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服务“三农”稳步发展彰武乡村振兴产业
2022-11-07王丽华
王丽华
(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彰武 123200)
1 抓实抓牢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
1.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长期稳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做好今春部分地块因底墒过度饱和而导致延期播种的技术指导工作,加强旱涝雨雪风雹等自然灾害应急措施保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07万hm,粮食产量达到11亿kg。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1.33万hm,建立“1+15+N”种植基地(1个百亩攻关区、15个千亩核心示范区、N个万亩辐射带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3.67万hm、深松2万hm,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农机具配套比力争达到1: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0.6万hm,完善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大力推广浅埋滴灌技术。落实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好种植业保险承保和理赔工作,提高农业风险的保障水平。
1.2 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严守耕地红线,建立起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常态管理机制,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饲草、饲料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1.3 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
积极争创辽宁省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项目,2022年,全县24个乡镇新发展大豆种植面积0.67万hm,在大冷、满堂红、章古台等北部及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建设3个以上千亩绿色高质高效大豆种植示范基地和10个13.33hm绿色高质高效大豆种植示范基地。同时,以章古台、冯家、大冷、四合城、大德等北部沙化严重乡镇为核心,结合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做好以调减沙、以肥改沙两大篇文章,充分利用扩种大豆有利时机调减花生种植面积,三年内力争减少花生种植面积1.33万hm,其中北部乡镇减少面积要达到80%。
1.4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责任制,打造沈阳“大厨房”,2022年,落实蔬菜种植面积0.84万hm及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措施,打造生猪、奶牛产业集群,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09.53万头、82.7万头、324.9万只和4837.89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193.04万头、42.7万头、204.9万只和2603.04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7.17万t、3万t和19.81万t。
2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1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一是巩固和发展设施农业。以两家子、双庙、兴隆山、平安、满堂红等乡镇为重点,2022年,完成设施农业建设面积593.33hm,其中恢复受灾设施农业面积313.33hm,新建设施农业面积280hm,突出规模化发展,提升智能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保障“菜篮子”供应。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草莓、食用菌、花卉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促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二是做强畜牧业。持续推动“畜牧强县”战略,毫不松懈地抓好产业发展,其中以丰田、两家子、苇子沟、东六等乡镇为重点推进生猪产业大项目建设,依托双汇、新希望、嘉华等高标准、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智能化养殖场,推行“大型企业+现代育肥猪场(家庭猪场)”等模式;以阿尔乡、兴隆山、西六、冯家等乡镇为重点,开展肉牛增量提质行动,依托禾丰辽育白牛项目,以辽育白牛为重点带动全县肉牛产业发展;以满堂红、西六、东六为重点,推广奶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良种奶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以五峰、西六、东六等乡镇为重点,依托华美、双汇肉鸡产业建设,大力推广笼养饲养方式,推进无抗绿色养殖,鼓励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对非洲猪瘟、禽流感、布病、口蹄疫等疫病的基础免疫,严格落实强制免疫和流调监测等防控措施,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群体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70%以上国家标准,严防疫情发生。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14个。三是林果产业。为保证草原示范区休闲旅游和“后备箱”工程有效衔接,发挥草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结合休闲旅游,利用农村的庭院资源和完备基础设施,在大德、后新秋、四合城、章古台、满堂红、大冷、冯家等7个乡镇发展庭院果树,以锦绣海棠、李子等果品为主。同时,对原有果园进行巩固提升,促进及早达效,并提前做好销售引导工作。
2.2 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产业强镇
继续围绕二道河子豇豆、两家子设施农业、阿尔乡畜牧业等乡镇特色主导产业申报国家级“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形成“可学、可看”的乡村振兴典范;全面做好前福兴地镇农业产业强镇工作,做大做强甘薯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甘薯育苗、贮藏、销售、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
2.3 深入实施种业提升行动
以豇豆制种和辽育白牛繁育为突破口,做好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和畜禽繁育基地建设。2022年继续落实豇豆制种面积0.2万hm,依托县豇豆产业发展协会和辽宁富连农种子公司,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订单合同,巩固并运营好“豇豆办+协会+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兴隆山建立千亩豇豆种植基地,在双庙、西六等设施蔬菜小区推广豇豆“两种三收”模式;加快二道河子乡豇豆产业一体化项目建设,保证今年正式投产运行。积极做好禾丰企业在西六镇建设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循环产业基地项目,建立1000头辽育白牛的核心种牛群,加快良种的推广和培育。
2.4 大力实施“光伏+”工程
全面启动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彰武‘光伏+’示范工程”,将“光伏+”发展模式与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实施“光伏阻沙”和“光伏+作物锁沙”两大措施,探讨立体化利用沙化土地空间,增加土地附加价值,提高防沙固土的可持续性的路径。工程共分为三个阶段,今年为第一阶段,实施规模920hm,开发建设50万千瓦“光伏+”光伏发电项目。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研发区域,利用省农科院科技优势,系统开展相应研发工作,一是光伏板行间适宜作物筛选。以防沙固土、兼顾不影响光伏版采光为基本原则,科学选择耐阴、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应用作物包括:大豆(辽豆36、黄仁黑、青仁黑或乌豆)、矮秆酒高粱、谷子和矮油葵等。二是配套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开展地力提升、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及全程机械化等技术。2022年年底前筛选出适宜的粮油品种5~8个,相应配套技术5~8项,明确种植模式3~5套,为彰武县“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5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驱动
