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对传统戏曲舞台影响
——以传统戏曲《红罗衫》为例
2022-11-07王晨
王晨
传统戏曲的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它和西方的话剧、歌剧等截然不同。旧时观戏,看的是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故事情节与演员自身功底的结合,听的是演员的唱腔与念白,韵律节奏与情绪的融合。当下观戏,看的是舞台美术在舞台上的视觉之美,听的是改良后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演奏相结合的协调之声。表面上这些似乎弱化了观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而随着现代技术不断革新,舞台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对观众的审美产生了改变。
一、灯光与戏曲舞台的关系
早期的戏曲都是露天或者半露天演出,使用太阳光作为光源。随着演出样式的改变和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演出的场所逐渐搬到了室内或者在夜晚进行演出,这时出现了“人造光”。曾有历史记载,宋代开始就出现使用“彩灯”作为光源。辛亥革命后,中国剧场开始使用汽灯或电灯照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无数次的技术革命,现代灯光设备已实现智能数控和叙事抒情,远远不止单一的照明功能这么简单,早已成为灯光设计师手中的画笔。
近年来,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外国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涌入我国,使我们不得不从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戏曲。这样,观众对戏曲舞台美术、灯光、服装、道具和音响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台灯光的特点是由戏曲的特点所决定,根据不同的剧本主旨、导演阐述、剧情发展、人物性格、时空关系、环境气氛等进行不同的灯光设计。由此看来,舞台灯光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灯光设计工作是在尊重戏曲表演情节的基础上实现的,创作要注重对戏曲精神力量的挖掘与传达,使之成为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审美力量。灯光设计工作要遵循戏曲的内涵出发,探索舞台灯光所能造成的精神力量,揭示剧中人内心的悲喜交集之感,创造符合戏曲空间画面美的灯光语言。同时舞台灯光具有一定的统一融合性,能将舞台空间中各种不同的视觉因素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舞台空间的各个角落、各种层次、各样结构、各式比例、各类虚实和主次关系的视觉创造过程中,组织美的视觉画面。换言之,就是营造意境、探究真谛、构筑哲理诗情的舞台空间。所以从本质上讲,灯光是戏曲舞台的一部分,不同的戏曲表演内容会设计不同的舞台灯光,两者是从属关系。
灯光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照明,灯光技术发展到如今应该为戏曲的发展增色添彩,这也进一步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舞台的重要地位。在传统古装戏的运用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传统戏大多表演是程式化和虚拟的,场景是用简单的“一桌二椅”来表现写意的时空环境,舞台通常是空旷、干净的,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如《红罗衫》一剧共有10个场次,包括临别赠衫、船上遭劫、虎口逃生、佛门分娩、渡口弃婴、古井相会、巧娘告状、察院夜审、曹横招供、罗衫再合。该剧情节跌宕起伏,演员唱腔婉转动人,舞美简单写意。这时就需要灯光来改变明暗关系、色调对比、空间冷暖等,不仅要把演员和环境照亮,更要让演员立体、舞美布景真实,让观众能看到时间、地点、环境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情绪,戏曲的精神内涵,使观众心中激起涟漪,感官与心理同时满足。
二、灯光对传统戏曲舞台美学影响
(一)亮度、明暗、光比与光感
早期的舞台灯光都是以照明为主,舞台全部打亮,演员要亮,布景也要亮,整个舞台平板无力,像是手术台上无影灯,虽然亮度很高,但是失去了明暗对比,使得毫无光感。特别是创作传统戏时,导演和演员总是觉得不够亮,往往忽略明暗对比,忽略如何让光有力度,让表演者立体。其实根据光感的特性,在灯光设计中,如果我们希望光或由光构成的某种信息容易为人们感觉到,就应提高它与背景的差别,增大光的面积,反之,如果不希望如此则应相反处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光的绝对亮度,而是它与背景的差别和明暗面积的大小。
