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的自我呈现研究

2022-11-07周子祺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异域

摘要:美食类短视频以民以食为天的民族观念为基底,具有天然的受众基础,是短视频业内发展较好的垂直领域。不同于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域内博主由本土向异域的跨文化传播行为,生活空间位于域外、身份意识上为国民的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创作者身处两种文化语境中,既是“他者”,又是“自我”。他们如何呈现自身?又如何平衡异域与本土的文化差异?文章以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理论基石,聚焦这一群体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自我呈现状况、对内对外文化传播策略和效果,旨在为跨文化传播寻求新路径和新可能。研究发现,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是演员、数字劳工和文化传播者。对内传播上,博主通过转换语言符号,抓住美食主线来构建话语共通空间;对外传播上,博主褪去视频媒介“外衣”,回归社会个体,传播我国文化。

关键词:异域;美食类短视频;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097-03

欧文·戈夫曼曾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我呈现”概念,他借用戏剧理论将社会生活比作戏剧舞台,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可视作一种表演,表演者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呈现给他人,并试图给观众造成某种理想化印象。自我呈现是个体作为传播者表达自我的一种主要行为,也是人际传播的起点。

在早期自我呈现的研究中,戈夫曼聚焦的是一种面对面的身体呈现[1]。移动互联网时代,民众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的互嵌日益加深[2],该理论突破人际传播壁垒拓展至网络场域,也包括短视频领域。短视频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舞台,博主可借视频展示自己舞台化的生活,同时短视频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既有研究更关注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同一文化语境内的博主由本土向异域的传播行为。事实上,兼具两种文化背景的博主身处异域同样代表我国形象,其自我呈现是研究的新視角。

一、研究对象

美食类短视频一般指由短视频社交软件用户个人拍摄、剪辑和传播的以食物与菜肴的寻访、制作或品鉴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影像[3]。“异域”通常相对于“本土”而言,有他乡、外国等意思,这里指区别于中国的其他国家与地区,是地理、文化和政治上的异质空间[4]。本文所研究的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主要指生活空间位于域外,身份意识上为我国本土的美食类短视频博主,其生产的文化作品主要围绕美食内容,以中文展示。异域短视频博主如何展现自我?又如何平衡异域与本土的文化差异?本文以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理论基石,聚焦这一群体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为跨文化传播寻求新路径和新可能。

本文选取14名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进行研究,对其视频作品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数据筛选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一是用户视频中所呈现的地点位于域外;二是账号中美食类视频超过视频总量的三分之二;三是用户粉丝量高于100万。笔者对博主的视频抽取观看并进行文本分析,对视频发布时间、文案、封面页、标题等进行编码,逐步建立博主画像。

二、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的自我呈现

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呈现多样的自我。在就餐环境中,博主是厨师、点单员、服务员和食客。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他们是演员、数字劳工和文化传播者。

(一)角色一:构建人设的演员

戈夫曼认为表演场景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5]。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两个基本要素。短视频作品是博主表演的前台,他们往往通过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来创立新的自我。

1.舞台设置:账号主页信息搭建

舞台设置是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和其他一些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是前台固定的符号设备,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精心布置舞台能帮助博主形成目标印象,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异域美食类博主的舞台设置表现在账号主页信息搭建上,这是对自我信息的编辑,也是印象管理的符号化呈现方式。

主页信息是用来展示自我情况的文字符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介绍社会角色,展示目前所在地、个性特点、账号属性等,如博主@澳胖的主页信息“沈阳原装,在澳躺平,上班养娃,职业奶爸,五官不行,三观贼正,说话很慢,不喜请划”,博主@小老虎的泰国行的主页信息“定居曼谷7年,一个人一张嘴,吃遍泰国,领略真实地道的泰国本土吃喝玩乐”。两名博主用“在澳躺平”和“定居7年”展示自己浸润在异域文化空间内,无论从时间长度还是经验程度来看,都有美食分享的发言力度。“吃遍泰国”又点明了美食类账号的属性,文字形式的自我介绍让博主的特色清晰易懂,一目了然。二是粉丝群搭建。粉丝群是可与博主近距离沟通的私密社群,这是被放置在抖音主页文字介绍下方的模块组件,可以看作副舞台。粉丝群内的信息发布和互动方式是舞台设置的内容,加入粉丝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关注博主超过30天且近30天内给博主点赞、评论、观看直播的天数达到7天。对粉丝群的装饰能够方便博主构筑人设,激发观众参与和传播的热情。三是视频封面。这是用来构建自我形象的角色特定的视觉符号。14名博主的封面风格各自统一,6人封面是食物截图加文字形式,8人使用个人手持食物的截图加文字,文字内容是本期节目概要。

