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气压力泵预防ICU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分析

2022-11-05曾梅英何雨菁王庆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充气血栓下肢

曾梅英 何雨菁 王庆鸿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静脉因多种原因出现非化脓性炎症,血液在下肢的静脉内凝结成血栓团块,发生部位主要为下肢浅表静脉以及深静脉[1]。发生于下肢的静脉血栓是ICU 长期卧床和危重复杂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可导致肺栓塞与远期的下肢深静脉出现功能不全等,严重者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病史、心血管疾病、肥胖、高龄、静脉曲张和长期卧床[2]。D-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D 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D-D 二聚体的产生,是机体高凝、血栓形成、继发纤溶亢进的指标,D-二聚体常常能够反应机体的凝血状态[3],而ICU 卧床长久的患者,D-D 二聚体经常处于较高的水平,引发深静脉血栓,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者的下肢会有肿胀感(伴有疼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者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情况。若未能及时干预,一旦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进而随着人体血液循环而进入肺静脉,则容易引发肺栓塞疾病,情况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4]。此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是采用了梯度压力的原理,将套子包绕于踝部、腿部,进行有规律的充气与放气,反复地对下肢进行压迫,对踝部、小腿和大腿可分别产生40、35、30 mmHg 的压力,如此反复地进行放气和充气,模仿足底静脉的生理效应,通过对肢体远端的均匀挤压,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可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其可以通过对压力参数的调节,达到调节充气腿套的合适压力,并使得套筒中的空气逐渐加压、均匀膨胀[5],从而造成血液流速增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增加了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血液循环的改善也促进受损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血小板反应性黏附以及凝血因子聚集效应,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6],此外,间歇性充气压力泵的气流进入套囊后,反复地对肢体产生挤压和按摩的作用,其可刺激血管、肌肉与淋巴管,亦可使血液的回流速度增快,在反复挤压作用时,可使得静脉血流速度增加2 ~3 倍,从而增大了营养供给以及局部血流总量,从而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以便能够及时清除肿胀,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在临床上适用范围广,其主要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而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可起到协同效应;除此之外,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为高度风险的患者,亦可以使用,包括年龄>40 岁、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肥胖以及外伤等,还可用于延长限制活动期和肢体瘫痪的患者。然而,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使用也有它的局限,在临床上,笔者对于怀疑深静脉血栓已经形成的患者应格外注意,使用充气压力泵可能导致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21 年1 月—2022年2 月收治的重症患者60 例,其中重症肺炎22 例,脓毒症休克合并急性肾衰竭10 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0 例,失血性休克10 例,重症肌无力患者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30例,观察组30 例。常规组患者的女患者为14 例,男患者为16例,年龄为56 ~77 岁,平均年龄为(66.67±7.52)岁。住院时间为15 ~30 d,平均的住院时间为(20.00±1.52)d;观察组患者的女患者为15 例,男患者为15 例,年龄为57 ~78 岁,平均年龄为(66.81±7.69)岁,住院时间为16 ~29 d,平均的住院时间为(20.00±1.56)d。本研究已通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会审查。

纳入标准:(1)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观察治疗,入本研究时未患有下肢血栓疾病的患者。(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所患原发疾病已经进展至终末阶段,诱发多种并发症,预计生存时间不超过3 个月,仅依靠重症监护室各项设备维持低质量生活状态的患者;(2)本研究开展前已经确诊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3)下肢因多种原因导致积液、严重肿胀、畸形、近期接受过皮肤移植、活动性感染的患者;(4)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5)存在充气压力泵禁忌证的患者。

经过比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分组(其中常规组重症肺炎10 例,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衰4 例,慢性肾衰5例,失血性休克6 例,重症肌无力5 例;观察组重症肺炎11 例,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衰5 例,慢性肾衰5 例,失血性休克5 例,重症肌无力4 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两组患者,包含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以轻柔力度对患者下肢进行拍打、按摩等,帮助患者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在饮食方面,帮助患者饮食管理,以高纤维、高蛋白、清淡饮食为主,严格控制患者每日盐分、脂肪摄入量。在心理教育方面,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加强预防静脉栓塞的相关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对相关血栓知识的了解程度,此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以缓解患者住院产生的相关负面情绪,使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积极帮助患者减轻由疾病产生的精神压力,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7],使患者认识到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积极指导患者自主进行床上肢体锻炼,提高肌肉力量,此外,对于本身存在一些特殊的原发性疾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还应该加强其对原发疾病的认知,同时鼓励其做好溶栓治疗的思想准备。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基础上,对家属及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并了解预防方法,向其宣教充气压力泵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原理及压力泵的具体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项等,以便提高患者对使用压力泵的配合度。使用充气压力泵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具体流程如下。

1.2.2.1 设备型号 由厦门中恒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型号为COVIDIEN-kendall SCD 700 series 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工作压力处于30 ~60 mmHg 的安全范围,压力值可基于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进行手动微调。此外,系统自带的LED 液晶显示屏能够清晰显示对下肢进行充气时的实际压力变化,同时还可以显示故障代码。

