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电视摄像技术优化方法分析
2022-11-07王小石
摘要:摄像为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但目前关于摄像技巧方面的讨论并不多,很难使摄像技术得到真正的优化。在此种背景下,文章采用理论梳理与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摄像技术所处的困境,进一步讨论电视数字摄像技术的优点及要求,并提出增强色彩均衡、优化画面层次感、注重细节渲染、改善曝光质量等建议,旨在创新优化电视摄像技术,提高节目质量,为电视媒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摄像;连续性;层次感;细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173-03
一、引言
近几年,大部分行业领域均已实现普及网络技术,优化运行效率和工作成果。媒体领域也是如此,借助数字化的方法,优化摄像技术与后期处理,电视媒体也应大胆尝试,增强本身素材收集与节目制作的能力。新媒体时代对摄像工作者的操作技巧与知识更新都有极高的要求。并且在改进摄像技术的过程中也要保障拍摄画面的质量。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摄像技术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人们能借助不同渠道了解到所需的信息,并且所得信息的呈现形式相当丰富,基本上可适应当代人对于信息与娱乐的需要,这势必会给传统电视媒体的存续与成长造成较大的冲击。再加上新媒体技术不断推广运用,相应的节目制作、摄像等随之更新升级,拍摄内容及角度都比较新颖,同时拍摄者可以是专业人士,还有可能是普通爱好者。
对比来看,电视摄像技术比较呆板,既不能从画质上适应人们的需要,视频作品结构又无法达到时代审美要求。所以现如今,电视摄像从业者应当冲破传统技术的局限,积极了解新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于电视摄像任务中。同时应当强调的是,作为新媒体产物的网络节目,虽然获得诸多观众的喜欢,但由于部分人员并未系统化学习,拍摄程序可能有瑕疵,比如逻辑问题、立意混乱、内容不全等。
所以,电视摄像技术优化改良期间,应保留电视媒体原本的优势,发挥自身逻辑严密、导向积极等作用。并借助技术层面的提升,优化拍摄画面,满足大众对节目的要求。电视摄像从业人员在了解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前大众对电视节目的新需要,如此才能找准优化的方向,使电视媒体可以在新时期稳定持续发展[1]。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数字摄像技术的基本分析
(一)技术优点
1.推动媒体转型
如今新媒体技术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将其应用于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中,既能推动媒体转型发展,又能帮助传统媒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数字摄像技术不仅能优化拍摄内容的画质,还在特定范围冲破拍摄时间的制约。
如利用水下以及无人机拍摄方法,扩大拍摄对象的范围,而通过这些先进手段获取的镜头,均较为清楚,为节目后期制作提供高品质的素材。由此来看,高效摄像技术具有为媒体行业提供助力的“底蕴”。
2.优化后期制作质量
和常规电视节目相较,如今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均具有类似特点,即多元化、趣味性、年轻化。而这些特点既反映在节目内容方面,又表现在后期制作环节。例如,大多数综艺节目均会增加字幕,借此强化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有利于增强画面的可观赏性。
3.缓解从业者的工作压力
电视节目与新闻一样,均强调信息的时效性。而把数字摄像技术运用到普通电视节目中,有利于提高制作效率,并能提升节目的画质。与此同时,制作节目的技术员能按照电视台标准,合理删减、剪辑,借此保证播出内容的连贯性,而这些均是传统摄像方法不能比拟的。
(二)技术要求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画面有了新的特征要求。
1.固定性
摄像的该项要求是指在画面构图中,应当遵循既定原则,特别是画幅比例须全程一致。拍摄期间,由于节目播出平台的画面比例要求,相关摄像人员要做好相应调整,便于后期处理。
2.能动性
摄像素材中包含连续画面,处理构图时须动静结合,以适应大众的审美需要。对于画面构图来说,能动性是极其关键的要素,摄像对象应当具备能动性,并注意到摄像机本身的运动状态。所以,摄像者应当采用更加自然的方法,构成拍摄画面。
3.连续性
节目前期拍摄中,仅有素材具备连续性,才能确保节目的完整性,并使观众认同和信服,而此便要求依托有关技术,保持画面的持续性。对电视摄像技术来说,连续性能确保工作成果的统一性,让每帧画面均有逻辑,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表现出画面间的关联,继而保障节目的总体品质。摄像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当关注相邻画面的逻辑,并选择适宜的方法,表现出画面的连续性[2]。
