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 “均安样态”(下篇):学校深描
2022-11-06黄博彦
黄博彦
“构建协同教研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发学区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家校共育工程,优化镇域育人生态”,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三个宏观维度。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双减”政策要求,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均安镇又有着怎样的学校生态?
东学区:以“阳光教育”塑造阳光心靈
“阳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学生阳光的心灵。均安镇东学区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开展“阳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自信、乐观、进取、感恩、包容等特质。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东学区结合“阳光教育”理念,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新是课堂活力的源泉”,积极探索“阳光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展示学生相互合作、认真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其中,小学低年级课堂以游戏和情境创设为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学习;中年级课堂以体验学习为主,让学生深刻体会有价值的学习;高年级课堂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初中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实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突出教师“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
创办于1947年的仓门小学,校园古榕参天,绿翠怡人。学校利用榕树这一元素,提出“在绿荫下乐长生辉”的办学理念,结合学区“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信+乐学”的“榕课堂”。“榕课堂”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分“限时教学”和“分层教学”两种形式,以“自学—互学—共学—研学”为教学流程,让师生在课堂中互学共进、张扬个性。
在成功打造“榕课堂”的基础上,仓门小学基于榕树“根植本土、生生不息”的特点,开发出“榕韵课程”:“乡韵”以家乡传说、名人胜地、曲艺文化、乡土教育、民俗文化、美食制作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了解家乡;“艺韵”以书艺、棋艺、曲艺、琴艺、诗艺、画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趣韵”包括榕树生长、鸟类观察、生命繁殖、生存毅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打造德育活动品牌
建安中学在多年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形成了“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感恩教育”“阳光跑操”等德育特色活动。其中,“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感恩教育”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居家生活有机融合,开展“本周我当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感恩;“阳光跑操”是融列队、竹竿舞、跳大绳等趣味运动于一体的“阳光大课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为提升学区德育工作效果,建安中学协同学区内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区德育系列活动,如学区家访工作分享会、名班主任主题讲座、生涯规划主题研讨会、家长学校“案例教学”展示等,进一步丰富学区德育的内涵,形成小初衔接的习惯培养序列。
支撑教师专业成长
“阳光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此前,我校英语科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但学区教研一体化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学区长建安中学多次派团队到我校进行交流,开展课堂诊断。在学区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发现直接影响英语课堂质量的关键问题——课堂容量少、教学方法落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打造了‘pre-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另外,我们通过分层分类布置作业,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好‘双减政策精神,实现减负提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新华小学校长黄凤梅说道。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华小学通过建设学校“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开展师徒同课异构、课例共研、班主任能力大赛、“微班会、微德育”论坛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反思、共同提升的专业成长平台。
在学区、学校的支持和培养下,新华小学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了较好的专业成长,其中,黄杏颜、谢春霞已经成长为镇特聘教研员,在学区内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黄杏颜说:“我会通过指导青年教师上课、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并结合工作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优秀教案评比活动,帮助年轻教师积累经验、反思教学、提升能力,让他们更快地成长。”
凝练学校育人特色
“学校坐落于均安镇南沙岛,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自信和创新意识不足。对此,我们构建了以‘培养自信、进取、乐学的阳光少年为目标的‘植课程体系,寓意以培育静待花开,努力让每一位孩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南沙小学校长陈泽良说道。
“植课程”分为五大领域。“植德于心”是指通过一系列养成教育、爱国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德育途径,使学生懂礼仪、知感恩、会包容;“植慧于脑”是指通过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使学生会学习、知人文、能表达;“植健于体”是指通过开展永春拳练习、秋季运动会、队形队列比赛、足球文化周、环保手工制作等,提升学生体质;“植创于行”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护绿种植活动,让学生在种植中了解自然、敬畏自然,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植艺于雅”是指通过篆刻、国画、书法等课程,以及“随手拍绿岛”摄影活动、文艺汇演活动等,让学生展示艺术特长,培养审美能力。
作为“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天连小学,分校级、班级开设兴趣小组,成立二胡、古筝、葫芦丝、扬琴、锣鼓、爵士鼓、吉他、笛子等社团,定期开展涵盖器乐知识竞赛、器乐合奏、器乐齐奏、器乐创编、才艺达人评选等内容的“器乐节”,既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也为有器乐兴趣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深化学习的平台。
此外,学校以科创兴趣班为载体,积极开发3D建模设计、编程猫、开源硬件、小小科学家、创新发明、科普调查等校本科创课程,并开展学科融合式教研,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整合道德与法治、科学、数学、语文、信息、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形成了“顺德鱼文化研学旅行”“百年关帝出游活动”“让树木来树人”等一系列跨学科实践课程。
西学区:以“双才教育”造就品才双馨
“君子之修身也,外正其容,内正其身”是“双才教育”的理念来源。均安镇西学区结合著名艺人李小龙和清代探花李文田这一本土文化资源,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品德和才能”为目标,开展“双才教育”,引导学生“讲文明礼仪、具才艺特长、有社会责任、会合作互助”。
促进教学教研交流
科组建设、集体备课、作业管理、大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式学习、大数据与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文田中学科组长例会中常见的研讨主题。通过前期学习和资料整理,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深度思考,科组长在例会上开展“微论坛”,分享、交流教研成果。科组内,教师在集体备课后,结合个人在备课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从小问题、新话题、前沿理论等角度切入,开展科组“微研讨”交流。
