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理念

张 翌

(苏州高新区第五初级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定位

(一)历史学科需要主动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课程思政指的是借助专业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各学科的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落实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通过初中基础学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门任务,尤其是历史学科更需要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责任,与原有的思政课相互配合,协调育人。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不仅为初中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是引导历史学科教学在注重立德树人方面进行有效的深化。课程思政理念下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即把历史课视作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阵地展开教学。课程思政理念中包含的育人元素包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些内容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大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主动承担课程思政的任务显得十分必要。

(二)落实课程思政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属性

当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知识的灌输与考试技巧的传授,而对于历史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存在忽视的情况。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多元化的,“以史为鉴”“读史可以明志”等思想广为流传体现了传统文化概念中史学的价值。梁启超先生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因此更大限度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符合传统史学的功能定位,是将学问拿来用的,突破“为学问而学问”的历史教学方式。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有利于多维度发掘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本身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一门学科,明确“大思政”理念下的教学定位,是将传统史家修养拓展至新时代的育人活动之中。

(三)课程思政与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基于历史学科的本身学科属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点核心素养。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并非放弃或改变历史学科原有的教学属性和核心素养,而是通过课程思政的意识来指引初中历史教学更有力地发挥育人的价值,挖掘学科本身的思政亮点与优势。就结合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而言,国家教育部门在课程思政指导意见中指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一名历史学习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认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了解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重要基础。家国情怀更是一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的重要品质,是课程思政理念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项核心素养是进行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于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来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契合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理性思维,全面科学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提高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更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功能与价值

(一)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在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初中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容易发生情感偏差,出现忽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崇洋媚外的情况,甚至误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尽是糟粕与封建迷信思想。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使学生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辩证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与教育,有利于通过文化传承形成民族历史的记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在新时代能引导学生将优秀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文中就设计了一个材料研读环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课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贫贱、强权、困境等境遇下都能保持仁、义、礼的本性。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历史教学中能得到有效激活,从而引导学生追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如果仅仅是将这则材料研读活动视作是史料分析而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就难以体现该课所要求形成的价值目标。因此通过文化自信的引领,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崇尚仁义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能够将百家争鸣的思想与当代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并升华教学主旨。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激发初中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讲好革命故事,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先辈热爱祖国、敢为人先、勇于拼搏、乐观积极的价值观念。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更能使学生学习无数建设者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基于文化自信加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目标,养成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不断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程设计路径

(一)加强主题式教学中课程知识整合

首先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形成课程思政意识,以更高的的视野来审视教学中能够融合文化自信的知识结合点努力挖掘历史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元素,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中科学、自然地进行文化自信的融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文化自信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培育文化自信的原则。《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基于民族大交融这一主线,北魏孝文帝面对守旧派的阻力,依旧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努力向先进的汉文化进行学习。从唯物史观角度而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也决定了所追求的文化发展方向。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教材整合,联系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结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书法、绘画与雕塑等艺术形式来体现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寅恪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很多时候是以文化上来划分的,并不论血统。因此在讲述本单元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认同感。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以民族交融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为主题,形成“交融—改革—发展—繁荣”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构建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其对教学中所呈现的文化自信知识点形成更全面的认知。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与学习愿望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内部动机,即互惠性。它是指人类对他人做出回应,并且与他人共同活动以达到某个目标的深层需求。”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的形象出现,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针对性地组织一次课堂研讨活动。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突出培育文化自信的目的。在这一环节针对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制定研讨主题“传统文化是否适应近代中国发展”。第二,任务分配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分配小组成员任务,包括材料收集、观点辨析、合作探究,通过研讨形成小组的中心观点。第三,总结汇报。学生对小组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由教师进行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近代社会传统文化遇到的挑战及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并进行追问迁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三)调动学生文化自信的感知体验

李惠军老师认为历史看似距离学生很远,但在现实生活之中历史是隐形地浮现或延展,点燃历史课堂中的人是创设历史课程情境的重要方式,借助呈现历史的人让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进行对话、沟通和理解,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朗读文学艺术作品是融入革命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深情诵读经典革命诗词,可以推动学生对于革命事迹的理解,对革命先烈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可以用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的教学导入,不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更契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工农武装革命局面的形成过程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从开篇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所处的危急状态,对革命文化作品的解读能够培育学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更能理解革命文化所体现的文化自信的内涵,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追求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

基于文化自信提高辨别能力,是学生将文化自信的理念运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重要体现。学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等现象时,能够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形成自我传承的意识,通过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指引,培养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形成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生活状态,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理清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明确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让培育文化自信成为课程思政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探索的第一步,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实践和探究,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得初中历史学科适应“大思政”的时代教育需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