如今,娱乐节目已经是大部分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媒体领域竞争也极为激烈。而对于该行业来说,优化电视摄像技术,有利于貼近大众心理,保障节目收视率。前期拍摄期间,相关人员应当注意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标准,使摄像技术得到有效展现的同时,增强画面的视觉美。所以,数字电视摄像中,工作者应熟知摄像机的所有指标参数,了解数字摄像的操作方法。并按照节目的具体立意,调整摄像手法。比如,对于新闻节目来说,应当确保画面稳定,点明事件主题,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对于文艺节目,需要着重强调画面层次,灵活采用移、推、摇等不同的摄像手法,必要时可以按照音乐节拍,调整拍摄画面,以适应不同的摄像需要。所以说,电视摄像工作者应当熟悉摄像机使用技巧,不管是系列专题节目、新闻播报或是娱乐节目等,均能灵活应用,得到高品质素材,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3]。
四、新媒体时代电视摄像技术的优化方法
(一)增强色彩均衡
新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创造转型的机会,特别是现如今智能电视开始普及,节目类型与内容持续丰富。为适应当前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要,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添加养生、教育、综艺类节目。特别是综艺节目,细分出许多类型,如相声、真人秀、舞蹈、滑板等,主题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偏好。在电视节目持续更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摄像技术也面临新要求。常规摄像技术选择单一比例,显然不符合当代观众对节目画面效果的需求。为增强受众的观感,相关人员应当尝试运用宽画幅的摄像方法,为受众提供多个视角,强化节目的代入感。同时,画面色彩运用也会对受众观感有不同的影响。对此,促进电视摄像技术优化,应当着重考虑画面感和色差均衡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挑选适合节目立意与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摄像方法。
总的来讲,画面感是吸引受众最基础的条件,而色彩则是画面感最直观的体现。所以,追求更优电视摄像技术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关注该方面的诉求,并以此为切入点,如此才能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效提供技术保障,并在播出后赢得观众的喜爱。
(二)丰富画面层次
为确保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使受众能有比较真实的感受,在保障画面感与基本色调适合的基础上,也要依托电视摄像技术,增强画面整体的层次感。层次感即节目的结构,应当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继而增强人们的实际观感,而此也是新时期观众对节目效果的真实需要。对此,摄像工作者应当根据如今电视节目的转型需要,积极主动改良摄像手段,依托前沿技术,优化拍摄成效。例如节目录制期间,为丰富节目整体的层次,应当按照嘉宾行动轨迹拍摄,保障画面的能动性,增强画面的和谐性。比如,美食节目录制期间,能通过切换近景与远景的方法,增强整体的层次感,利用近景拍摄细节部分,远景则展现制作全程。
另外,部分电视节目会选择远景镜头,拍摄大环境,如蓝天、山川、河流等,用来代指时间流逝。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根据其整体画面来看,便选择诸多远景镜头,这样在让观众了解特色美食所在地区环境的同时,又可以丰富节目画面层次,避免单一镜头导致画面呆滞。
除了前文所述的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相关人员也能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增强画面层次感。例如艺术类节目,为凸显环境艺术感,运用此种拍摄思路,有利于形成朦胧美,利用自然光与拍摄对象的衔接,突出主体,优化画面整体。
(三)强调细节渲染
电视节目摄像工作有着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能将其看成“艺术”。在相关人员真正了解并高效运用拍摄技巧的前提下,便可科学处理画面中的光线、构图等细节要素,而这些都是营造出艺术感的主要依托。比如,大部分纪录片为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就能比较完整、深入地了解彼时的场景,为强化环境画面的整体表现力,便要求相关人员处理好细节[4]。比如,借助明暗对比与色调优化,清楚展现出拍摄目标,在没有任何文字描述的情况下,使观众准确感知纪录片讲述故事发生的季节与环境特点。