1.2.2.2 操作流程 (1)护理时,患者取平卧(仰卧姿势)。双腿自然分开,自然置于床面之上。(2)将重启压力系统自带的压力腿套包裹在患者下肢上,之后使用套管,将腿套与系统主机连接。(3)启动电源,将初始压力强度设置为20 kPa,缓慢增加压力(初始承受压力的区域为患者脚踝部的压力腿套),随着时间的累积,腿套内的压力会逐渐达到预设参数,之后系统会自动停止充气加压。(4)在腿套压力的作用下,患者会感到有压力从脚踝处产生,依次作用于小腿、大腿,并使静脉血液流向下肢;之后,腿套自下向上依次放气减压,可促进血液循环流动,达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目的。观察组患者每天接受2 次充气压力泵护理,每天均需使用。

1.2.2.3 操作要点 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压力腿套的松紧、每日观察患者的肢体皮肤温度以及颜色,及时测量左右小腿周径,主动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估是否有下肢疼痛的主诉等,直到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对两组患者在干预2 周后的患者下肢疼痛评估分值、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皮肤颜色变化情况。在干预后每日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估,按照评分标准1 分即为轻度疼痛,故≥1 分即为阳性[8]。

(2)研究期间由B 超科医师通过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每日连续监测患者是否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比较两组下肢不良情况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组与观察组下肢不良情况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在下肢不良情况发生率为6.67%(共发生1 例疼痛、1 例皮肤颜色异常,0 例发生肢体肿胀),低于常规组的30.00%(共发生3 例疼痛、3 例肿胀、3 例皮肤颜色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2.2 常规组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30 例患者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常规组30 例患者共发生6 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表2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因手术、重病等原因导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时,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为:在长期缺少活动的情况下,患者静脉的血流速度会明显减小。受此影响,机体组织因缺血缺氧,会导致细胞代谢障碍,进而使局部产生凝血酶积聚,最终形成血栓。由于患者自主活动能力较差,采用常规体位调整、下肢按摩等方式进行护理时,取得的效果有限,无法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因此,针对ICU 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时,应围绕静脉血流缓慢、防止凝血酶积聚而展开。使用充气压力泵时,患者的双下肢均被压力腿套包裹,在充气-放气的过程中,下肢不同位置承受的压力会出现循环变化。在此种受力变化的影响下,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会明显提升,可尽量趋近正常活动时的血流速度,进而达到防止局部凝血酶积聚、防止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细胞代谢障碍的目的。此外,通过对气压泵设定在一定的压力,由此压力对肢体进行反复加压与减压,对肢体不断地进行压力循环周期,在对静脉血流瘀滞就可以起到较理想的防治作用;同时,间歇式气压泵循环加压再减压可以增加静脉血流的速度、改善动脉灌注,其效应为进一步减少发生血流瘀滞现象发生的概率,通过反复地压力递增与递减作用,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刺激内皮细胞因子释放,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概率的作用[9]。充气压力泵也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在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中也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抗凝治疗阶段的患者而言,充气压力泵带来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10],同时,无论是四肢截瘫或者>45 岁患有肿瘤、外伤、心功能不全的高度风险的患者,均可以利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充气压力泵目前的应用范围较广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利用充气压力泵进行治疗达到获益,比如,对于已经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若采用压力泵进行治疗可能加重病情,引起血栓的脱落,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常见的如肺栓塞和栓塞后综合征[12]。有专家认为,充气压力泵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建议适当调整治疗的时间,以15 min左右为宜,以免因为治疗时间的过长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引发不必要的心血管意外或增加回心血量[13]。临床资料显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静脉壁损伤、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陷入高凝状态等。ICU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卧床修养状态,活动十分有限,故其静脉血流速度较慢,且容易受各类治疗的影响,导致血小板黏附性增高,最终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可导致下肢血管堵塞,使下肢肢体出现肿胀与疼痛,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流动,可引起远端重要血管堵塞,常见的为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情况严重的甚至可以致死[14]。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尤其重要,为尽量降低ICU 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需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下肢不良情况发生率及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表1 两组下肢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 [例(%)]

综上所述,充气压力泵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使用中,应合理根据患者的腿围与身高,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型号。在充气压力泵的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压力泵的实时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做好机器报警处理工作,观察腿套和管路的粘扣和松脱、有无电源脱落等。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避免刮蹭管路与折叠管路[15]。此外,在对患者进行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前后,应当观察患者下肢的皮肤颜色、肢体肿胀情况及双侧肢体末端的血运,定期监测下肢皮肤的温度。若下肢出现肿胀、皮温升高、皮肤青紫等情况,应当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予以处理。充气压力泵主要机制在于模仿机体活动时,腿部肌肉收缩,促使血液回流,防止瘀滞[16-17],在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其作用举足轻重。虽然充气压力泵在临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得到肯定,且已达成专家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充气压力泵相关的研究及在使用方面有所欠缺,还未明确最佳的使用时间及使用频率,其物理预防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此,不断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及认识充气压力泵物理预防的重要性,仍是个很长远的工作与挑战。此文的研究结果为充气压力泵应用于ICU 长期卧床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卧床患者下肢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为后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内容,充气压力泵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充气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充气恐龙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遥控充气枕让您睡出健康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