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资源开发 STEM 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2-11-06叶镇恒
叶镇恒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具有跨学科、趣味性、情境性、体验性、协作性、技术性的特征。我校毗邻桂畔河,依托熟悉的本土资源,利用STEM课程理念融合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融合与扩展创新,设计不同梯度的教材供学生实践研究。
一、构建基于本土资源的STEM创新课程体系
探索STEM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构建STEM课程,我校提出“融通”的 STEM课程理念,跨学科整合各科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该理念包括发展领域、平台建设、课程构成,从多维度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为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提供框架指导。课程构成包括基础学习课程、拓展实践课程、特色创新课程。基于本土资源的STEM教育课程属于特色创新课程。
基于上述核心理念,我校从2019年起尝试构建学校STEM创新课程体系,STEM课程每周一节,采用大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按年级划分主题,借鉴其他地区学校优秀经验,并结合本地具体情况进行本土化改良。
二、构建富有本地特色的水资源STEM课程
开发实现学生自我创新与多样发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组织STEM教育课程开发小组,可由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综合实践、德育等学科教师组成。②通过培训,让教师理解STEM教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③学校做好STEM教育课程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④通过分年级探究活动,以学生年龄阶段特性为基础,实施不同STEM教育课程,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探索、体验与实践。
其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年级开展“基于桂畔河的STEM教育课程”(如右图)。
三、探索学校STEM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1. 加强STEM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部分学校STEM教师由科学教师担任,其上课模式按照科学课的要求进行,与STEM教育课程所强调的跨学科整合有所不同。因此,学校需要加强STEM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培训和校内研讨,提高STEM教师的综合素养。在开发课程时,不能单一偏向某一学科,应有跨学科思维,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如编写《人的身体有水吗?》一课,通过了解人体的水分率,学生能计算自己身体的水分含量,这需要用上数学知识。通过了解人体是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质四种成分构成,运用生物、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动物水分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 整合本土水资源,开发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系列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优势,鼓励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综合实践教师设计实施STEM课程内容,进而形成课程学习内容。内容包括探究性学习、实践性活动等。
3. 构建小学STEM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采访、收集资料、观察生活。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课程资源。如在《水的浮力》一课中,学生提前准备好泡沫、石头、树叶等材料,上课时将其分别放在水盆里,观察三种材料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
在STEM教育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促进教学质量。在STEM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内,学生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单,让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先生”,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传授给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分享,掌握课程內容。
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想象基于现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画出污水净化流程图》一课中,学生观察污水的净化过程,了解过滤的意义,通过认真分析、小组讨论,优化污水净化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师被动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上课时,学生带着疑问边听教师讲授边思考,迅速融入课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难点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如何优化污水排放?》一课中,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优化污水排放实验,在小组内讨论、分享。
总之,开发STEM教育课程,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聚焦多个维度,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