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的全景式书写
——论谢伦散文集《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的写作特点
2022-11-07◆杨彬
◆杨 彬
谢伦近期出版了散文集《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这是一部超越他以前散文创作且具有新的内涵和方法的散文集。作为乡土散文的作者,这部散文集沿袭着他一贯描写乡土、凝结乡愁的写作路数,运用方志的空间书写、回望的线性维度和儿童的有限视角,描写乡村那些被风吹过的人和事,凝结着作者浓浓的乡愁。这部散文集采取返回式的方法进行散文创作,但和一般返回式散文多采用过滤式浪漫主义方法不同,作者在返回中依旧采取现实主义方法,在回望中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运用直面人生、直面现实和历史的方法,描写故乡那些被风吹过的人和事,对故乡历史记忆进行全景式书写。
一、空间维度的方志书写
《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方志描写特色。所谓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方志具地方性、资料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方志是详细记载地方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研究地方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谢伦返回故乡,描写家乡过往的人和事,一方面采用方志的方法进行描写,另一方面运用文学的方法,采取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和客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家乡那些在作者童年、青年记忆中的人和事进行方志和文学的双重描写。同时作者将历史的线性描写和方志的空间描写相结合,形成了时间、空间维度的全方位书写。故乡在谢伦笔下,不是某一个场景的单一描写,也不是对某一种情感的简单抒发,而是站在故乡这块土地上,将作者对故乡的所有记忆和所有观照、所有情感全部呈现出来,对故乡历史记忆进行全景式描写。
作者童年、少年、青年生活的地方,是湖北襄阳滚河边的“高山脚下是皇村”个家湾。作者首先采取方志的方法,将家乡的地理状况描写出来,这是作者从空间维度对家乡进行的整体描写。但是《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不仅是方志描写,而是记录乡愁的散文。因此《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采取了人物志和方志相结合的方法,将方志方法和文学方法结合起来。《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描写了故乡很多地方的地理状况,这些具体的地名和地方是作者当时故乡的地理标志。作者描写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家乡的树、路、小庄子、卫生所、村小学、土地庙,粮站,兽医站……这些在作者童年中记忆深刻的地方,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其饱含着作者深深的乡愁,也凝结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这是作者采取方志书写散文的主要方法,也是运用方志进行家乡空间书写的具体方法。而且作者超越了方志描写。作者采取方志描写这些事物的时候,往往是将人和物结合起来描写,将人和物互相映衬,从而描写出具有家乡风情的人物志。人物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志界,历来有“地以人贵,人以地传”的说法,《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既描写地又描写人,二者互相映衬,共同完成了那个年代家乡的整体空间书写。
作者首先描写家乡的整体空间。在《童谣》中,作者首先介绍自己家乡在“高山脚下皇村的滚河边”,这里的皇村是刘秀的老家,作者并没有去专门探寻刘秀家乡的人杰地灵,也未只做单一的空间书写,而是将空间书写和人物描写结合起来。作者首先描写皇城寺,这个记忆深刻的地理空间是作者当时读小学时的学校,这个用作小学的寺庙的倒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接着作者描写童年时记忆中的卫生所、粮站、村小学、兽医站。《桃花林》《通往村小学的另一条路》《响水凹记忆》《我的村庄》《大沙河》……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空间描写的标识。作者描写空间和一般作家不同,不仅仅对一个村庄进行外在描写,而且是通过描写故乡的人物来突出空间地理。作者通过麻子杨和胖护士描写卫生所:麻子杨具有救人的绝活却不是医生,医生们则命途多舛,卫生所也在20世纪70年代被撤销,房子已经坍塌,卫生所最后成为了菜园子。