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2-11-07朱兰婷
摘 要: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活动又是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新课标突破了以往将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割裂的二元对立理念与做法,提出了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堂活动应当是融教、学、评于一体的。评价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学功能能够很好地反拨教学。本文将以北师大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的读写板块(writing workshop)为例,探究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高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朱兰婷,莆田第一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gzx21-254)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使命。为了有效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目的,新课标提出了六要素整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以英语学习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设计与实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对新时代的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将教学与评价割裂开来,将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新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处理与平衡好评价与教和学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此外,评价与考试也并非同一概念,考试是评价的一种途径,评价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到实处。
二、关于新题型和读写课的思考
福建省高考自2021年起正式使用新高考Ⅰ卷,英语试卷中增设了读后续写题型。该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篇350词以内的语篇,基于对语篇的理解以及所给的两个续写段落的段首语,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一篇150词左右的续写短文。该题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落地课堂的决心。反观目前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笔者发现:
(一)从旧教材到新教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也顺应了新题型的要求。福建省自2020年9月起停止使用2003版旧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正式启用人教版或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对比两版教材涉及写作的模块,笔者发现,二者都强调整合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例如,旧教材中与写作相关的模块有reading and writing、writing、speaking and writing等,而新教材专门设置了reading for writing和reading and writing的模块。笔者认为,reading for writing模块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一命名明确了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以读促写。读为写提供语篇结构、言语和内容的支架,写是读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进行以写作目标为驱动的高效而有针对性的阅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通常是割裂开来的。而在新教材中,写作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对于写作过程的指导也更加系统,这为教师突破备课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对阅读材料与写作任务进行有机整合的困境提供了思路。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每个模块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虽然新教材中并没有与读后续写直接相关的内容,但reading for writing模块的理念与这一题型的理念不谋而合,都体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一模块对于学生写作的指导也更为具体,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以读促写过程包括:(1)理解文本内容;(2)分析文本结构与语言特点;(3)设置写作情景,完成任务;(4)展示写作成果。其中,(1)(2)一般为学习理解类活动,引导学生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文本的浅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4)一般为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在理解阅读语篇内容以及内化其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完成与原文相关联的新情景下的写作任务,并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提升写作效果。这一过程既符合布鲁姆提出的认知能力六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又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階发展,从而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二)从教学到教学评:让学习真正发生
传统的写作教学多以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的流程展开。教师讲,讲什么?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写作技巧指导和语言积累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写,怎么写?学生基于按照教师给定的较为宽泛的写作情境,通过机械地套用教师所给的“优美词句”和“高级模板”来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评,如何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几句简单的点评或是直接给出一个分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未能自主地建立起所学与所产出内容之间的有效关联,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学生未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也未能在评价活动中反思自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造成高投入低产出。
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reading for writing模块对于评价环节的设计更加精细化,对于每一个评价活动都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checklist)。评价维度包含内容、结构、语言。这一标准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检测学生是否达成预期学习目标以及是否取得预期成果的工具。它不仅适用于同伴评价,也能够运用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培养他们的修改意识与反思意识。另一方面,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课堂教学活动应从预期想要达成的学习成果中产出,即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作为检测是否达成预期学习目标与成果的工具,也为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从教学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所作出的即时性、终结性评价,教师点评也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方式,而是鼓励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要成为评价的主体,借助评价这一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在课堂上,实现以学习为中心。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读写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现以北师大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Writing Workshop模块为例,浅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读写课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一篇体现了体育精神的真实感人的比赛故事,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文学、艺术与体育”主题群,学生在获取写作的语言与结构支架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永不言弃以及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体育精神,并反思自我与身边的人与事,学会做人做事。在语篇结构上,这是一篇以第三视角写作的真实故事,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这两部分均以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于两位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的评价。在语言上,作者使用了许多描述性语言,为续写提供了范例和言语支架。教材中安排的写作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一篇真实的故事,笔者认为可以对写作情境作进一步具体的描述: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一篇运动会上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体现体育精神的真实故事。这样的写作情境更加真实丰富、具体明晰,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创造力。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1)获取与梳理记叙文结构;(2)总结与评价两位主人公在比赛中所体现的精神与品质;(3)感知与欣赏文本中的描述性语言;(4)运用所学写一篇运动会上体现体育精神的真实故事。这些目标是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目标倒逼原则,“首先确定预期的学习成果;然后考虑证明学生获得预期学习成果的证据,即设计评价工具;最后再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在明确预期的学习成果,即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后,就可以着手设计评价任务。基于以上四个目标,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四个评价任务:(1)学生能够基于已知以及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总结归纳记叙文的六要素以及写好一篇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地方;(2)学生能够使用概括性、描述性语言总结与评价两位主人公所体现的体育精神;(3)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所使用的描述性话语,分析其效果,构建自己的语料库;(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独立完成习作并在教师和同伴评价的帮助下对习作进行修改,提升写作效果。以上评价任务整合了促学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對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以及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评价任务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或他人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任务一定要有评价标准的支撑。鉴于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的内容,学生刚刚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评价标准可能还有些许陌生,可以先由教师给定标准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索评价的标准。本节课的评价任务中,前三个评价任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进行同伴互评(peer editing)所参照标准的提出作铺垫,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前三个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带领他们总结归纳评价记叙类作品时可以参考的几个维度,即评价作品时需要注意:(1)结构上是否包含故事的背景、发展与结尾,以及作者的评价;(2)是否以时间顺序展开故事的描述;(3)语言上是否恰当地使用了描述性语言;(4)作者的评价是否到位。
下一步,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促学和反拨作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导入情境,激活已知。教师要求学生分享最近刚刚结束的运动会上最难忘的经历,从而引出写作任务,并要求学生回顾所学,总结归纳记叙文六要素。这一步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2)持续默读,分析结构。教师要求学生在持续默读的过程中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记叙文六要素呈现出来,并将文章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写好一篇体育故事可参照的结构。教师通过学生展示的思维导图以及口头描述诊断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目标。(3)快速阅读,发现语言之美。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更多描述性单词、词块与句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这一步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4)运用所学,独立完成写作任务。(5)参照标准,同伴互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好一篇体育故事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告诉学生这也是进行评价时要参考的标准,即从内容、结构、语言的维度进行评价。教师先示范评价,再让学生进行互评并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评价结果以及如此评价的原因。当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被忽视的不足和亮点。
四、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堂评价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将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理念、研读课标、分析学情、解读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砍柴功”,从中教师可以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具体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导向下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并将其嵌入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促学和反拨教学的作用。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课堂活动,体现了“逆向教学设”的理念,同时也确保了目标、评价任务与课堂活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通过示范评价过程以及给定评价标准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同时,学生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体,他们通过完成各项评价任务,使其思维可视化,实现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以便教师以此为依据更好地监控和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少镘.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读写板块编写特点研究及教学建议[J].英语教师,2021(22):42-44,47.
[3]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2-7.
[4]邓亚庆,苗若楠.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18(4):78-85,111.
[5]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5):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