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践行要义
2022-11-07黄中骏
◆ 黄中骏
基于对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的新认识,倡导新时代文艺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繁荣兴盛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导向,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论述。担负着创作无愧于新时代文艺作品光荣使命的文艺创建者,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论述时,应把握如下要义:
一、注重紧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凸显实现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兴盛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论述,明确提出了要在民族传统文艺基础上促进新时代文艺的现代发展任务。这要求人们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时,以积极面对和解决当代现实问题,作为实现民族传统文艺转化与创新的前提。
当今党和人民面临的伟大历史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所围绕的世纪主题相一致。新时代文艺的创建者,应当牢牢把握与新时代的伟大任务紧密相连的新时代文艺工作主题,争当体现新时代文艺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努力实现民族传统文艺的现代发展过程中,以深邃的文化眼光,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发展同中国人民之心的演变紧密联系起来,为构建新时代共同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以清醒的文化自觉,使自己创作的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各种问题多多。以文艺创作宏观视阈观照主要有:人与自然冲突导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导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冲突导致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导致的精神危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导致的价值危机等。新时代文艺的创建者,应当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运用文艺形式深刻反映、表现人类在面对并解决这些冲突与危机时的思想、情感和壮举,“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
新时代文艺的创建者是新时代文艺建设的主体,其自我意识的嬗变,是新时代文艺转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因此,新时代文艺创建者应当具有自我意识嬗变的自觉性。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式建设新时代文艺,就是要实现对传统、对前人文艺的超越。在文艺创作的题材选择、主题凸显等方面,必须张扬基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上的“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主张。实现自我意识的嬗变,就是要在新时代文艺的建设中,能始终自觉地建构超越传统和西方文艺价值观模式的价值系统,充分依靠文化活动的现实基础,重视日常精神文化,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艺的当代创造、创新。
二、注重追求文艺作品价值的全面实现
由文艺作品的功能、目的、意义,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构成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由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语言、手法、技巧、风格、流派以及文艺思想、文艺观念等构成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由文艺作品所带有的历史烙印、所具有的历史地位、所起的历史作用等构成文艺作品的历史价值;由文艺作品与市场的关系、所具有的商品属性、所实际存在的交换价值等构成文艺作品的经济价值……这表明,文艺作品的价值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致力于新时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应当注重追求文艺作品价值的全面实现。
文艺作品价值构成要素的多重性,使人们对其价值实现呈现出多角度思维态势。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种种因思想观念的偏颇和认知能力的缺失,而偏离文艺作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情况:有时过度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将文艺禁锢于政治范畴之内,使之成为“政治的工具”;有时由于有些人对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关心和强调不够,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歌颂的热忱,使文艺的社会价值实现打了折扣;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又有人过度张扬文艺作品的经济价值,“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使文艺变成“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成为“市场的奴隶”;在“消费时代”“时尚新潮”“释放个性”“宣泄情感”等的鼓噪声中,许多地方和场合,文艺的娱乐功能被推到偏颇的位置,把文艺“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文艺创作实践证明,不对文艺作品价值实现问题作整体性的系统思考,新时代文艺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文艺作品价值构成的多重因素,表明从文艺观念、表现内容、艺术方法、传播方式、审美消费特别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打破僵化封闭单一格局,不断走向自由开放多元发展的总趋势。但在肯定和鼓励当代文艺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文艺的多元价值观与主导性价值观的辩证统一,也应当在文艺价值取向方面有所倡导,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新时代文艺的建设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神圣职责,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其作品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对能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责任重大,所以更应自觉地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追求文艺作品价值的全面实现。
三、注重不断端正历史观
文艺的发展本是一条无法割裂的历史之链,现在时的文艺,都是在过去时文艺基础上的发展。文艺作品的建设者必然依据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素材等的认识与把握,按自己奉行的历史观,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取舍,并将其成果融入到文艺作品中,其奉行的历史观也就在作品中折射出来了。
一些文艺作品在历史观方面出现的不良倾向主要是:(1)在看待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上,有的人对历史唯物主义持教条主义态度,把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简单化、直线化,导致了作品的肤浅和公式化。有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持“一次完成论”,无视历史研究的科学成果,用过时的某些结论去对待、剪裁文艺作品。又有的人受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否定人类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以偶然性、荒谬性去解构历史发展,以个体生命的瞬间感受去颠覆基本史实和历史精神。(2)在看待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上,有的人抛开生产方式变革这个终极原因,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所谓道义力量、个人品质和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走入了把历史道德化的迷途,使作品陷入简单和片面。有的人搞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否定人民群众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文化变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作品内容严重背离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面貌。(3)在看待揭示社会矛盾和反映时代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创作思想上的无冲突论并没有消失,不敢或不愿意直面现实矛盾,减弱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思想力度。有的人在非本质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为地否定时代本质和生活主流的存在,或为了揭露而揭露,或把个人的困难和不幸渲染成对整个时代的失望,抹煞了新与旧两种社会、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
