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2022-11-07南京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专业

南京大学

何 宁 王守仁

提 要: 随着新文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外语专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是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新外语。新外语建设基于《国标》和《指南》,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指引,培养的是能够传播中国、沟通世界的新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 引言

当今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需要扩大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这对新时代中国外语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文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外语教育和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针对外语专业近年来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从外语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专业蓬勃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在各行各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是中国大学中分布最广、在学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高校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还存在挑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近来,中国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新文科建设得到广泛关注,而“高等外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责任大”(吴岩,2021: 6)。外语界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实践的探讨,就如何“充分释放外语学科的自身张力、创造力与开放性,发挥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蒋洪新、彭天笑,2022: 4)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见。新文科的中国化、国际化、融合化和时代性要求我们对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加以思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应该是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新外语,培养的是能够传播中国、沟通世界的新型人才。

二、 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科教育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科教育的特点突出,尤其价值性是文科教育的基本属性。中国的文科教育从古典时期的经史子集,到西学东渐时代的经世之学,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应用型文科,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进入新世纪之后,文科教育向复合交叉发展,并在2019年成为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文科教育的发展来看,新文科建设是文科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学科发展来看,在过去工业化时代定型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科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变学科划分过细的局面,文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需要变革,教学内容需要更新。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新的研究体系。新文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内部转变,体现着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学术自觉与时代担当,也显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象与学术自信。

从新文科的建设理念来看,需要实现四个新: 即新的要求,新的研究内容,新的模式和新的作用。新的要求是指新文科的建设要呼应新时代的要求、呼应国家的要求、呼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研究内容意味着文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研究中国实践带来的新理论、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研究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新课题。新的模式是指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模式要突破以往的学科门类限制,鼓励实践文科与文科的融合、文科与理科的交叉,以新的学科交叉和融合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文科建设要发挥新时代文科的作用,也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方案、育好中国人才。

新文科建设具有新时代学科建设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对文科教育传统的传承,新文科建设要能够充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其次是要以发展的观念来建设新文科,要充分把握时代的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发展新文科需要守正,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扎根中国大地,结合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中国学派和学术体系。同时,发展新文科也需要创新,在学科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由此可见,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是以新文科理念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教学上大刀阔斧地做加法与减法。在新文科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增加的是技术素养统领下的人文专业基本功,和计算思维引导的问题解决之道,而需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去除的则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和单向度的人文知识提供与呈现。

三、 新外语建设的理念: 守正创新

从中国外语专业的历史和建设实践来看,外语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风雨与共的。服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全民外语能力的提升,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对新时代的要求、国家的要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呼应,还是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新文科建设的新使命之一是“如何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樊丽明,2020: 6)。我们由此提出“新外语”(何宁、王守仁,2021: 3)的构想,这是新时代与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外语属于文科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置身其外,而是要积极参与,这事关外语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外语的建设理念是守正创新。守正是要传承传统,培根固本,对外语专业长期实践中的传统要加以坚持,并且要强化。这里的“正”指的是外语专业的根本,也就是语言、文学和翻译这三方面的高质量教学。这是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是外语专业的“根”。在新外语的建设中,首先要“固本”,在人才培养中要对这三方面加以强化和提高,以学科的研究发展为支撑,向文史哲的人才培养看齐,凸显外语专业的学术水平,提高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外语作为文科重要成员的定位。守正是新外语建设的基础,只有传承才能发展。虽然科技发展迅速,在语言学习方面已经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但还很难完全取代人类。因此,未来社会中外语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还是要依赖于我们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才。

新外语的“新”是守正创新中的创新。新外语的建设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推进融合创新,融合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实现学科交叉。在丰富外语专业内涵的同时,延伸与其他文科专业,以及理工科专业的复合,是新外语的发展之道。南京大学的“德语与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外语和法学文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人才。在文文交叉复合方面,除了外语与法学之外,外语与工商管理、外语与新闻、外语与历史学等复合型双学位项目也都成为各校推进的重点。南京理工大学则通过新设“语言学”专业来实现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复合,将语言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具备突出信息处理能力的语言学交叉学科人才。在文理交叉复合的实践中,还有外语与信息工程等复合型双学位项目。这些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外语专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追求,而且有利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的回信中提出了“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按“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来审察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让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外语专业人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这里我们要避免一种误解: 即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工作才能发挥特长,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本科教育无论文理都是宽口径培养。外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涉及面广,从外交外事到教育新闻,从金融商务到数字经济,特别是各种新兴行业中,都有不少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通过自己的工作展现出当代中国的风采,而由于他们一般语言能力比较突出,正可以更好地在各种国际交流中传播当代中国文化。新外语培养的专业人才将在各种国际场合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完成传播中国、沟通世界的任务。

