中能动地实践着具体的生活过程。百年党史主题主线赓续至今,中国青年在其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着,因此,这种个性化差异的本质即是对当代中国青年在百年党史主题主线中定位的依据,必须结合其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存在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即时代性的问题来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大变局既是百年党史主题实践展开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就我国来说,在机遇上,即“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重塑”;在挑战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绝不愿看到中国道路“风景这边独好”,各种渗透形式层出不穷,各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论调层出不穷。

2.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表征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中国青年正以“百年未有”的新姿态平视这个世界。这一新姿态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时代特性。在存在实质上,随着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或者说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使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交往普遍化,因而当代中国青年既是“地域性个人”又是“世界历史性个人”。具体来说,当代中国青年:第一,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球布局中受动的个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能动的个人;第二,既是观察到以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不断衰退和萎缩的个人,又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个人;第三,既是直面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个人,又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不断增强的个人。在存在形式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建立在高速网络传输和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相结合的当代,中国青年既是真实世界(即线下世界)的个人,又是信息化了的真实世界(即线上世界)的个人。线下,他们体验真实世界;线上,他们体验真实世界的信息化反馈。他们既是从线上到线下的大众传播的接收方,又是从线下到线上的大众传播的生产方。他们的交往互动与物质场所已相分离,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线更加难以把握。上述两个层面的时代特性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精神特质:一是持续增强的精神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党史主题和以此为实践展开的奋斗主线不断增强的认同;二是持续开放的精神视野,随着世界依托互联网的交往普遍化,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多角度的价值判断、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使得青年人精神视野不断开放,对百年党史主题主线实践形式的认识更加多样;三是持续碎片化的精神认知,包含着海量信息的大众传播使得青年人在接收时只能加以取舍——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信息化膨胀,人的接收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在精神反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认识的碎片化。

(三)理解党史主题主线与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蕴含着各时期中国青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带有近代以来中国青年的内在共性;而当代中国青年是百年党史主题实践展开过程的历史结果,其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又有个性化表征。作为个性化表征的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当然包含着百年来中国青年这一整体的共性,而同时其自身又是区别于百年中各时期的中国青年,是这一内在共性的历史性、现实性延展,因而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并在党史主题主线的整个历史展开中趋于统一。这样的相互关系,使得党史主题主线与当代中国青年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因此两者的内在共性和表征出来的个性就能在辩证统一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党史教育的内容,它的实质就是党史主题主线的展开以及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精神结晶。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它的实质就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作为高校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育人主体这一身份事实,结合百年党史主题主线与其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让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切入方向

以上述理论依据出发,要想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的党史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政育人体系中,使得二者发挥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切入方向。

(一)明确融入目标

党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在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中,学思悟践,知行合一,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思政课育人目的,“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目的性上来说,两者都旨在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深耕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以人生奋斗促民族复兴。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相通的,因而方向一致且具有交汇性。

(二)厘清融入节点

就理论于人的发展的能动作用层面来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过经典表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在融入时,一定要厘清融入的两个节点:历史的和当代的中国青年,中国的和世界的中国青年。

(三)把握融入时效

百年党史既是消逝了的历史,又是不断赓续的现实,既有历史性的指导意义,又有现实性的实践成果,可以用它的历史的理论来指导现实的实践。实际上,百年党史中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成果和精神结晶的创造,就是在其全部历史时期所积累起来的实践成果和精神结晶形成的指导意义下的创造。但是,与历史的不变性不同,现实的实践总是不断变化的,实践如不尽快获得指导,其成果很有可能变质。因而在用历史指导实践时,要把握时效。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基于上述的切入方向,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既要遵循融入教学的目标方向上“守正”,又要注意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创新”。

(一)体系建构: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一是构建核心内容体系。梳理思政课的理论要点,结合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实践,将党史中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实证的史料加以精心筛选和系统组合,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历史经验和青年大学生发展衔接起来。其中,在表现内容的形式载体上应特别注意结合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热门网络平台。二是构建核心联动体系。注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联动,思政课程与时事热点相互联动,以思政课为出发点,以专业课育人为落脚点,将党史教育作为双方衔接的经验桥梁,通过党史教育做中介的双向联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指向性和理论说服力。三是建构核心师资体系。高校党史教育不仅应覆盖青年大学生的“学”,还要覆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做到教学相长。

(二)过程融通:打造全立体化、全方位党史教育融入

一是打造以思政课为中心的立体化课程。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促进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会贯通。其中,在形式载体上应特别注重打造线上线下二合一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热门网络平台进行选修课的线上教学,贴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线上学习实情。二是打造全方位实践路径。将学生实践分成三种形式:课堂“融入式”实践、校外“嵌入式”实践、校内“浸入式”实践。“融入式”实践注重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和实践应用,“嵌入式”实践注重校外党史实践基地和红色文化景点研修,“浸入式”实践注重校内促使学生组成党史理论线上线下宣讲团队、校园热点线上线下调研团队、思政育人线上线下服务团队的打造。三个渠道的实践教育相融合,实行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理论认识、理念认知、价值认同“阶梯式”育人路径。

(三)评价重构:重构多维度评价系统

根据体系建构和过程融通,打破扁平化评价模式,建立能够多角度展现育人效果的评价系统。一是教师点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融入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完成对自身学习表现及成果的自我评价任务。二是线下互评与线上热评相结合。在线下,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模式对融入教育的形式、内容、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利用线上授课平台,对融入教育的效果进行即时评价。三是短期评价与长效评价相结合。教师在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每个阶段性节点上设置关键性议题的评价任务,以便及时观测学生对于不同阶段党史学习的认知、认同情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及时完成学习反馈,并在评价中反思自身的学习行为,完善学习能力的建构。教师根据短期评价与长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各阶段的评价结果为依据,不断优化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设计与进程。四是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相结合。形成一个以评价应反馈,以反馈促改进,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能不断改进融入教育。

四、结语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过程,只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才能破解目前融入模式匮乏的难题。要理解内容与形式产生冲突的根源,就必须理解党史育人为什么能够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相融合。其理论依据就在于,党史的主题主线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特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不仅找到了融入的依据,还进而明确了融入的切入方向,在切入方向的指向下构建合理的融入路径。只有这样,党史育人才能真正和高校思政课育人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主线特质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数字主线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