在设计《红罗衫》灯光时,面光只使用了少量切割灯,能满足舞台表演区的均匀铺开,而主要在侧光和顶光位置增加灯具。其中在船上遭劫这场戏,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给了表演者很大的空间,这也给灯光设计留有思考的空间。首先是增加光感,体现出亮度、光比、空间感、流动性,用这些来衬托剧目的情节、情绪。这场戏是在船上,夜深人静,平静中暗藏危机。面光使用百分之五十照度,主要使用侧光和顶光,投射到表演区,在剧中人物徐虎等一群杀人越货的盗匪面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配合妆容呈现凶狠和歹毒之模样,背景昏暗,微微光斑,危机四伏,用两侧流动灯光对冲舞台,配合烟雾呈现舞台的空气流动感。整个场次画面充满光感,虽然亮度不高,但这些都笼罩在强烈的暗喻之中,光影投射在演员本身反射到观众眼中,令观众感受灯光语汇的变化,同时演员内心发出的光感与灯光语汇自然融合,这种感受是产生于观众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并与之呼应。
(二)色彩、冷暖、空间与时间
早期的戏曲照明主要以太阳光为主,太阳光具有全光谱,是人眼观看世界最好的方式。随着对太阳光的研究,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使用三棱镜首次将太阳光分解出七种颜色,出现了有色光。之后德国的大作家歌德最早地注意到并且表达出色彩与情感的关系。他们都为近代色彩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作为舞台灯光设计,通过研究色彩心理学,运用色彩的色相、冷暖等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创造戏剧环境的空间和剧情发生的时间,还有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的深度刻画,来满足观众对色彩的生理反应,让其更能投入剧中。
传统戏曲基本都是白光为主,环境氛围感很弱。在设计《红罗衫》灯光时,运用了大量的色块,同时降低纯度,很少有极其艳丽的纯色,都是混合色。如在古井相会这场戏中,逆光使用草绿色,一侧光为暖橙,一侧为粉色,营造出早春的感觉。这是徐继祖第一次与苏母相见,是对未来即将发生的美好之事所期盼。在察院夜审这场戏中,逆光使用暖白色,两侧光为孔雀蓝,虽然是公堂夜审,但又制造成过于阴冷的感觉,毕竟徐继祖是明事理的清官,虽然公堂之上郑巧娘状告自己的养父,他有点犹豫和疑惑,但仍能公正严明,执法如山。通过明与暗、冷与暖的对比,又为以后的“辨明真相”的用光埋下伏笔。通过色彩的运用,使观众在一个限定的空间里,感受到戏曲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的情景,这也许是作为一个灯光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变化、节奏、语汇与意境
舞台灯光通过色彩、冷暖、变化、光比等手段,来表达剧本中的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空间、时间等,以生动的、具体的、富有哲理诗情的视觉画面,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些实现过程的手段,就是舞台灯光的独特语汇。运用这些语汇,引导观众心理设想,使之在欣赏过程中不由地进入到我们所构造的某种意境中,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我们的剧情中来。比如在《红罗衫》中,曹横招供这场戏,逆光是暗暗的蓝色,只有书桌前徐继祖的表演区有微微的黄色,此刻环境是平静的,人物内心是波澜的,徐继祖面对血亲与恩养、国法与私情的抉择,犹豫、疑惑、矛盾、坚定,明暗和冷暖的运用使观众视线集中,观众与表演者情感连线,使之沉浸剧中,产生共鸣。这种灯光语汇的运用及对意境的构造与表现,是在假定的时空中需要与观众共同创造完成,并最终要取得他们的心理审美认同。
关于变化,是符合节奏和剧情的,更应是切合实际的。比如在《红罗衫》中,徐虎等一群盗匪杀害苏云一家时,锣鼓节奏急促,灯光如果通过强烈的变化来映衬节奏,那必然让观众无法看清戏曲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当观众在欣赏一个传统戏曲作品时,他是希望保留看到戏曲传统的表演,它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心理审美过程。所以作为灯光设计不能刻意追求灯光语汇的表达,过分地凸显灯光的存在,会打断观众审美的诉求和节奏。
总之,舞台灯光语汇可以塑造、烘托人物。但是,毕竟灯光也是为戏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