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非医学专业健康通识教育实践教学比较

2022-11-05詹庆颖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通识医学问卷

詹庆颖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健康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新冠肺炎正在全球大流行,人们对疾病防控的健康知识日益渴求,对健康教育的内在需求也随之迫切。本研究通过两轮阶段典型抽样的比较研究,探索健康通识教育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检验健康通识教育的成效。

通识教育发源于欧洲[1],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人文精神培养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全学科素质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储备人才[2,3];医学通识选修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医学理念和知识普及,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3]。在“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力度。面向高职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健康通识教育课,是有机整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1]的大胆创新,对培养非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意识、人群观念和大学生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典型抽样方法,以我校2019 级、2020 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预防医学与健康》通识教育公选课。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每学期课程结束前面向选修《预防医学与健康》课程的所有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教学实践效果评价。其中,2019 级实发问卷153 份,回收142 份,有效率92.8%;2020 级实发问卷230 份,回收212 份,有效率92.2%。

1.2 统计分析方法

由教学团队编制《健康通识教育课堂问卷调查表》,面向参加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发放统一的调查问卷,由教师说明调查目的,并提出问卷填写须真实反映自身情况的要求。本报告采用问卷星平台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对两次调查结果采用同向描述性分析,比较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结果。

2 结果

2.1 健康通识教育课堂基本情况比较

2019 级有效问卷中,有85 人认为课堂纪律很好,有45人认为课堂比较安静,共占约91.6%;学生在课堂中能坚持听课90 分钟的有65 人,能坚持听课45 分钟的有64 人,共占约90.9%。

2020 级有效问卷中,有85 人认为课堂纪律很好,有89人认为课堂比较安静,共占约82.1%;学生在课堂中能坚持听课90 分钟的有79 人,能坚持听课45 分钟的有97 人,共占约83.0%。

总体来说,两个年级《预防医学与健康》的课堂纪律较好,绝大多数同学能专心听课,反映出课堂质量和秩序把控较为理想,其中2019 级的课堂纪律总体优于2020 级。

2.2 健康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在五种教学模式中,2019 级学生评分较高的依次为案例式3.28 分,其次为传统课堂授课3.13 分,交互讨论式3.08分(见图1);2020 级学生评分较高的依次为学生参与模式3.25 分、交互讨论式3.2 分、案例式3.09(见图2);进一步对两个年级总体对参与式教学态度进行分析表明,学生对参与式课堂接受度在80% 以上的有285 人(占80.5%),赞同参与式课堂模式的有304 人(占85.9%)。可见学生对案例式、学生参与式和交互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学习《预防医学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的认可度较高,综合对参与式教学认可度高。

图2 2020 级《预防医学与健康》课堂模式评分折线图

2.3 健康通识教育效果评价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2019 级学生对所教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部分了解以上的有109 人(占76.8%),有115人(占81.0%)乐于向他人分享预防医学与健康的知识,认为本课程有长远意义的有125 人(88.0%);2020 级学生对所教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部分了解以上的有162 人(占76.4%);有173 人(占81.6%)乐于向他人分享预防医学与健康的知识;认为本课程有长远意义的有180 人(占84.9%)。

结果显示,《预防医学与健康》公选课教学效果良好,两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较高,差异不大,表示课程的教学收益稳定,其实践成果值得参考;两届学生同时高度认可本课程有益于增强健康中国认识、增强预防保健能力、增强健康教育能力的长远意义;进一步肯定了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意义。

2.4 对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感兴趣程度

在有效问卷中,2019 级有120 人(占84.5%)表示对课程有较高兴趣,同比其他课程有109 人(占76.76%)表示较高的喜爱度;2020 级有164 人(占77.4%)表示对课程有较高兴趣,同比其他课程有167 人(占79.6%)表示较高的喜爱度,但2020 级学生的兴趣度比2019 级稍低,而同比其他课程对本课程的喜爱度较2019 级略微提升。总体来说《预防医学与健康》公选课的接受度较好。

通过调查,本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普遍受欢迎,其中2019 级较感兴趣的前四类知识依次为食品安全与营养、传染病防控、疾病知识与防治和环境卫生与健康;而2020 级较感兴趣的前四类知识依次为食品安全与营养、疾病知识与防治、传染病防控及环境卫生与健康。两届学生均对“烟草控制”和“健康行为”的感兴趣程度相对靠后。(见表1)

表1 《预防医学与健康》知识版块喜好倾向反馈

2.5 学生对健康通识教育的看法与建议

在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同学对《预防医学与健康》选修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以及教师的授课质量给予了高度肯定,表达出希望继续学习更多健康知识的愿望,对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从学生提交的问卷中,看到学生对本课程认真积极且欢迎的态度,并有强烈的学习健康知识的欲望。

3 讨论

3.1 健康通识教育在民办高职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当前正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全球抗疫时期,我国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和国家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牺牲,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也为国家更好地实施抗疫措施提供了必要的民众基础,其中不乏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普及度所带来的益处。

调查结果显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预防医学与健康相关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后大多数同学对《预防医学与健康》课程表示出较高的喜爱度,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5],明确的学习动机为预防医学公选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另外,我国初高中生物课程已经涉及到生命的基本功能和特征等人体医学相关知识基础,非医学大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无论是健康中国和新冠肺炎大流行时代背景的需求,还是当代大学生对切身的健康知识的渴求、课程的接受度和学习基础等均强力支持了面向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健康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3.2 健康通识教育内容设置

在两届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中均包含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概要、疾病三级预防、传染病防控常识、食品卫生与安全、居民营养及膳食指南、健康行为及干预、健康管理、慢性病知识与防治、职业环境与健康、环境卫生与健康以及烟草控制等内容,涉及人群健康的日常与职业健康。

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显示出高度的热情和较高的兴趣;但对“烟草控制”以及“健康行为”版块的感兴趣程度相对稍低。近年来社会恶性事件频发与酒精滥用、不良社会组织和公序民德缺失无不相关;提示高职院校基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出发点,应加大健康行为和烟草控制等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和烟草依赖现象的治理力度,以改善大学生和未来职业人群的总体健康谱,提升社会文明。

3.3 健康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 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主要是以问题和具体案例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发探索的学习热情[6]。在本次多阶段调查的五种教学模式中,2019级评分最高的为案例式课堂,其次为传统课堂、交互讨论式课堂;2020 级评分最高的为学生参与式课堂,其次为交互讨论式、案例式课堂。单独分析2019 级或2020 级的评分结果,对照学生对不同课堂的好感度及接受度时数据容易存在不对等的情况,考虑样本量因素,将两次样本合并分析得出,评分最高的为案例式课堂3.17 分,其中交互讨论式课堂3.15分,学生参与课堂授课3.09 分,进而笔者认为可推荐“问题+案例+传统整合教学”的课堂模式。

3.4 本课程的综合评价

综合两阶段连续典型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健康通识教育课堂纪律较好,86.2%的学生坚持认真听课时长超过45 分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较为理想。

学生对《预防医学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乐观;86.2% 的学生对本课程的积极意义和长远影响持肯定态度;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程度较高,这为高职院校开设面向非医学专业健康通识教育公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升社会公众健康意识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具备“低成本、高效益、长回报”的效果,基于大学生对健康的需求,促进健康,降低疾病负担[7],在高职院校由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医药教师开设健康通识教育课,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可为整个社会和未来职业人群健康意识提升奠定良好的健康储备。

猜你喜欢

通识医学问卷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问卷大调查
医学、生命科学类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