一是进一步深化实施“6+N”科技扶贫示范引领专项行动。每个乡镇配备一名农科院专家包保指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在大豆高质高效种植基地内实施科研项目。在品种、栽培技术、机械化水平上寻求新突破,积极探索固氮增收,打破北部地区土地贫瘠瓶颈,探索大豆与幼树间作,在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通过大豆的固氮效应,改良土壤,提升沙化地植树绿化效果。三是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继续推进甘薯机械化插秧专利成果应用,进行示范推广,破解用工量大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械化率。四是培养高素质农民500人。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2.6 做精农产品深加工
全力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定向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的方式,引入和支持农事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项目。实时跟踪推进双汇、华美、新希望等产业项目建设运营。同时,各乡镇要至少培育1个作坊型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或合作社,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
2.7 做强新型经营主体
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围绕种养、农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对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争取国家农民合作社整县提升试点项目,2022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8个,其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各1个;力争培育市级农民专业示范社5个、示范家庭农场10个,培育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3个、示范家庭农场5个;新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
2.8 积极打造“沙”品牌
以“沙”字打头、“沙”品牌开路,重点发展彰武沙地甘薯、彰武沙地黑豆、彰武沙泉稻米等三大品牌,巩固“地标”成果应用,延长产业链条,成为真正高附加值农产品。一是沙地甘薯产业。充分发挥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成果,继续落实甘薯栽植面积0.67万hm,依托北方沃土,加快甘薯育苗、加工、贮藏等一体化建设,及早创品牌、延产品链条;二是沙地黑豆产业。以扩大大豆种植为契机,大力发展黑豆种植,建立彰武黑豆产业标准,塑强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冷藏保鲜及发酵、熟制、速冻等食品类初加工,实现产业闭环、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加快推进禾丰黑豆一体化加工、满堂红黑豆茶、两家子黑豆粉、丰田黑豆腐、东六炒黑豆等项目建设;三是彰武沙泉香米。依托神州沃粮,大力发展沙泉大米种植,推广沙泉稻米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做好国家级黑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彰武大米的申报工作。
2.9 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转变农业发展思维,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应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活动,逐步带动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区。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用好用足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持续推进互联网+产品出村工程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新增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00个,培训电商人才2400人次,初步建成电商大县。结合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满堂红、大德等休闲农业,打造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举办稻米丰收节、地瓜全宴节、果蔬采摘节等农事节庆功。
3 加强生态建设,筑牢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3.1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一是“以树挡沙”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全力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完成1.97万hm的总体任务。同时,迹地还林、防沙带、农田林网、经济林等项目工程稳步推进。打造美丽乡村,科学规划布局城镇与村屯绿化,完成城乡绿化工程233.33hm。并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乡屯整治、乡村果园、庭院经济等结合,突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以草固沙”全面推进草原建设。打造沙化土地、荒漠化草原恢复治理示范区,以北部沙区乡镇为核心,综合运用“退、围、种、管”等手段,恢复草原植被,优化林草结构,完成草原有害生物治理工程0.67万hm;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开发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建设集中连片草场,发挥生态及生产功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示范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依托乡村振兴计划,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以水含沙”全面推进柳河治理。深入贯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留住水、改良田、护生态”这一思路,全面启动柳河城区段4.2km防洪生态工程,完成滨水景观和生态湿地建设,打造水清岸绿、舒缓安澜的生态柳河。四是“以光锁沙”全面推进光伏项目。以“农光互补”生态治理体系为切入点,加速推进光伏项目土地流转、施工建设等各项事宜,举全县之力,继续打造优质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示范工程,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产业多重叠加的综合效益。
3.2 打造乡村振兴中心镇和重点村
将章古台、后新秋、东六、哈尔套等4个乡镇列为全县带动乡村振兴中心镇,将77个出列村和“旱改水”“草原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村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村。“中心镇”要发挥引领作用,其中章古台镇围绕“中国砂都”品牌和红色基因基地建设这两大主线,谋划硅砂产业和沙画产业发展;后新秋镇以打造沈阳休闲后花园为目标,结合草原示范区和巨龙湖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餐饮、民宿等产业;东六镇积极招引农事企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沈阳“大厨房”;哈尔套镇发挥哈尔套大集“老字号”品牌,做好集贸文章,结合电商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传统集贸向现代集贸转型,实现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重点村”10个,加强人居环境整洁宜居,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得以提高,粪污处理基本得到解决。
3.3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收,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统防统治组织建设,确保科学施肥、安全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粪污处理工作,推广堆(沤)肥、固液混合发酵等技术,推动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全量肥料化利用,年底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率要达到77%。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总之,为更好地服务“三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就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大豆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强化“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稳步发展设施和露地蔬菜,稳定生猪生产和奶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种业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沙”字号品牌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强化生态治理,切实筑牢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