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饲养反刍动物疾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2-11-07王春琼
王春琼
(大关县畜牧兽医中心,云南 昭通 657400)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也更具科学化。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基层养殖产业作为新农村发展的一种产业,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及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动物养殖水平而言,我们与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将现代化养殖技术应用在养殖和动物疾病预防,以此来推动该产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基层养殖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饲养动物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如不及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后续的控制难度就会增大。但是当前我国基层养殖户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造成了对动物疾病的防控意识不足,对于动物疫情危机、应急管理等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基层养殖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基层养殖户中发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通过对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基层养殖提供一些帮助。
1 养殖动物疾病的常见病因
动物疾病主要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被打破,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发生改变,生命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组织受到破坏的过程,同时,也是动物机体固有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进行斗争的一种表现。按病因性质差异,可将疾病以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非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病。按疾病经过,分为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及肿瘤病。按患病组织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和运动器官系统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进入动物体内的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未建立强固的免疫体系的基础上在其体内快速繁殖所导致。引起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增殖速度极快,常可逃避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容易在动物群体中快速、大量地传播,给整个动物养殖造成的威胁较大。以现代动物疾病的整体发病机制来看,动物外源性疾病包含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两大类,且传染因素多样化,病原变异速度较快。当前养殖过程中如果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通常在较短时间之内不容易被发现,且临床表现特征并不明显或相互混淆,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症状在传染初期并未有明显的症状和特异性,加上病原体变异会使其疾病的潜伏周期较长,或常常存在混合感染,很多养殖户在养殖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判断。
2 基层养殖户中发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分析
2.1 基层养殖场所管理方式不当
对于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基层养殖企业而言,由于许多基层养殖企业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开展养殖工作的。养殖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对养殖场的管理意识不严谨,缺乏对自身养殖场的有效管理。专业的养殖知识和优秀的管理手段是基层养殖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所在。但是就当前的很多养殖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受到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很多的养殖企业认为只要动物养殖的整体成长趋势好,不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等问题,就无需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对策,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和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自身养殖的动物品种并未经过严格的调查和研究,动物养殖不仅需要体现在高产这一点,同时对于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生长环境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还应不携带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导致部分养殖动物因不能适应本地区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出现生病死亡的现象。以肉牛养殖为例,不同品种的肉牛胴体重的差异变化较大,经过改良之后的肉牛在繁殖育种、农牧结合、饲草供应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有的基层养殖企业在针对不同品种肉牛养殖的过程中将不同季节供应性的草料供给肉牛食用,直接导致肉牛养殖周期长,出栏体重较小,育肥质量差,加上在非季节性时间内进行饲料喂养,会增加喂养的成本等现象的发生。还有的养殖户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用量过大,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等原因,增加了肉牛患上代谢病等疾病的风险,同时这样的养殖方式极其容易导致肉牛过度采食或者是中毒死亡的现象发生,有些则是因为未假装磁铁清除饲料中的铁钉等,均给基层反刍动物养殖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很多基层养殖企业应用的养殖方式较为落后,对于氨化技术的使用不当。氨化饲草技术是当前很多养殖企业都在使用的一种畜牧技术,经过氨化技术处理之后的饲料能够提升一倍以上的蛋白质含量,已经成为很多基层养殖企业选择的一种喂养方式。但是很多养殖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意识不强,在对经过氨化技术处理的饲料的管理方面并未引起重视,会引起氨中毒。对饲料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容易导致饲料出现霉变等现象,而动物在食用这些带有霉变的产品之后会出现慢性腹泻、生长停滞、死亡等问题的发生。很多养殖企业过分关注抗生素给动物养殖带来的效果,抗生素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确实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如果超量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的养殖企业在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呈现出来的是长期超量给动物食用的现象,导致动物后期经常出现肝肾机能下降、胃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从而加剧动物患病的风险。