2.个人前台:标志性语言与代表食物

个人前台是指能使观众与表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部分。戈夫曼认为个人前台的组成部分有官职或官阶的标记,衣着服饰,性别、年龄、种族特征,身材和外貌,仪表,言谈方式,面部表情,举止等[5]。性别、年龄、种族信息等是固定符号信息,异域美食类博主的个人前台设计更体现于标志性语言和食物种类。

标志性语言是角色特定的言语行为,也是印象管理的行为呈现方式。博主使用个性化的标志性语言是一种举止,举止可以随时让我们预知表演者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情境中扮演怎样的互动角色[5]。博主使用标志性语言能满足粉丝的期待,甚至让粉丝准确预判其下一步的行为,达成默契。例如,@虾壳在韩国的视频常用食物名加“能有多绝”开头,开吃之前一句“到点儿了”预示着即将开始吃播展示;@玲子的标志性话语口号“果然今天也是好值的一天呢”则常用于视频结尾。异域美食类博主在异国的舞台上卖力演绎,舞台道具和场景极具异域风情。就餐这个私密场景被公开窥探,依靠博主的影像符号——用力的表情、抑扬顿挫的感叹词,弥补用户不能共享的味觉信息缺失。代表博主形象的关键词和标志性语言成为传播语境的“钥匙”,使观众与博主间建立起独特的话语体系。

食品种类是异域美食类博主的个人名片。由于视频展示所用食材出现频率高、做法有特色等原因,特定的食品种类成为博主的人物符号能指。美食类短视频近年来杜绝暴食浪费,但对奇的追求一直存在,观众渴望看到别具一格的食物、做法和风格。博主在集体表象下为保持自身独立,选择有特色的食品便是一大要点。博主@小老虎的泰国行的多数视频是生腌海鲜的吃播展示;日本博主@玲子的个人喜好为生冷食物、高级料理;@虾壳因爱吃辣能吃辣,被粉丝命名为“青阳青椒小公主”,这里青阳青椒是辣的符号能指,也是博主的人物符号能指。

总之,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在舞台上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演员。博主利用舞台设置与个人前台设计打造个人标签,目的是实现印象管理,管理观众对自己形成的印象感知,达到巩固粉丝基础的目标。

(二)角色二:生产线上的数字劳工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业进一步强化了网民的依赖,并形成了一种以网民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6]。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是传媒生产线上的一名数字劳工,他们既是被观看的食客,又是平台内窥视他人的看客,实际上在付出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劳动。

在这一生产线上,博主与粉丝之间必须产生价值交换,博主要及时抓取粉丝的观看需求,形成“内容为王”、体验至上的创作生态。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收到的观看需求大多是国内粉丝指定的食物和店铺。例如,@玲子在4月20日发布的视频里说,“上次我不是点了个外卖嘛,你们都叫我试一下那个折耳根,所以今天这一顿千奇百怪的美食外卖,先从这个本地人最爱的凉拌折耳根开始”;粉丝@煎饼狗子在博主@虾壳的评论区留言,“还记得要拍广藏族市场的米肠白月光吗?”,博主回复“安排”。类似的“点单式”留言常见于各异域美食类博主的评论区,由此可以看出评论区已成为话语交织的场所,能够帮助博主获得受众反馈,粉丝的留言“下单”能够进一步推动博主内容生产。

博主展出私人生活和就餐过程,在凝视下“做工”,同时要满足观众和媒体方的要求。其通过生产媒介内容产品积累粉丝、获取流量,然后与广告商合作,引导受众注意力向商品需求转化。粉丝的观看、转发与评论等以示支持的互动行为,则昭示粉丝自身也已成为生产线的一员,提供免费劳动。

(三)角色三:多元文化的传播者

异域美食类短视频博主是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对内通过视听符号展现异域特色美食,对外通过人际传播塑造我国国民形象。

1.对内传播:构建话语共通空间

对内传播上,博主通过转换语言符号,抓住美食主线来构建话语共通空间。视频传播的过程是传播双方符号化交流的过程,亦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异域陌生的地理环境、人文风土与我国受众易产生距离感,博主为达到传播效果、减少传受双方信息差异带来的误解码可能而充当“转换器”角色。