这个鲜明的地理标志不复存在,那无法得以慰藉的乡愁在消逝了的卫生所旧址中飘荡。作者通过桂疯子描写粮站:对于粮站,作者既描写粮站在当年的地位和影响,也描写当时粮站的规制和工作流程,但主要描写的是桂疯子与粮站的关系,桂疯子在疯癫时竟然能做好一个优秀的收粮员,当大雨把桂疯子浇清醒后,他发现自己居然和粮站的人在一起,和粮站主任在一起,竟然无地自容地自杀了。这令人唏嘘的人物命运和粮站紧紧联系在一起,人、地互衬,构成那个年代独特的空间书写。而对村小学的描写,作者另辟蹊径,没有具体描写村小学的状况和空间位置,《通往村小学的另一条路》重点描写上学的路和在路上所见的人,以及这些人留给童年的作者的故事和影响。在这条路上,“我”知道了苟贵姐姐逃婚的事情;看见了一个不认识的扯猪草的小姑娘;经历有人叫“我”乳名而确实没人的灵异事件。这条路和人紧紧结合、相互映衬,将读者带到那条山村小路,读者甚至可以看到那条小路上走来的少年。作者通过快刀吾描写兽医站;通过老陕描写响水凹;通过铁匠孙武、做豆腐的阎老西儿、猪精党三炮、瓜老板纪盛魁、打油佬孙为民来描写“我”的村庄。作家用人物衬托空间,每一个地方都用一个人物来点睛。这种用人来描写地理的散文写法,可以将地理空间描写得生动有趣、温馨亲切,从而超越了一般的方志描写,加强了散文的文学性。
树也是作者童年家乡的地理标志,因此作者专门用了《村里的树》一章描写树。在《村里的树》中,作者描写了乌桕、樱桃、皂抱槐、椿树、柳树五种树。这每一棵树都是一处空间地理的标志,也是和人物命运紧紧相连的承载物。乌桕树是一棵村人将它当神祭拜的古树,阎国才因私欲锯掉并将树兜子连根拔起后,阎国才的爷爷当场倒下,树死人亡。樱桃树是长在阎家祠堂后面的百年老树,后来被沈大有一家占了祠堂住下,人和树都迎来一系列灾难。而皂抱槐是被村里奉为神树的树,这是一体两树的奇特的自然景观,也是故乡最有特点的地理标志。“槐树犹如皂荚树的儿,被皂荚树紧紧抱在怀里,从怀里长高、长大,长得骨肉相连,枝叶纠缠,又雄风八面,大开大合”。这棵树具有传奇特色,树的主人唐掌柜运用槐树花和皂荚树花做成“二花散”治病有奇效,后来皂抱槐被军爷贾奉信抢走,树被挖走,唐掌柜死去,“二花散”也失传。还有周大爷和椿树的故事,茅缸奶奶和柳树的故事,都是人和树息息相关、天人合一的具体实例。作者在散文中不断表明尊重自然、生态平衡的观点,《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部生态散文。作者既写出这些百年老树的不同寻常,也写出了围绕这些树的人的世事沧桑。既写出了村子的树志,写出了作者故乡的地理空间,也写出了那些逝去的人的故事。这种独特的空间标志和人物命运相结合的描写,既有志的史料价值,又有文学鲜活的生命意义,是描写故乡、凝结乡愁的极好的方法。
二、故乡记忆的线性回望
《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是对故乡的历史记忆的书写,是谢伦对故乡历史记忆的线性回望。作者的童年、青少年在襄阳滚河边个家湾出生和成长,这里的山水滋养了作家、这里的父老乡亲哺育了作家,因此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家乡就成为了谢伦散文写作的内容之一。作者返回家乡、返回童年,在回望中采取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记忆中的山村风物、乡亲乡情。热爱家乡的情感,构成了《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的历史记忆和线性回望。回望中,将那些被风吹过的人和事描写出来,表达作者浓郁的乡愁。
《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是谢伦对故乡历史记忆的描写。作者采取线性回望的方式描写故乡。所谓线性回望,是作者按照时间线索,运用回望的方式进行描写。作者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但是故乡,那生养了作者的故土,那在生命里记忆最深刻的父老乡亲、故园风情,以及童年、少年时经历的人和事,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活跃,不断鲜活。谢伦以一个进入回忆年龄阶段的散文家的情感,采取线性回望的方法,用笔回望家乡、回望童年。那些曾经鲜活的父老乡亲,那些在那个年月发生过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那些在谢伦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力量,被谢伦记录下来,于是那些人、物、情便定格在文字里,成为了安妥谢伦灵魂的力量,也成为那些从未有人为他们记录的父老乡亲的生命见证,成为故乡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作者采取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的顺序,描写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在年少的“我”眼里和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小庄子里的被毒蛇咬死的牛牛儿,那靠在大枣树上打盹的爷爷,那喜欢吵架但又互相帮衬的大周爷和戈党员、那失过魂的狗娃儿、那跳了滚河的女老师、那逃婚的苟桂姐姐、那自杀的张窑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道来,描写那些朴素的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乡村人物。