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需角色转换及构建小学生内心健康成长

2022-12-29邵玫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家长

邵玫

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210017)

1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赢得社会一片赞誉,但家长在拍手叫好的同时,担心校外辅导的关停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焦虑孩子的空闲时间怎么安排。“双减”背景下,家长应放下内心担忧,客观、理性的考虑孩子分数与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辅导是否能够获得持续的分数增长,能否改变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否能起到正能量的持续引领。因此,家长应认清新高考价值导向,包括思维、能力、价值观等培养,配合教育部门各项要求,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充分安排孩子的自由时间,构建小学生内心健康成长。

2 “双减”背景下的家长角色转换

2.1 做孩子生命的“安全员”

首先,家长应确保为幼儿构建安全的生长环境。“双减”实施前,学生会按照教师要求每日做好课后作业,或者由家长安排到各种培训机构参与课后补习。学生的自由时间被繁重的课业任务占用。学生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从原来被安排,到主动管理自我时间,让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初期会显得茫然无措。因此,家长应为学生心理和生理构建安全感,让孩子充分享受自我支配时间的愉悦,从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为后续学习、成长奠定品质基础。其次,家长应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由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小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生命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缺乏防范意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有更多自由时间,极易被身边各类不安全事件诱惑,易发生车祸、溺水、网络游戏被骗等不安全事件,父母应加强孩子生命意识培养,让孩子懂得珍爱生命,在面对外界各种诱惑应学会拒绝,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2.2 做孩子生活的“服务员”

首先,为孩子衣食住行做好生活必须的“服务”。这里指的“服务员”不是事无巨细的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所有帮助,而是适度的提供生活照顾,在“双减”背景下,父母应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让孩子学会独立。其次,在不违反原则情况下,应尽量满足孩子内心诉求,而不是感官的享受。父母的“服务员”角色不是每天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应该让孩子适当体会到生活的辛苦,带领孩子品味人生。例如,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或者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最后,培养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双减”背景下应突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避免孩子沦为考试的工具,除了应付考试,丧失了社会适应力,家长应带领孩子认清社会,使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悦纳自己,避免因成绩下降或者暂时的失败而精神萎靡,为孩子做好成长过程中的“服务员”。

2.3 做孩子心理的“保健员”

首先,“双减”背景下,应构建孩子的自信心,健康的心理建设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基石。培养孩子爱好,让孩子在追求自己爱好同时,更懂得自我鼓励,建立主观幸福感。家长应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多陪孩子参与户外体育活动,锻炼孩子健康体魄,孩子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未来发展路上行稳致远。其次,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孩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决定看问题的角度,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观察孩子心理和情感动态,培养孩子正能量心态。

2.4 做孩子作业的“辅导员”

首先,家长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实践,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尤其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不忘了做游戏,导致不能专心学习。如果家长不能采取有效的管控方法,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难以根除,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能量内耗,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家长应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有秩序的做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从这些小事上收获的习惯扩展到学习上,让孩子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其次,应培养孩子发散思维。“双减”教育的初衷是改变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应善于思考,带着思考去学习,从书本中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主动的学习,汲取课本中的养分,才能改变孩子思维模式,让孩子从学习上找到努力的方向。

2.5 做孩子人生的“领航员”

首先,“双减”背景下,孩子自由时间相对增多,家长在不能获得考试成绩前提下,应避免焦虑,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理想,为孩子长远目标实现而做好每一步规划。家长要引导孩子成功的路上需要忍耐和坚持,只有经过奋斗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孩子只有高远的志向,才能有学习动力,并且在生活、学习中平衡自己的精力,不断磨练自己。其次,帮助孩子建立短期小目标。孩子的高远志向是从无数个小目标堆砌而来,孩子应客观面对现实与虚拟的诱惑,要具备坚定的意志,确保志向不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坚定不移的为自己远大抱负而努力。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获得快乐都能增强其自信心,家长再次引领迎接下一次的成功,这种良性循环称之为“成功强化效应”,做孩子人生的“领航员”使孩子迸发出无限潜能。