作为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体看法的历史观,涉及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新时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切实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创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文艺作品时,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把握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当代社会现实,判断、握准社会进步主流和发展总趋势。在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时,要运用阶级史观(革命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矛盾,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主导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表现历史。在创作表现人类文明演进题材的作品时,要运用文明史观,坚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对人类多元的文明类型为研究、表现基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揭示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规律。在创作以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为题材的作品时,要运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关注全人类,并重点思考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加强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解。
四、注重不断升华审美意识、弘扬人文精神
对于真的认识价值,对于善的道德追求,对于美的愉悦需要,是构成文艺的基本价值所在,因此,文艺价值的根基是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当今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总体概貌,显示出的明显趋势,是在创作思想的美学追求、价值取向、以至具体的表现模式上,都力图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吻合,在多重文化并置和多层文化需求的氛围中,呈现出审美追求的多元拓展。许多受到群众好评的文艺作品,已经体现出作为一部好作品应具备的审美意识基本要素:即在内涵上,要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动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在表现形式上,要找准当代人对艺术文化追求的契合点,并在实现作品内涵审美化的过程中,做到艺术呈现方式独到新颖,确实属于作品创作者之独创。而一些毫无节制地放大人的生理本能与原始冲动,描写丑恶的人性、阴暗的人心、病态的心理,极力渲染烦恼、仇恨和绝望的作品,一些以“审美无功利”为理由,标榜“纯文学”“纯学术”,片面追求艺术性,反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鼓吹“去道德化”“去价值化”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抵制。正反两方面的情势表明,新时代文艺的生产者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要注重不断升华自己的审美意识。
作为独特精神现象的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之花,是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一部浩瀚无穷的文艺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新时代文艺,应努力把握新时代精神的主流与本质,体验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脉动,构建并弘扬体现新时代文艺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的“人民至上”治国理念,都为新时代文艺弘扬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启引新时代文艺的建设者,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自觉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切实以人为中心、为主体、为前提、为动力、为目的,对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系统全面的关怀,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推进到新的维度。切实以文艺为载体,通过凸显文艺的人本性、情感性、和谐性、综合性等特征,以理性、情感、意志等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追求等丰富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融通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兴趣,表达文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强化人的自我完善意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注重创新艺术形式、提升艺术表现(表达)能力
文艺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内容,总是催生着与之相适应的新艺术形式的诞生。相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容,成熟的艺术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文艺作品的建设者“旧瓶装新酒”——运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反映、表现新的社会、时代内容,使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渐变”;近些年来,文艺作品“醇酒装新瓶”——将经过深度挖掘的、具有当代意义的传统内容内涵,运用新的艺术形式予以反映、表现,使新的艺术形式得以“构建”。这两种方式,都体现出文艺创作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创造、创新。
新时代的文艺,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要特别注重在与当代高新科技、现代传媒平台的结合中,实现艺术形式的创造、创新。传统平面媒体在很长的时间里,对文艺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的出现,给文艺插上了跨越时空的翅膀,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现代传媒平台,更是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大的空间,网络文艺逐渐发展为当代中国百花园中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尤其是互联网以极大的容量,通过手机、QQ、博客、播客、MSN等即时通讯手段和5G、4K/8K等超高清技术,成为当代各文艺门类作品的重要载体和全方位展示平台。网络文艺顺应时代发展,以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创作理念的丰富完善,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作品数量持续走高,作品质量整体提升,深刻影响和带动着当代中国文艺的整体转型和发展。尤其是在活力、规模、经验、潜能、前景等方面,已经成为整个文艺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艺术形态。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新的文艺形态(式)和类型应运而生。短视频、微电影、网络音频、网络直播,以及在线展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云展演”“云导赏”“云解说”等文艺形态(式)也借助互联网力量蓬勃发展。新时代文艺面临的这种全新发展形势,促使其创作者在构成艺术形式的诸要素——如作品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方面必须着意创造、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在构成艺术形式的诸要素中,艺术表现语言是基本的要素,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佳语言。艺术表现语言能把人文精神中的理性和情感融合于形象之中,以具体可感而不是以抽象、概念化的方式来体现人文精神;而且,艺术语言的变异性使其能从多个角度体现同一人文精神,而使文艺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具备情感、形象和理性三者融合的特点。因此,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要注重提升艺术表现(表达能力)。在运用文艺作品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新的时代、新的思想过程中,要有能力实现表现语言的转换,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文艺学术话语,将抽象性、生活化的话语转化为形象性的、艺术化的话语,将工作要求转化为文艺学术追求。
在多样化文化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形势下,众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运用混融方式实现艺术表现语言的创造、创新。所谓混融,从形式层面讲,是不同素材、不同形式、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种群等相互混合交融而形成的新成果。从时间(历史)层面讲,是在对传统文艺保存的基础上促进其实现现代化发展。从技法层面看,是创作实践的一种方式、手段。从结果层面看,是创作实践所产生的一种创造性、创新性成果。这种创造性、创新性成果,具有多元融聚的兼容性、开放性(既源于传统,又使之转化和激活、实现现代发展;既有别于西方,又借鉴西方现代优秀成果),雅俗趋同的时代性、先导性(高雅艺术大众化,大众艺术高雅化),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自觉性(具有依据社会发展促进文艺创作的追求和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要求的价值取向)特征。对混融方式的运用,体现了新时代文艺的创作者,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中,注重提升自己艺术表现(表达)能力的文化自觉。
总之,就文艺创作而言,“创造性转化”是要按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过去时”文艺内涵和艺术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论述的关键是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构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提高文艺原创力上下功夫,实现艺术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锐意创造创新,不断续写新辉煌。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2][3][4][5][6][7][8][9][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4日。
[10]参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1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