首先是转换语言符号。14名博主身处10个国家,语言符号不同,易造成文化交流障碍。博主们作为语言的主要输出者,能够使传播双方进入相同的语义空间,让内容易读易懂。在自己和当地人表达需要的时候,博主会将当地语言翻译为带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符号。例如,博主@是个泡泡4月21日的作品,将“我记得上次得到了大而美味的牛排骨”翻译成“上次点的牛排骨简直绝绝子”,将“你点的食物将在那里出餐”翻译成“你先哪凉快哪待着去吧”。这些语言包含网络语言和我国方言,减少了国内受众解码成本,具有娱乐化性质,且方便传播。

其次是抓住美食主线。美好的食物是人性最基本的追求,是可以引起共同话题的文化题材[7]。博主们并不将异域文化作为主线内容呈现,而是在美食意象中蕴藏同语境文化,将文化差异浸润式穿插在视频中间进行知识科普。澳大利亚博主@澳胖介绍儿子参加的生日派对“隆重程度和春晚差不多”,与国内观众形成情感链接的同时,将中华文化代入本地文化进行差异比较,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与尊重,但强调视频重点是派对上的饼干味道很好并开展教学;韩国博主@虾壳所到的美食店里挂满明星签名,渗透着韩国的追星文化;泰国博主@小老虎的泰国行品尝榴莲时讲解泰国“金枕头”榴梿和“诺卡兹”榴梿的区别。博主们的视频主线始终和美食相关,但视频整体传播的不只是美食文化,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地域和国民形象都是视频的一角,而在评价其他文化时褒贬皆有,立场客观。

由此可见,在对内传播中,异域美食类博主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试图平衡两种文化间的关系,积极探寻不同文化之间共通的话语空间。

2.对外传播:破除刻板印象

在对外传播上,博主褪去视频媒介“外衣”,回归社会个体。在他国,博主失去抖音这一媒介赋能后,作为线下普通民众,通过与当地人交谈、互送礼物等人际传播方式传播我国文化。博主@澳胖为儿子准备中式便当带到幼儿园,引得外国家长效仿;印度博主@刘墉干净又卫生在端午节收到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总领事送來的家乡粽,他将粽子分给印度本地人,给他们讲解端午节的由来;日本博主@佳晨和店主聊天,呼吁店主“来中国旅游吧,和电视上的不一样”。博主们用交流试图破除“他者”心中的刻板印象,分享我国优秀文化。总体来说,对外传播相较于对内传播范围较小,程度较浅,以人际传播方式居多。

3.传播效果

从受众认知上来看,一方面,博主的介绍确实能让作为叙事空间的国家产生吸引力。在众博主的评论区可以得见,疫情结束之后,出国亲自体验当地美食成为国内观众的待办事项。另一方面,观众并非全盘接受博主视频中传达出的他国文化,而是对异域文化呈现正反两方意见,在支持的声音外,食材获取难、味道不熟悉、菜品种类单一、“种草”到“拔草”闭环难实现等问题是观众反馈的高频问题。

三、结语

本文所研究的异域美食类短视频是以华人为主要信源的对内传播。博主在新媒体空间进行积极的自我呈现,他们是演员、数字公民,又是文化传播者。他们虽然身处异域生产文化作品,但是他们仍然认同自己的本土身份。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食短视频文化内容生产。但也要警惕内容同质化和文化入侵现象,要在意识形态上把好关,进一步来说,要力争借由异域短视频博主个体的双向传播特质,进行转向塑造,从而向外传播我国文化,创造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1):56-62.

[2] 姬广绪,周大鸣.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交往[J].文化纵横,2017(4):16.

[3] 周钰棡,杨星宇.美食类短视频的“味觉能指”研究[J].美食研究,2021,38(4):40-46.

[4] 涂俊仪.华语电影中的异域呈现:一种主流叙事和传播策略[J].新闻界,2018(6):83-88.

[5] 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21.

[6] 吴鼎铭.网络“受众”的劳工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网络“受众”的产业地位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39(6):124-137.

[7] 高迟.浅谈文化走出去中的“对内传播”[J].对外传播,2015(6):65-66.

作者简介 周子祺,硕士,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异域
异域寻踪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异域寻踪⑥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异域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