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22-11-08徐晓欣赵晨旭刘子洋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徐晓欣 赵晨旭 刘子洋

(1、3.大连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 2.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中一位;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其中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这“四个一”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全社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体化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一)教育目标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一体化教育体系,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覆盖,引导大中小学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教育目标有效衔接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生态教育和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利用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范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生态公民。

2.坚持区分层次

由于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在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层次性的原则,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各学段之间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

(1)生态认知目标。小学阶段要以亲近、欣赏、爱护自然为主,培养孩子的生态是非观。初中阶段以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为主,使学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感和生态良知感。高中阶段要以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为主,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大学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生态正义感。

(2)生态技能目标。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能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养成保护生态文明的习惯。初中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高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系统地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生态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生态文明教学体系的建构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诉诸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系统有序、螺旋上升式推进和开展各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建构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是认知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教学中的内在要求。只有遵循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教学的实效性。

(一)合理化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等,感受身边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变化,学习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了解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高中阶段认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然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生态安全意识。大学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国情、生态安全五个方面主要内容。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二)从生态课程到课程生态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将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当中,把生态文明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中小学在开好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围绕若干生态文明的主题,大力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和其他的生态实践活动。各高校主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他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当中,实现从生态课程到课程生态的转化。

(三)加强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只有最严密的法律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要加强对《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制教育,使生态法制教育始终贯穿大中小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一体化教学阵地的优化设立

生态文明教育是大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各地普遍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实践体验,促使其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坚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校园建设,贯穿大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日”校园文化活动,创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1.充分利用校内设施

大中小学校园环境是最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场所。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内设置景观水池、雨水回收装置、垃圾分类装置、厨余垃圾转化装置、太阳能装置、温室大棚等,这些设施是最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楼宇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注重校园的生态设施建设,在设计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切身体验到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环境。

2.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1)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日”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小学着重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地球日、世界海洋日、环境日、节水日、低碳日、粮食日、爱鸟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科技节、艺术节、科普周、科创周等。在大学阶段主要通过生态文明宣传、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科创比赛、夏令营、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生态文明的教育形式,丰富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激发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生态文明教育良好氛围。

(2)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抓好校园生态建设。小学阶段着重组织开展以节粮、节水、节电等为重点的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爱护每一株花草树木开始,倡导“光盘行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营造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中学阶段可以在校园内开辟百草园、农事园等专用空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探索生态校园。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中逐渐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大学阶段主要通过校园空间设计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体现办学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案,在校园建设中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二)充分利用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教育资源

中小学生态教育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生态环境学院及专业的生态教育资源,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高校与当地中小学结对联系,定期开展面向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进大学校园参观、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等;中小学可以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做系列讲座,或者开展其他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活动。这种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的模式,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推进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现实借鉴的可能。

(三)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科普基地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是大中小学生态实践活动的重要教育阵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亲自体验实践,有利于增强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好植物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航海气象水文等科普展览馆、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挖掘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将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红色教育、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四)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资源

一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教育、生态环境、水利、绿化、市容管理等政府部门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教育类企业服务的资源,参加其举办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野外活动等;三是大力挖掘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和其他环保非政府组织资源,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四要利用各级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机构(如中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等)的资源,组织大学生参与其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科研、普及和推广工作。

四、一体化保障措施的全面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指定分管领导,压实责任,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办法,将互利合作的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当中。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合作专题研究,规划、部署、推动学校之间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落细、落小、落实。建立学校党委(党总支)负责制的统一领导机制,打破大中小学之间的壁垒,促进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纵向合作,从而推进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经费保障

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要设立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专用经费,集中力量开发不同学段的生态文明课程、编撰教材、配齐师资;要建立健全不同学段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为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制度保障

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为新时代“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大中小合作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统筹各个部门,打破条块分割的教育现状,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研究制定大中小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健全多元评价的考核机制,去除短视化和功利化的做法,为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是化育人心。面向生态文明的未来,教育者必须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因此,一是要加大对生态文明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专题培训和校本研修,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中融入各式各类的生态文明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知识水平及育人能力。

二是要引导其他学科的教师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融入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全体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多维知识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既掌握教育方法又有正确的价值立场的教师队伍,为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三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将线下与线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将思想理论学习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绿色活动,关注身边的生态文明现象,在开展调查研究、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对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升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协同推进

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涉及小学、中学、大学的纵向时间维度,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横向空间维度。因此,在加强各学段合作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的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协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构建新型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

五、结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公民都要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多方共同发力,课堂内外纵向贯通,小中大学各个学段纵向衔接,才能促使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能够在大中小学“落地生根”,才能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继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