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2022-11-07石子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新闻传播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已逐渐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相关研究为理论背景,指出当今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媒体的霸权话语。文章首先梳理了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形象是以“他塑”为主,缺乏自己的声音。为应对这一困境,文章提出了在国际上积极构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几点策略,提出加强海外传媒的力量,充分利用多平台传播的优势,积极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新闻传播;国际话语权;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04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殖民视角下新闻翻译的全球本土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WLH3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呈现,是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政策主张在国际上产生的综合性评价和印象。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关系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世界影响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5G技术、高铁建设技术、航空技术等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世界各国都惊叹于“中国速度”。在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国际上占据一定话语权,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从新闻翻译和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

一、话语权与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

话语是思维的表达,话语产生于社会实践,具有表达社会主体、建构社会关系的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国际上,话语权的获取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础和前提。

福柯认为话语权的核心在于国家权力上的区别。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主要筹码[1]。

马荣九提出国家的话语权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结构性权力的体现,即制度性话语权。在国际结构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国家拥有较多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自身的权力对其他国家产生约束或影响[2]。

梁凯音指出国际话语权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国家利益,在国家事务和社会发展事务等方面发表意见的权利[3]。

王啸指出,国际话语权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密切相关,在国际上掌握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国家话语体系的传播,使国际公众产生认同感,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4]。

综上,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权力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国家话语权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贾文山和刘长宇通过历时性的考察,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国形象,分析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三个国际话语体系维度之间的动态关联,提出要构建一个多元包容且互利合作的国际体系[5]。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认知情况较为复杂,积极与消极评价并存,提升并运用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塑造和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6]。刘影提出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并没有带来话语的崛起,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中国并不擅于说明自己,从而导致“西强中弱”的话语局势。

改变这一被动局面的方法唯有提升话语自信,主动设置话语议题和规则,形成塑造国家形象的“话语共同体”[7]。在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媒体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二、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困境

管文虎指出国家形象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多种特征[8]。国家形象所展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国际上其他国家或者公众对这个国家的形象认知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认知往往受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习俗、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互动与博弈,国家形象就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因此,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往往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媒介来了解一个国家,这些媒体的报道会影响人们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判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世界里长期被妖魔化,不断有人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说”等言论。西方国家一方面极力贬低中国,另一方面又捏造中国的“称霸野心”,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在西方媒体的长期影响下,国际公众对中国产生了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而做出封城举动时,一些西方媒体不仅没有对中国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示理解,反而指责中国的举措损害了民众的自由。《纽约时报》官方推特发布了一则新闻:To fight the coronavirus, China placed nearly 60 million people under lockdown and instituted strict quarantine and travel restrictions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others. Its campaign has come at great cost to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personal liberties(为了对抗新冠病毒,中国将6000万人进行了封锁,并对数亿人实施了严格的检疫和旅游限制。这一行动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由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仅仅在20分钟后,针对意大利的封城举措,《纽约时报》展示出了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Italy is locking down Milan, Venice and much of its north, risking its economy in an effort to contain Europes worst coronavirus outbreak(意大利正在封鎖米兰、威尼斯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冒着牺牲经济的风险,努力控制欧洲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面对同样的封城事件,《纽约时报》对中国和意大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中国进行报道时使用消极词汇“cost(代价)”,而报道意大利封城事件采用积极词汇“effort(努力)”,可见西方媒体的“双标”是多么明显。

西方国家自诩为“人权”和“民主”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占据全球主导话语权,经常抨击他国的政策,随意指责他国人权状况。

面对崛起的中国,西方媒体利用“人权”这一话语不遗余力地抹黑我国形象,通过炒作所谓的人权问题等,将中国塑造为侵犯人权的“他者”。这个“他者”是西方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等需要进行“批判”的对象。西方世界通过在这种“世界秩序”中论证“他者”的失败,从而获得自我确证胜利的整体性想象[9]。

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形象处在西方媒体的“他塑”状态,西方霸权话语的偏见无处不在,西方媒体往往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固有偏见来描述中国,导致西方民众无法认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

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策略

我国很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要在国际上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就离不开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从以前贫穷落后的状况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可是与我国经济大体量不相匹配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缺失。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他塑”的尴尬状态,中国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有也很微弱,无法引起广泛的国际共鸣。要想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央,被世界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国际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习惯了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的西方国家从未停止针对中国的“污名化”报道。因此,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中国主流媒体应加大在海外的宣传力度

长久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主要是通过西方媒体的塑造来了解中国,而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少之又少。由于一直以来存在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的报道以负面新闻居多,所以要发挥本国媒体的作用,为自己发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其为海外群体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途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主要受众是海外华人和华侨,可以通过华人和华侨来传播中国故事。China Daily也是中国的主流报纸,它是英文日报,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采用英文撰写方便国外读者直接阅读,获取关于中国的一手资讯,架设起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二)有效利用多种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随着数字化传媒时代的到来,民众获得资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0]。相比传统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更有传播优势。国外一些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以其便捷性和时效性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人们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Facebook上拥有1.1亿粉丝,每天用图文、视频的方式及时发布关于中国的报道,让全球人民了解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开通了账号,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英语新闻、中国新闻网等。这些账号在平台上活跃度较高,每天發布图文或视频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相较于一些官方文件或宏大叙事方式,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互动平台反而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面对质疑及时发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外界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一直很多,如果不及时回应这些负面消息,国外民众就会被这些别有用心的新闻误导,加深对中国的偏见。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回应,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巨大影响,很多国家采取“躺平”的态度,放松了对疫情的管控。中国则作出巨大的经济牺牲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这样的抗疫政策不仅没有被赞赏,反而遭到了许多国外媒体的诟病。针对2022年4月上海的封城政策,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防疫政策,认为这种封城举措没有必要。针对这样一些报道,CGTN在其官网和社交平台Facebook上发布了文章“Why does China stick to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为什么中国要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文章解释了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并详细分析了“动态清零”政策的利弊,指出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的疫情扩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民生也得到了保障,以短期的经济利益换取人民的长久安康是值得的。通过有理有据的事实分析,驳斥了西方的批评,树立了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四、结语

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认知主要依靠媒体的作用,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要看清国际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发展;另一方面,要保持政治上的高度警惕性,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抵制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中国当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利用主流媒体为中国发声,多平台、多渠道地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海春.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J].社会科学家,2021(1):8-14.

[2] 马荣久.国际组织中的国家话语权[J].国际展望,2021,13(4):90-111,156.

[3] 梁凯音.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国际论坛,2009,5(3):110-113.

[4] 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58-65.

[5] 贾文山,刘长宇.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建构“全球中国”话语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5):134-143

[6] 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30(3):111-126,128.

[7] 刘影.话语、国家形象与中国崛起:论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J].理论月刊,2017(1):161-167.

[8] 管文虎.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J].当代世界,2006(6):36-38.

[9] 李军.现象与政治: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他者”想象:兼驳郑国恩(Adrian Zenz)等对中国新疆的荒谬想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2):115-120.

[10] 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5):1-7.

作者简介 石子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教育学。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新闻传播构建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