这些人物在那个年代生,在那个年代死,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人生经历,都有悲欢离合。但他们是普通人物,他们自己不会写作,也没有人替他们记录,他们的经历随着风吹过而难以留下痕迹。谢伦和他们曾在同一时空生活,应该说是这些普通人的幸事。谢伦具有文学才华、具有热爱故乡的情怀。他用笔将这些人和事记录下来、描写出来,那些人和事便在谢伦笔下熠熠生辉,从此他们就不是没人留意的人物,他们在谢伦的笔下得到重生并获得永生。
谢伦在线性回望中,对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这种描写方式,是线性描写中的重点描写方法。作者对线性历史描写,既可以按照历史顺序进行粗线条的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线性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进行详细的描写。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喜欢粮站的桂疯子》中的桂疯子,桂疯子在疯癫的状态下却记忆力惊人,能在粮站里工作,而且对粮食验级比机器还准确,但他清醒后却羞愧难当自杀身亡。而《快刀吾》中的快刀吾是被打成右派的农业大学毕业生,是具有超高水平的兽医。作者重点描写快刀吾和徒弟小于的爱情故事,虽然经历各种磨难,但结局温馨而美好。而《放峰子的老陕》中的老陕,这个从陕西来到村子里的养蜂人,利用来往陕西和湖北养蜂的机会,作为媒人不断将陕西的姑娘带到村子,成就了好多对美好的姻缘。但后来却被以贩卖人口的罪名抓回陕西判刑。还有因为打铁水平高超娶了队长妹妹女儿的孙铁匠;做一手好豆腐的阎老西儿;喂猪极好但家庭生活不好的猪精党三炮;命运多舛的瓜老板纪盛魁、打油佬孙为民……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些基于作者对故乡、对父老的热爱的描写,是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父老乡亲的情感的外显。只有热爱,才会关注,才会有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汪曾祺在《桥边小记》的后记中说:“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其实散文也是如此。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采用回忆和回望的方法,进行亲历式叙述充满情怀,人物以及情节描写得栩栩如生,读起来就如同小说一样,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内蕴丰厚、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三、儿童视角的有限补充
《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采用方志空间书写和历史线性回望的方法,试图通过时空角度对自己亲历的历史记忆进行全景式描写。但是作者在清理自己的记忆时,发现还有一些记忆在时空描写中无法描写出来。于是作者采用儿童视角对故乡的历史记忆进行补充描写。作者通过儿童视角对故乡历史记忆进行查遗补缺,补充了很多时空描写没有写到的人和事。这部集子中90%的篇章都是采用童年视角进行描写,运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用儿童的眼光看取世界。儿童视角是一种限制视角,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成人生活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和心智去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是儿童视角叙事的基本方法。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单纯、简单,但却接近事物的本相。而且作为有限视角,对于事物的描写可以不需要追根求源,也可以不得出成人认可的结论。这种描写可以收放自如,并且更加适合描写儿童成长的审美、情感特点。同时因为儿童视角的有限性,又导致故乡历史记忆的更多的空缺,而这种空缺在文本效应上,恰恰具有令人更加信服的特点,使得散文具有符合历史记忆描写规律的特点,反而更加真实。