在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外语专业的跨学科融合,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人才培养重点来建设新外语。新文科建设是要使文科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新外语建设是要让外语专业做强做大,而不是越来越边缘化。如果说过去外语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讲外国故事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则要走出传统的“舒适区”,注重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后者取代前者。在新外语建设中,外语专业要处理好理解外国与传播中国的关系,理解外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与理解外国是相通的。培养学生讲世界故事的能力是外语专业的传统优势,这个传统优势不能丢,因为中外交流、文明互鉴要求我们继续向国人讲好世界故事,同时必须与时俱进,着眼于传播中国,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本领,学会用外语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四、 基于《国标》和《指南》推进新外语建设

新外语建设一方面是秉持新文科建设理念,目标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出能够适应世界新格局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是从高校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探索实施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应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来开展工作,因为这两份文件为新外语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平台,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落实新外语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国标》中对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予以总体设计,提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等。《指南》在此基础上为外语各专业规划了具体的课程,并鼓励各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从目前各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来看,基本都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从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在30%到40%,专业核心课程为30%以上,培养方向课程为20%左右,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构成了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新外语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语言能力和学科知识两条发展逻辑”(王守仁,2020: 11),对专业核心课程予以优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外语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重点在于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学科知识的传授融合在每一门专业核心课中,尤其是要将与国际传播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方向分为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为新外语的培养方向课程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框架路径。对于各专业长期建设的文学和语言学类课程,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强调优质课程建设。在翻译学教学与研究方面,需要将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融入课程教学,创新教学内容。作为外语专业的特色,比较文学和跨文化课程需要重点加以建设,以强化外语专业“跨”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跨文化能力、能够跨国界沟通交流的外语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是外语专业的新领域,也是重要的发展领域,体现新文科建设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与历史、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合作,建设各语种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课程。

在新文科建设推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各高校都在实践文文、文理交叉,这些交叉复合也都体现在外语专业跨学科培养方向课程的创新之中。与其他专业合作的跨学科课程,不是将法学、历史学、计算机等类课程原封不动地移到外语专业的课堂上,而是要赋予这些课程以外语专业的特色,从“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需求”(孙有中,2020: 3)出发,将这类课程的学科知识和外语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也同时锻炼外语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大学的“德语与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德语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师的合作,开设法律德语、德国法导论、比较合同法、法律文本翻译实践等跨学科融合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历史学双学位”项目通过跨学科合作,开设外语讲授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奠定理论基础。

由于中国的外语专业数量多,分布广,生源和就业去向差异大,因此在落实新外语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各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置,突出办学特色。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宏观上规定了教什么、开设哪些课程。课程设置“设置”了方向,引导我们的教学往什么方向发展,圈定了教学的重点。课程设置不当,有可能束缚思想、束缚手脚,走错路。新外语建设的一个方向是“以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开展外语教学,让外语学科紧跟国际形势的发展”(何宁、王守仁,2021: 5),我们不妨以“传播”的视角来审视各门课程的定位、功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重构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具有学校特色和前瞻性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同时“设置”了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发挥其能力、潜力、创造力,着力进行各类课程建设。在各校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科方向中最新、最具有影响的研究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目前体现新文科建设特点的课程匮乏的现状,外语教师应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开发建设新型课程,不仅满足学校层面优质课程建设需要,也能在实施《国标》和《指南》、推进新外语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五、 新外语建设中的教师发展

作为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育者,外语教师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外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外语专业的人才能否实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外语专业的教师,一般具有较为扎实的外语专业基础,在外语运用能力方面较为突出,这也让外语专业的教学在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新文科建设的展开,需要外语专业的教师继续自我革新,在教学理念和实践方面有所创新。外语专业的教师凭借其语言的优势,对对象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但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未能将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从而使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同时,在外语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教学与科研割裂的状况。虽然不少教师从事前沿性研究,成果突出,但往往未能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只有改变这种状况,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将学科前沿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才能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促进学科发展与专业提升。将外语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外语教师研究水平的整体发展,让教师认识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主动投入其中,真正成为时代需要的外语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做贡献,以自己的教学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

从教育教学层面来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例,就需要教师不仅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要能够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建设和开发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已全方位介入外语教学,这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是挑战,但也蕴含教师发展新的机遇。”(王守仁,2017: 3)新时代的外语专业教师,要在不断提升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教师合作,一方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将科技研究的新成果和外语学科的前沿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新外语建设的展开,为外语专业的教师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语专业的教师要“跳出外语看外语”,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理念,并以实际行动探索实践,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科研与教学融通,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六、 结语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这正是外语专业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大有可为的所在。要让中国学术走出去,深化人文交流,在目前的世界语言环境下,需要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需要他们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介绍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方案,展示中国道路。

新外语的人才培养,应该从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出发,适应新形势,以“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要求来改革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坚持长期以来服务国家的价值追求,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注重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传播中国的能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部分专业介绍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修脚店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