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
2022-11-07王应军
张 娟 王应军
(湖南省宁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南 长沙 410600)
运动性失语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功能障碍,有研究[1]统计,其发生率高达30%,脑梗死后失语患者交流受限,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全面康复,而且极大地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尽早干预对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针对本病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2]发现,针灸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失语的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拟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针刺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以期为临床探索最佳针灸取穴方案治疗该病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湖南省宁乡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表1 2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的诊断标准:(1)起病急;(2)患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少数患者表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体征一般持续数小时以上;(4)影像学表现:脑CT或MRI可见梗死病灶,除脑出血及其他病变。运动性失语症诊断参照《失语症》[4]:患者在言语表达障碍的同时伴书写错误,但一般对语言理解无障碍。
1.3 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年龄范围:30~80岁;(2)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3)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依从性好;(4)患者母语为普通话;(5)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1)其他病因所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者;(2)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者;(3)有意识障碍、记忆障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4)聋哑病史或有严重的声带疾患者;(5)无法接受针刺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调脂等)[5]及言语训练[6]。言语训练包括:(1)听理解训练:按照由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分级训练包括名词、动词、语句听理解训练,听觉记忆广度拓展训练。(2)读解训练:①制作通俗易懂的图文卡片,指导患者将卡片的正确含义说出来;②通过填空的形式读短语;③通过理解选择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词;④深入理解各种词性,如形容词等;⑤对简单或者复杂的句子进行填空;⑥通过阅读短句来选择动词;⑦将图片和与其内容相同的句子表述相匹配;⑧根据文字内容执行指令;⑨阅读文章之后,回答多项选择题。(3)口语表达训练:包括单字、词语的产生,词语选择,语句完形填空等。(4)书写训练:包括自己名字的书写、听写单个词语等。(5)其他训练,包括构音肌训练、发音训练、计算能力训练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四海之腧”取穴法针刺治疗。
1.4.1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方法[7]。取百会、顶颞前斜线(运动性失语头针分区)、哑门、廉泉、通里穴,有肢体瘫痪的再配合相应穴位,均采用常规针刺手法。
1.4.2 治疗组 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针刺治疗[8]。取穴:哑门、气冲、百会、风府、大椎、人迎、足三里、大杼、下巨虚、上巨虚穴。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穴;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穴;风痰瘀阻者加丰隆穴;痰热腑实者加内庭、丰隆穴。具体操作方法:哑门、风府穴取正坐位,头微微前倾,项部放松,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地刺入0.5~1寸(约1.6~3.3 cm),要求患者有酸胀感;百会穴向前平刺0.5~0.8寸(约1.6~2.6 cm),刺入后施快速捻转的手法;大椎、大杼穴直刺0.5寸(约1.6 cm),行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人迎、气冲穴直刺0.5寸(约1.6 cm),注意避开动脉,以得气为度;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穴直刺1~1.5寸(约3.3~4.9 cm),需按不同体质进行补泻。配穴针刺操作要求根据体质强弱区别施予补泻手法,有酸、麻、胀、重感为度。
2组针刺、言语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6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等级程度与失语程度呈负相关,即等级越高,失语程度越轻[9]。评价标准,显效:失语症程度分级改善3级以上者;好转:失语症程度分级改善1级以上者;无效:失语症程度分级改善小于1级者。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2)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价[10],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价:包括患者的意识水平、视野、凝视、面瘫、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等项目,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越好。(3)言语功能评价: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对患者言语功能进行评价[11],言语功能评价包括患者口语表达、听理解、阅读、书写、复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语言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21/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NIHSS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NIHSS比较 分)
2.3 2组患者言语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口语表达、听理解、阅读、复述、书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功能各方面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言语功能各方面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是运动性失语,多由于位于额下回后部的运动语言功能区出现病灶,而出现言语表达功能下降或丧失的症状[12]。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若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大部分患者会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通过语言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部分语言能力的康复,但单一语言训练治疗周期长,整体疗效欠佳。针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显著。
中医学将缺血性中风失语症归属为“喑痱”“喑哑”“中风失音”“言蹇”等范畴,《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痉酸眩冒”。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四海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四海输注体表穴位中,百会、风府、哑门、大椎均为督脉穴位,位于髓海局部,针刺用泻法,具有开窍醒脑、化浊醒神、鼓舞阳气的作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人迎、气冲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亦是胃之下合穴,针刺当用补法。上巨虚、下巨虚则分别属于大肠经、小肠经的下合穴,针刺使用泻法,再加上补人迎和泻气冲的针法,可以达到补益气血,疏通经脉,促进血行的目的,使得气血输布正常;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为骨之会穴,使用补法,可达到疏通经脉、强筋壮骨的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基础研究已证实,针刺四海输注体表的穴位治疗中风,效果显著[8]。有研究表明[13-1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针刺结合言语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失语有较好的效果。钟映芹[2]运用头舌针结合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在BDAE失语分级、CADL评分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杨娅等[7]采用语言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开喑五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治疗后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和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
浦建能等[16]在临床中针刺百会、哑门穴,结合中药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卢英等[17]的研究证实,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可改善患者语言功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黏稠度,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四海之腧”取穴法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法,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语言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常规针刺法。
综上可知,“四海之腧”取穴法针刺结合言语训练对于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具有明显疗效,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