第三,基层养殖户在开展养殖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养殖环境的清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养殖圈舍的卫生问题不重视,长期出现粪便不及时清理、舍内潮湿。加上没有充足的保暖设施,导致冬天温度骤降,加上存在挥发性胺类等刺激性气体,动物本体脏污不刷试,晒不到阳光等,均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而动物养殖过程中需要设计相应的排粪沟,且落差应大于5/1000,最好是机械除粪,确保动物在排粪时做到不积留粪尿,保证清洁卫生和饮水等达到标准。而这往往也是很多基层养殖用户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养殖技术及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养殖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养殖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基层养殖企业并未重视养殖技术的更新。缺乏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养殖企业在饲草、营养方面,补饲、青贮、氨化和非蛋白氮使用等成熟技术远未普及推广到散户,导致大多数的养殖企业还在沿用之前的技术进行养殖,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企业所养殖的动物在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养分补充,导致营养供给不足,生长缓慢,无形之中加剧患病风险。(2)同样以肉牛养殖为例,我国绝大部分基层养殖企业的整体养殖规模较小、养殖的品种繁杂、养殖技术不高等问题在制约养殖企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同时,经济支撑力度不够间接地影响到整个企业养殖工作的重视程度。而笔者在上文中提到,很多动物疾病发生的周期较长,在短时间之内如果不能及时查找到病因,将会带来严重的病原传染风险。
无知或人为失误是导致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很多养殖企业由于对养殖反刍动物应用的药物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对不同药物作用机理与不良反应没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因此在配药调剂环节上科学性严重缺乏,使药物副作用产生从而使动物患病,此时动物出现呕吐不止等中毒现象,甚至因救治无效而死亡。有的养殖场日常消毒和防疫工作不到位,容易导致病原滋生及扩散,危害动物生长。以致一些地方流行的传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疫病发病率超过10%,加上草食动物本身的寄生虫并发症较多,不但会影响动物体重的增长,恶劣的养殖环境容易导致动物生长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循环存在于动物群体及圈舍环境,加大了动物呼吸道、胃肠道等疾病的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同时还会在养殖群体中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整体的标准化养殖水平较低。
3 基层养殖户中发生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1 做好动物疾病检疫工作
针对基层养殖户饲养动物开展疾病检疫工作是一种以强制性、统一性为特点的技术行政措施,同时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切断动物疫病传播、保障人畜健康和保护国内外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重要工作,对于控制动物疫情快速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基层养殖企业在开展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动物发生疾病的很大原因与寄生虫疾病、传染性疾病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因此,基层养殖企业在开展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动物疾病检疫工作的建设,始终坚持遵循《动物疫病防疫法》的相关标准,灵活实施防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针对养殖场近期需要新引进的养殖品种需要对其皮毛进行整体消毒和梳理。新品种引进的前期可以采取单独圈舍养殖的方式开展足够时间的隔离检疫,在确认该品种动物未携带传染性病原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群及后续的群体养殖。此外,基层养殖企业在开展养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养殖动物的选种选配、疫病防治、晒制干草以及制备青贮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这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动物产生的粪污无害化,甚至通过沼气发酵转化为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提升粪便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增加养殖效益。
第二,基层养殖企业需要重视定期开展对动物的疫苗注射工作。预先按科学方法抽样做血清抗体的摸排,确定需要进行人工免疫的疾病种类。正确的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体内的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可以抵抗该种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由此达到预防外来感染和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养殖人员需要结合自身养殖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对动物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并注意使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帮助不断强化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动物造成的影响,提升动物应对感染的能力。
第三,为有效避免养殖场内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疾病,养殖人员需要在感染的高发季节做好相应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通过定期开展检验、消毒杀菌,对圈舍内部进行反复消毒,同时还需要对每一位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进行隔离和检查,运输反刍动物应尽量避免拥挤和驱赶而造成应激反应,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在发现养殖场内有感染疾病的动物需要及时隔离,对于病亡的动物,尸体残留的有害微生物务必通过掩埋、焚烧等方法彻底清除掉,同时落实相关的防疫工作,实现构建优质型养殖环境这一目标。
3.2 强化动物饲养及管理,做好疫情后防控
基层养殖用户在开展养殖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动物的生活及采食习性,重视饲料配比的科学性,在饲料的配方和喂养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饲料添加剂和原材料的使用,需要科学有效的数量配比,提高饲料转化率,保证养殖动物出栏的品质和数量。饲草主要在满足营养需要、调控机体代谢、维护集体健康等基础上发挥作用,针对不同阶段的动物养殖进行合理配料,满足基本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做到营养均衡,以更好地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及抵抗力。此外,还应重视强化环境管理,科学治理防疫措施的建设。通过不断的规范化圈舍建设,并使之与动物存栏量配套,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提升规模场整体环境卫生。按照规定的日期对圈舍进行清理消毒,保持圈舍内的清洁和卫生,防止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虫卵)的滋生,推进动物健康养殖,为动物的出栏率提供尽可能有利的基础性保障。
4 结语
畜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正视自己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及时引进新的科学养殖技术,改善动物健康水平。对于一些发展较好的养殖企业可以采取互相学习的方式帮助提升自己的养殖效率,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出发,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重视对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