3 “双减”背景下,家长如何帮助小学生构建内心健康成长

3.1 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教育领域的培养重点,根据世界经合组织调查研究,我国当前学生阅读量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教育学会针对小学生阅读开展调查分析,迎合学生阅读饥渴期,让孩子体验阅读乐趣,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为孩子人生发展起到积淀作用。培养孩子阅读爱好,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加丰富的词汇,使孩子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加客观、淡然的面对生活、学习的问题。心理学角度审视孩子成长,由于人类交流工具主要是语言,语言越清晰,思维越清晰,看问题角度更加透彻。应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才能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和陈述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比不阅读的孩子看的更高、更远,获得更多的快乐。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增长智慧,为孩子后续学习积蓄能量。当小学生不断成长为初中生、高中生,阅读理解、写作部分会直观体现孩子日常阅读量。通过与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谈话了解,高考作文及阅读理解是直接体现学生阅读量标准,学生如果日常阅读量大,知识底蕴深厚,思维理解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灵动,助力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中低年级阅读需要家长陪伴,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身体力行的引导。因此,家长应把学生需要阅读的书籍自己事先了解,应与孩子共同探讨文章内容,让孩子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汲取文章内涵,使阅读释放更多的能量。

3.2 扩展艺术修养的体验度

“双减”政策的实施,很多家长焦虑的内心难以平复。家长如果不重视德育,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发展,家长如果不重视智育,将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但如果家长不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孩子的灵魂将失去营养,影响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借用柏拉图的观点,教育的基础应发展学生艺术。艺术作为人们心灵的避难所,为了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加强对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提高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之余,家长刻意培养孩子舞蹈、音乐、美术等,但随着初中课业增多,家长放弃了学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很多艺术才能被抑制发挥,影响孩子多元化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很多学生具有优秀的美术、舞蹈等天赋,但都被家长以学习为理由遏制了其天赋发挥。家长往往为了提升孩子学习成绩,让孩子不得不依从家长的主观想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双减”背景下,家长应涵养孩子的灵气,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支持学生艺术发展,鼓励学生在不同维度上获得提升。学校组织的课后延时服务,会根据学生发展科学配置课程,家长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愿参加一些体智能课程,陶冶孩子情操。家长在生活中应主动带领孩子欣赏音乐、游览当地名胜古迹、逛画展、看电影、参与手工陶瓷等体验活动,丰富孩子视野和情感,扩展艺术修养体验度,让孩子沉浸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历经岁月,使孩子积蓄无往不胜的坚实力量。

3.3 留给孩子思索的自由度

家长应该适当给孩子留白空间,让孩子有一定的思索自由度,适度的让孩子放飞自我。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每天跟在孩子身后叮嘱,希望孩子不停歇地学习,孩子的任何小事都要为孩子做主,孩子用哪支笔写字、看哪种课外读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看似安排的井井有条,剥夺了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空间,这种被动安排,一旦让孩子自由规划自己的时间,将很难养成自律的习惯。孩子的童年失去了仰望蓝天、独处思考的快乐。家长一味地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攀比,比作业完成质量、比英语单词掌握量、比字迹是否工整,导致孩子边学边发呆,学习效率低下。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来感知世界,体会到内心深处的喜悦,并结合自身的经验重塑认知。孩子的人生旅行终究是一个人完成,家长应该用自身的行为习惯感染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谩骂,让孩子在紧张和焦虑中失去方向。家长应注重孩子的情绪健康,孩子适当的“发呆”,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孩子在“发呆”中梳理思维,重获经验。“双减”教育要求学校提质增效,因此,课堂各门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学生一般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将各科作业完成,孩子在学校期间没有思索时间。有的家长在学生推开家门那一刻,就喋喋不休地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把自己布置的作业拿出来,不给孩子一丝喘息的时间,不留半分回味和思索的时间。孩子来不及消化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包括课业内容,师生、同学之间的关心,很难从生活中有更多的创新发现。家长除了给孩子留白时间,还应带领孩子参与做有意义的事情。例如,陪孩子聊聊天,跑跑步、逛逛公园、品尝特色美食、做家庭游戏,参与家务劳动等,适当让孩子脱离课本,走进生活,融入家庭与社会,为孩子提高社会适应力打下基础。有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多阅读书本,而对自己没有约束力,捧着手机刷短视频,鼓励孩子要多参与体育运用,下班之后就倒着看电视,丝毫没有起到模范作用,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心理学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行为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父母的耳提面命不如身体力行效果好,通过实验证实,一种实验方式是语言的劝说,另一种实验方式是行为榜样,结果孩子往往受到行为榜样的影响较大。表明儿童对于口头劝说效果不明显,甚至不产生任何影响,而父母的实际行动,才能对孩子的行为感知产生影响。成功的教育背后,没有偷懒的父母,因此,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自己应具有一定自律意识,用自身的行为示范,带领孩子共同进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教材。

4 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恢复了教育的本真,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给学生身心带来沉重压力,教师转变了短视化育人机制,更加注重孩子创新思维培养和社会适应力培养。教育的减负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爱好,家长应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多阅读、多运动,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多掌握生活技能,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和生活真谛,让孩子学会支配时间,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双减小学生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