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

2022-11-06邓甡屾张海峰

政工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强军人才队伍

邓甡屾 张海峰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是装备事业的基石,是装备建设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军事领域围绕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势,着眼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加速推进的紧迫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抓住了强军兴装的关键所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推进强军兴军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思想武器。

一、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新时代我军面临的大环境大变革大趋势密不可分,是对我们党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潮流和时代要求的集中反映。

(一)关于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基于对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深刻洞察,习主席强调:“武器装备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人才不足已经成为武器装备长远发展的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无人机并非真的无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变成人,而是武器在前台、人员在后台,人的智能移植到了武器上,人与武器已经高度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武器因素也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才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人才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强军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系统要做到能打仗、打胜仗,最基础最关键的是人才,必须坚持人才先行,强化人才竞争意识,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快高素质、专业化新型装备人才培养,以人才建设的优先发展带动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发展。

(二)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培养造就大批高端拔尖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军队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习主席总揽全局,着眼长远,将目光锁定在高端人才培养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队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科技管理人才。”“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有利于高端军事人才成长的新路子。”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锻造一流武器装备,需要一流人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实现强国强军的要求相比,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队伍还存在着高素质装备人才不足、适应关键岗位核心能力不强等矛盾问题。要重视高端拔尖人才培养,立足当前、解决急需,着眼长远、未雨绸缪,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队伍,抢占军事人才建设制高点。

(三)关于人才培养的环境条件。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习主席指出:“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要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打造成国家创新人才的高地、人才成长兴业的沃土,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建设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环境对人才成长进步的重要作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聚集和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建立实用、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宽松环境,充分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关于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习主席指出:“我们要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和人才强军战略,坚持院校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军队院校建设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强军必先强校、强人才的基本规律。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建立完善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全程培养机制,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格局。

(五)关于培养青年人才问题。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习主席指出:“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彻底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培养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军队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中青年领军人才的骨干作用,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培养宏大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重要论述的现实指导

现实昭示未来,理论指导实践。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是我国国防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必将引领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强国强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和人才保证。

(一)搞好顶层设计,制订装备人才建设规划。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科学制订规划,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摆到突出位置,既要考虑部队当前急需,又要兼顾今后需要和人员发展变化,加强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要以先进理念搞谋划。既坚持实战牵引,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按照未来作战要求和标准,深刻把握存在差距,丰富拓展培养内容,加快人才建设步伐,为军事斗争准备积蓄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更坚持超前谋划,着眼部队建设实际和装备发展趋势,做到明天需要的人才今天就着手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现在就进行储备,消除与装备发展之间的“时间差”,实现装备人才队伍建设跨越式高起点发展。要瞄准长远搞谋划。按照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思路,分类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年龄、知识、素质、能力状况,合理确定人才构成,开辟从院校、厂家、科研机构到一线部队的“绿色通道”,走开课堂与战场对接、专家到一线帮带的常态化直达式培训路子,催生大批领军型高端人才、复合型指挥人才、专家型技术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实用型技术人才,预储一批思维超前、观念先进、知识丰富、技术精湛的信息化人才。

(二)创新培养体系,提高装备人才质量层次。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装备人才,必须聚焦装备建设现实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要优化装备人才队伍结构。以新的安全需求为牵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新装备为基础,以新能力为标准,紧紧围绕装备重点领域,创新设计装备人才培养体系,优先配置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优先保障,加强超前培养、嵌入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充分发挥新型装备的牵引作用,增强新质作战能力。要瞄准装备人才培养核心。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紧迫需求,抓好院校这个兵之初、官之源的人才诞生地,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子,把好质量起点集聚一流生源,推动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采取超常措施培养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急需装备人才。要加大高端拔尖装备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高端紧缺人才,统筹推进各项重大引智工程,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真正把顶尖的科学大师引进来,形成结构优、布局好、功能强、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装备人才群体,牢牢占领制胜未来战争的战略制高点。

(三)健全制度机制,激发装备人才创新活力。引进培养人才,是人才建设的前期工程;留住用好人才,是人才建设的重点工程。必须着眼装备人才发展需要,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装备人才选拔使用保留机制。要建立健全装备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用才育才,依托国家、军队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等各类平台,提高创新人才的地位,激励创业热情,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确保装备人才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健全装备人才流动机制。站在全局高度,在全军范围内统筹调配,优先保证新组建部队和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人才补充,尤其对于特殊人才的重点流动,应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以改善装备人才队伍结构、调动人才积极性为原则,有计划地实施调余补缺,确保岗位有人、人岗相适。要创新完善装备人才保障机制。完善重用装备人才政策,建立奖励条件与奖励指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按照向武器装备研发者倾斜、向艰苦边远部队装备保障者倾斜、向基层紧缺急需的人才倾斜的原则,通过科研经费优先投入、装备人才工程优先选拔等措施,增强对科技型、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证装备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队伍科学建设。

(四)坚持军民共育,拓展装备人才培养途径。军民共育是破解装备人才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难题的科学之举,必须以装备建设需求为牵引,充分利用军地双方资源优势,拓宽协作育才渠道,互为支撑、优势叠加,用超常举措培养高素质新型装备人才。要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作战训练任务、空间、方式、内容发生变化,特别是新型作战力量的组建列编对装备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装备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和培训层次;针对军队信息化必然引起各专业、岗位的变革,着眼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适应信息化作战特殊要求,构建军民融合式学科专业创新体系;针对不同部队、不同装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装备人才需求情况,创新信息化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通用技术人才依托培养、装备指挥人才军队合训分流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军种独立培养,形成委托院校培养,依托科研机构、装备工厂和部队优势互补的培训网络。要拓展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途径。在培训规划上,把装备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和军队人才建设大体系,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形成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培养格局;在培训方式上,依托军地相关院校组织装备人员定期培训轮训,充分借助国民教育主渠道,有计划地安排部分人员进修深造。要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军内特有专业军队训、通用专业地方训、高素质人才联合训的原则,加强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协作,军地携手培养人才,形成部队提需求、教育主管部门搞协调、军地院校抓落实的育人格局,走出开放式使用、循环式培养的选才、育才、用才新路。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强军人才队伍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强军战歌
从《强军》,看强军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欲“强国”必须“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