文田中学“微教研”活动,不仅促进学校科组、教师的深度交流和教学反思,也为学区内小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范本。学校多次组织科组长、骨干教师参加学区各小学集体教研活动,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讲座和视导为手段,以课堂诊断为突破,以“微教研”为抓手,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除提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范本外,文田中学还为学区各小学送去优质课程。星槎小学每学年的“思维盛宴 我来挑战”思维体验节,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展示和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活动期间,文田中学教师为星槎学子展示“水果颜色过滤之旅”“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听听我的声音”“你们认识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吗”等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趣味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思维的乐趣。
实现个性全面发展
西学区各校结合校本资源优势,打造校本课程,形成了多元化、多维度、多样态的学区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西学区特色课程已涵盖书画、音乐、武术、球类、科技、诵读等类别,共计20多门特色课程。
其中,均安中心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五育”并举的校本育人体系。学校以“水文化”为切入点,开发拓展性德育课程;组织师生一同参与科研活动,争当智慧教学的先锋;以“我有一手”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全面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一项运动特长;推动岭南盆景种植与美术学科的融合,探索“发现美、欣赏美、构建美”的育人新路径;利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候鸟观测点、科普农耕学习园,以及学校盆景种植中心、无土栽培科研中心等基地资源,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
学校还聚焦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综合信息技术、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开发跨学科、分段式的创客课程。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创客的基础知识与编程工具等,通过有趣的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进阶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设计、制作发明产品,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高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融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产品的综合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优化校本课程体系
秉承“富之教之,书香致远”办学理念的富教小学,坚持“养书香之气,致人生之远”的育人目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开设书法基础、书法提高、硬笔书法、“春联”主题探究等课程,开展“书启求知门”“书表敬老意”“书传年祝福”“书立安全志”等实践活动,创编书法舞蹈《悠悠翰墨情》《书法小精灵》以及书法操《翰墨悠悠》,既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能,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学校还通过设立古筝社团、粤剧社团、咏春队,开展太极大课间活动,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班级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作为佛山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富教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及文化育人经验,但科创教育却一直是学校的短板。”学校校长吴美华说道。2020年8月,科学教师陈泗凯通过学区教师交流机制,从均安中心小学来到富教小学任教。到富教小学后,陈泗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发科创课程。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劳动实践、车辆模型、建筑模型、人工智能、STEAM项目课程、表演中的科学等课程已初具雏形,深受学生欢迎。
由此,富教小学构建起指向学生“博学雅行、明智善思、国际视野、立德立行、科艺俱长、身心健康”的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了语言实践、数学拓展、交际英语、班级润德、科创拓能、艺术筑美、体魄强健、心灵关爱等15个类别,共计60多门课程。
推进多维协同育人
培养“崇文尚武,厚德习艺”的“双才”学子,是顺峰小学的办学目标,“以书修心悟理,以武修身养德”是学校的育人主线。学校开设书法课程,开展中秋灯谜书写活动、诚信主题书签制作活动等,并将书法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获得书法艺术感知体验的同时,感受书法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发涵盖认识武术、武术操、双节棍等内容的校本武术课程,开展武术主题的“阳光体育”活动和武术操比赛,编排情景剧《寻梦“李小龙”》,让学生了解李小龙的精神特质,以及蕴含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学校在构建特色育人体系过程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探索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育人机制,全方位提升学校的育人成效。”学校校长欧阳信芳说道。
由于大部分家长为进城务工人员,受工作时间限制,不能经常到学校参加培训。于是,顺峰小学选派骨干班主任组成“送教讲师团”,针对不同层面家长的特点、需求设计授课主题和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亲子互动等形式,将课程送到家长较为集中的企业。同时,学校还开发“顺峰小学家长学校”小程序,推送《父母课堂》导读提纲、学生常见心理及学习问题、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策略、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与策略等,为家长搭建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源平台。
记者观察: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
2017年,均安镇作为顺德区第一个镇街代表接受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专家组的复评,专家组称赞均安“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均安镇学区特色课程方案获2017年广东省特色课程方案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广东省课程方案成果集;
“均安家长学校”被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小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評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项目”;
近六年来均安镇五次被评为顺德区“教育工作先进镇”,2020年被评为顺德区唯一一个“区域联合教研先进镇街”;
……
在“均安样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
整体推进。镇域层面上,构建协同教研体系,开发学区特色课程,实施家校共育工程,让学区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层面上,统筹推进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德育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工作,形成校本育人体系。由此,均安镇打造了良好的育人生态,整体提升区域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均安镇聚焦区域内初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教研实力断层,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很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教师发展需求、课堂改革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区域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
共研创生。均安镇通过学区长引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研创新、德育工作,以学区教师交流机制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示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以研究共同体推动经验分享、成果交流、思维对话,在共研中创生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样态。
“整体推进—问题导向—共研创生”的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逻辑,彰显着均安镇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发展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