摄像人员也能通过改变设备光圈聚焦,保留更多的自然光线,使观众能透过节目画面,了解拍摄的大致时间与地点。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出现过度曝光,光圈系数至少要达到f1.8。但如果环境光线比较阴暗,光圈系数不应超过f16,现场调整设备光圈须根据环境适当处理。只有发挥各个细节的作用,才能在众多画质优良的节目中“杀出重围”,提高镜头的质感。
(四)提高曝光质量
摄像曝光质量关系到最终节目画面的呈现效果,相关人员要尽量避免过度曝光以及曝光不足。在节目录制期间,摄像容易被节目类型、环境变化与自然光线不稳定等干扰,所以摄像人员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确认曝光范围与空间,不可简单把曝光质量划分为若干固定模式,如此难以提升画面品质。对于曝光质量的问题,主要根据光线条件确认,清楚分开拍摄目标和背景,保障画面纵向的层次感。
在现场摄像期间,画面清晰是最基本的标准,如此才能保障人们以比较舒服的状态观看。对此,为提升拍摄技巧,相关人员应当有效保障镜头画面,使整体呈现清楚、流畅。比如,部分拍摄地点是比较狭窄的空间,此时就要考虑照明以及防止严重曝光的问题,可以适当设置人工光线,但应当防止光线直射到镜头。此拍摄技巧多应用于室内节目,仅须在摄像期间注意便可。对于光照比较充足以及光线分布复杂的拍摄环境,应着重挑选摄像角度。
一般情况下,应当避开背景光线充足的角度,反之会造成过度曝光,导致拍摄对象偏暗,不能清楚呈现出来,进而影响整体层次感。面对此种工作条件,拍摄人员应当挑选光照较弱的位置,使拍摄对象更具立体感,保持画面的灵动性。此类拍摄方法通常用于户外真人秀、旅游等类型的节目中,特别是光线分布极为复杂的环境中,更要注重拍摄角度。与此同时,如果不得不逆光拍摄,应当增加遮光罩,防止光线直射。而长焦镜头处理中,需用到固定支架等工具,如此才能保证画面稳定。
(五)保障画面连续
节目前期录制期间,画面连续是保障节目质量的关键衡量指标与把控要素之一,倘若节目画面缺少此特点,势必会影响观众的代入感,甚至容易缺少逻辑,降低信息传达的准确度,继而影响到人们观看节目后的感受,很难留下长期观众。新媒体时代,为维护传统电视媒体的平稳,提高节目获得观众好评的概率,应巧妙利用摄像技术,提升采集素材的质量,确保节目画面的连续性。在借助数字摄像方法维护画面品质的过程中,素材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后,相关人员应当强调节目整体的逻辑性[5]。
简单来说,前期录制时,可能会设置若干机位,以求获取不同视角的素材,但同时为防止由于镜头抖动,画面无法应用,很难保障画面的连续性,便应固定好摄像机。比如,电影类节目早期拍摄中,摄像人员在现场会用到滑轨,保持镜头稳定的同时,还能跟随人物移动。而对于全景画面,则会利用无人机拍摄整个大环境,这些镜头可能会用在日夜更替、场景转换等画面的衔接处,这样可避免画面切换过于生硬。
连续性是所有類型节目均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借此既能使观众拥有较佳的视觉体验,又可以帮助人们深层次、全方位感知节目内容,保障电视节目在传达信息方面的功能性。但各个类型的节目对画面的连续程度有不同标准,因此摄像工作者应按照节目类型,适当选择摄像技术与手法,依托于适宜的摄像技术,优化成品质量,确保节目最终播出效果。
五、结语
传统媒体当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为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必须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常规的拍摄方法,借此既能进一步增强画面层次感,又可提升画质。同时,调整后的电视摄像技术应当与特效制作结合起来,使节目更具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另外,在智能电视持续普及中,新的节目形式拥有市场。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势必要面临某些挑战,通过优化自身的技巧方法,辅助传统媒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立彬.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技巧分析[J].电视技术,2021,45(12):43-45.
[2] 黄骋.电视摄像技术视角下的画面构图艺术探究[J].旅游与摄影,2021(21):112-113.
[3] 罗澄铠,林海,樊庆驰.探究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电视技术,2021,45(2):35-37.
[4] 代庚寒.刍议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记者观察,2020(30):43-44.
[5] 胡昊洋.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7):99-100.
作者简介 王小石,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