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8家炼钢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

2022-11-05林芳江荧荧柯宗枝孙晓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炼钢职业病粉尘

林芳 江荧荧 柯宗枝 孙晓伟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钢铁产业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强(浓)度高、接触人数多、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时刻威胁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钢铁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尘人数多,粉尘浓度高,尘肺病成为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同时,钢铁行业也是生产性噪声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噪声危害贯穿于整个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1]。炼钢生产过程噪声源分布广,以连续噪声为主,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均较为严重[2],作业人员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危害健康。因此,职业性尘肺病和噪声聋仍然是钢铁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3-4]。为了解福建省目前钢铁行业粉尘和噪声职业病危害现状,本次研究对福建省8家炼钢企业的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为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制定炼钢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国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中的数据,福建省2021 年1—12 月共监测炼钢企业8 家,选取其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上一年度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情况,防尘、防噪声设施设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情况,粉尘、噪声警示标识设置情况,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1.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2021 年国家监测方案要求,选取部分重点岗位开展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判定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5-11]进行:(1)粉尘检测项目包括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粉尘(总尘)、呼吸性粉尘(呼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和峰接触浓度(CPE),依据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结果,将粉尘类型分为矽尘和其他粉尘;(2)噪声强度检测依据劳动者的接触时间计算8 h/40 h 等效声级(LEX,8h/LEX,40h)。

1.2.3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 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 部分:噪声》GBZ/T229.4-2012)[13]进行危害分级。依据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职业接触比值和体力劳动强度计算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数;依据劳动者接触噪声8 h/40 h 等效声级计算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5.0 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21年福建省共监测8家炼钢企业。地区分布:福州市6家,南平市和漳州市各1 家;经济类型分布:国有企业1 家,有限责任公司5 家,私营企业2 家;企业规模分布:大型6 家,中型2 家。

2.2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职业卫生培训情况方面,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率最高,为100%(8/8),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培训率分别为87.5%(7/8)和75.0%(6/8)。上一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100%(8/8)和62.5%(5/8);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及发放情况方面,防尘、防噪声用品发放率均为100%(8/8);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方面,防尘设施及防噪声设施设置率分别为87.5%(7/8)和75.0%(6/8)。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方面,粉尘和噪声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率均为75.0%(6/8)。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

本次仅对国家监测方案要求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即矽尘、其他粉尘、噪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接触其他粉尘的岗位检测结果全部合格;接触矽尘、噪声的岗位合格率分别为38.5%(5/13)、78.6%(33/42),其中有部分岗位检测结果超标情况严重,矽尘最高职业接触比值为8.10,噪声最高测量值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4.8 dB(A)。从岗位分布上看,接触矽尘的岗位中,清渣合格率最低,为0(0/3),炉前、修炉、其他岗位合格率依次为40.0%(2/5)、50.0%(2/4)、100%(1/1);接触噪声的岗位中,修炉合格率最低,为60.0%(3/5),炉前、清渣、其他岗位合格率依次为72.0%(18/25)、100%(5/5)、100%(7/7)。对不同岗位的矽尘、噪声检测合格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和表2。

表1 福建省炼钢企业矽尘、其他粉尘、噪声检测结果

表2 福建省炼钢企业不同岗位矽尘、其他粉尘、噪声检测合格情况

2.4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粉尘、噪声岗位分别有29.6%(8/27)、21.4%(9/42)属于危害作业。粉尘作业中,清渣岗位有25.0%(1/4)、50.0%(2/4)分别属于高度、中度危害作业,修炉岗位各有16.7%(1/6)属于中度、轻度危害作业,炉前岗位有23.1%(3/13)属于轻度危害作业。噪声作业中,炉前岗位有12.0%(3/25)、8.0%(2/25)、8.0%(2/25)分别属于噪声高度、中度、轻度危害作业,修炉岗位有40.0%(2/5)属于轻度危害作业。对不同岗位的粉尘、噪声作业风险等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福建省炼钢企业不同岗位粉尘、噪声危害作业分级情况[个(%)]

3 讨论

目前,职业性尘肺病和噪声聋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重点职业病监测防控主要对象[14-17]。钢铁生产场所粉尘超标严重,尤其是原料卸料、转运、加料、炉前、清渣、修包、除尘等环节。研究[18]说明,炼钢厂接尘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指标胸片DR 异常率较高,粉尘对工人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肺功能异常检出率有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炼钢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生产性噪声除了损害听觉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肝功能均能造成损伤[20-21]。

本次监测的8 家企业都属于大中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较好,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职业健康检查率、劳动者培训率过低,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不够等。调查企业均为作业工人配备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但经现场调查,工人防护意识不高,部分工人未佩戴防护用品或佩戴不规范,导致防护效果不佳。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部分岗位接触矽尘超标情况严重,职业接触比值高达8.10,这与现场粉尘浓度较高有关,同时也与该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有关,GBZ2.1-2019[7]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标准工时时,应对长时间工作的PC-TWA 值进行调整。本次监测的大多数企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超过8 h/d 和(或)40 h/周,这些劳动者接触矽尘的职业接触限值经调整后是更低的,因此粉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除改善作业现场卫生环境外,合理安排班次,减少劳动者工作时间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本次监测有21.4%的岗位接触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最高测量值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4.8 dB(A),噪声危害不容忽视。现场超标主要原因为炼钢生产过程噪声源分布广泛,包括电炉、精炼炉、切割机、各类泵、风机等,建议企业可根据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结果,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 部分:噪声》[9]分级管理原则,采取纠正和管理行动,降低工人实际接触水平。本次对不同岗位的作业分级进行分析,部分岗位危害作业占比较高,但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次样本数较少有关。

4 建议

(1)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企业应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22]的要求,对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安排职业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其他健康损害。

(2)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企业根据现场粉尘浓度和噪声情况正确选用有效的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指导并监督他们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改进职业病防护设施。企业可根据《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23],对产生粉尘较大的混铁炉、翻包机等采取集中或单独的抽风除尘系统;粉料加工、皮带卸料等作业应尽量自动化、密闭化,并采取抽风除尘措施;对作业场所各层平台、原料卸料处、皮带通廊等区域,应定期湿式清扫或设置负压清扫设施,以避免粉尘聚集、二次扬尘。除尘风机、空压机等噪声较大的设备,应设置隔声墙、隔声罩;炼钢主控室、操作室、工人休息室等场所进行隔声处理。

(4)调整岗位工人工作时间。对于工作时间超过8 h/d 和(或)40 h/周的岗位,建议用人单位可合理安排班次,实行轮流作业,减少工人每班接触时间。

猜你喜欢

炼钢职业病粉尘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超高硅铁水炼钢工艺的研究及开发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如何有效进行粉尘控制与清理
高压粉尘防爆电机过厚粉尘层的形成与分析
AISI3130抽油杆用钢的炼钢工艺控制
高炉出铁场粉尘高效捕集系统优化及实践
人人都有职业病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父亲的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