作者采用儿童视角描写家乡的人和事是基于两种原因。第一,作者对家乡最深情的记忆是童年记忆,这是作者必须描写的故乡历史记忆。第二,对故乡时空描写进行查遗补缺,从而构成故乡历史记忆的全景式书写。儿童视角书写常常采用通灵体验、片段描写等方法。《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中,作者便采用通灵体验和片段记忆作为故乡历史书写的补充。在乡村民间,大人们认为孩子眼睛和心灵干净、纯净,可以通灵,可以看见成年人看不见的东西。通灵是孩子的神秘体验。作者在《靠在大枣树上打盹的爷爷》中,就描写了四岁的“我”的通灵体验,“我”能在爷爷去世后多次看到爷爷;在上学路上,真切地听到一个声音叫“我”的乳名,却没有看见任何人,但这声音却真切地出现。这不是神秘小说的神秘表达,而是儿童通灵体验的一种状态。另外,作者采取片段记忆的方法进行写作,这种片段记忆符合孩子的记忆特点。这种描写,一方面补充故乡历史记忆中的心灵记忆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描写遥远的过去的一个合理的方法。作品中大量采取这种片段记忆描写儿童眼中的人和事。在《张窑匠》中,作者描写从外地来的烧得一手好窑的张窑匠,本来让村子里的人喜欢和佩服,但突然有一天张窑匠竟然上吊自杀了,为什么会自杀?他有什么难以过去的坎?如果是成年视角,作者应该将这些疑问一一解答。但作为童年视角则不需要弄清楚。因此,《张窑匠》写到张窑匠自杀就结束了。还有《做豆腐的阎老西儿》,阎老西儿特别会做豆腐,会做个家湾人做不出来的香喷喷的水豆腐、毛豆腐,作者和同龄的孩子们记忆中的美食豆腐都是有关阎老西儿的记忆。但是成为劳模后的阎老西儿从村里逃跑,公安来晚一步搜遍村子也没找到他。阎老西儿犯了什么罪?他又逃跑到了哪里?这些在成年视角描写中必须交代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交代。原因就是这种描写是儿童视角的片段记忆描写的特色,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也符合《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中儿童视角有限视角补充和空缺相辅相成的写作特点。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儿童文学要求有以儿童形象为中心的人物形象、有以儿童行为为中心而串连的故事情节、有以儿童生活的背景和场所为主的环境描写,要求从儿童观点出发,满足儿童审美需求,符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在《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中,谢伦有几篇专门描写童年的“我”对于文明、美好、艺术的向往,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划归到儿童文学类别,具有满足儿童审美需求、符合儿童心理行为的特点。在谢伦的童年时代,乡村科技不发达,教育也落后。但是只要是美的文明的因素,哪怕出现一点点,也在儿童心里激起巨大的反响。在当时的农村,唯一能传达外面的声音和传达文明的是喇叭。《空中的声音》描写喇叭对一个乡村儿童的巨大影响。当“我”在离村子很远的镇上听见喇叭的声音后,在作者幼小的心灵开出了美好的花儿并变换成无数美丽的想象。“我”五岁时,村子里终于安装了喇叭,而且还装在“我”家的房檐下,当第一次从喇叭里听到《我的祖国》的歌声的时候,作者这样描写:“朦朦胧胧地感受她是如此亲近,又那样遥远,身体也不断随着歌子的悠扬而柔软着、曲张着,美好的向往也由此产生。我想,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打破人生初始的蒙昧,对我来讲,或许,就是那天晚上的这首《我的祖国》。”这种艺术启迪心智、歌声启蒙美好的经历,是那个年代儿童追寻文明、美好的真实写照。作者还描写火车对于“我”的巨大影响。作者描写“我”到姐姐家所在的黄家寨去的最大的动力,是可以在黄家寨看到火车。火车那种压倒一切的威猛无比的力量、那咆哮时掀起的无形的冲击浪、那刺耳的歇斯底里的尖叫和迅疾的飞驰速度,成为童年的“我”前进的重要力量。“火车要开往哪儿去”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诱惑,成为“我”向往远方的一个意象,一个情感的载体,也成为儿童文学中具有审美内涵的、打动人心的重要细节。《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描写在物质精神都贫乏的年代,文明、艺术对儿童的“我”的启蒙和影响,补充了那个年代儿童学习和吸收文明、美好、艺术等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记忆。
《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对故乡进行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描写,结构上经纬纵横交叉。空间维度的方志书写、故乡记忆的线性回望和儿童有限视角的补充描写共同构成谢伦故乡的全景式的文学图谱;情感上留恋和乡愁相连,人物风物相生相依,浓郁的乡愁与历史记忆的写实描写,构成了全景式的故乡情感表达。作者把他所有的历史记忆和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化作对故乡的全景式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