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层倾角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2022-11-05庞杰文李鹏伟郝永江谢建林

煤炭与化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离层导水岩层

庞杰文,李鹏伟,郝永江,谢建林,梁 磊

(太原科技大学 环境与安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 言

导水裂隙发育是矿井突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是矿井水害防治的一个重要课题[1-2]。目前,许多学者对影响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3-4]。许家林等[5]认为覆岩关键层的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有影响,主关键层与开采煤层的距离存在一个临界值,大于临界值可按照“三下”规程中的计算公式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小于临界值不可按照“三下”规程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李洋[6]对煤层厚度与裂隙带高度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出了适用于潘谢矿区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公式;王创业、薛瑞雄等[7]运用UDEC 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不同采高的二维地质模型,结合关键层分析了不同采高下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朱伟、滕永海、唐志新[8]通过地面施工勘探钻孔,采用水文观测、注水试验等综合手段,对采空区顶板岩层裂隙分布进行了探测研究,分析了不同开采工艺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刘洋[9]研究了水帘洞矿综放开采条件下,工作面不同采宽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之间的关系;杜时贵、翁新海[10]通过弹塑性岩石材料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利用应力重分布图对中、缓倾角煤层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进行了判别。

然而仅用应力重分布图对导水裂隙带进行分析,只能说明岩石的张拉破坏,而裂隙带的形成不仅与岩石的张拉破坏有关。为此,本文以四明山矿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UDEC 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了0、15°、30°、60°煤层倾角条件下的煤层开挖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煤层倾角条件下上覆岩层的离层和塑性破坏情况,确定煤层倾角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制定矿井水害防治对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 工程地质条件

四明山煤矿首采煤层为9 号煤层,煤层厚1.40~1.78 m,平均厚1.6 m,埋深约为755 m。煤层层位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层走向为NE23°,倾向为NW60°。煤层倾角1°~15°。煤层顶底板岩性见表1。9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其顶板K5 灰岩含水层,煤层局部顶板裂隙发育,回采推进中,会出现顶板裂隙淋水。预测9号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30 m3/h,最大涌水量60 m3/h。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形成裂隙,含水层的水将通过裂隙导入工作面。为此研究其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分布特征十分有必要。同时,由于9 号煤的煤层倾角在1°~15°变化,煤层倾角的变化会对上覆岩层裂隙带的分布形态有所影响,因此,研究煤层倾角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分布特征可为9 号煤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表1 9 号煤顶底板岩性柱状Table 1 No.9 coal roof and floor lithologic column

2 模拟方案

选取0、15°、30°、60°倾斜角度分别代表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倾斜煤层和急倾斜煤层。通过分析4 种倾斜角度下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分布特征,研究煤层倾角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根据四明山煤矿地质地层岩性特征,运用UDEC 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型尺寸为400 m×800 m,划分岩层11 组。模型各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各岩层节理力学参数见表3。模型左右边界为固定边界,上部边界为自由边界,下部边界为固定边界。模型重力加速度设置为9.8 m/s2,初始应力条件设置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侧压系数为1.2。垂直应力梯度为2.5×105Pa/m,水平应力梯度为3×105Pa/m。同时,在9 号煤层上部布置12 条位移监测线,每条监测线布置40 个监测点,各监测点间隔10 m。第1 条监测线布置在煤层上方1 m位置处,然后每隔10 m 布置1 条监测线,共布置12 条位移监测线。模拟计算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初始应力条件下,模型运算至平衡状态,模拟岩层开挖前的状态;第二步,煤层开挖240 m,继续运算,运算至平衡状态。

表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Table 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rock

表3 煤岩节理力学参数Table 3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rock joints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顶板离层分析

图1 为9 号煤上方1~121 m 各岩层的位移监测曲线。各上覆岩层垂向位移差值越大,代表上覆岩层沉降越不一致,离层现象越明显。通过对比1号监测线与12 号监测线的位移差值,即可划分出煤层顶板离层明显区域。

由图1 可以看出,当煤层倾角为0 时,由煤层向上采空区各岩层沉降量逐渐变小,采空区上覆岩层离层现象基本均匀一致,与采空区边界两端相比,采空区中心区域顶板离层现象更为明显;当煤层倾角为15°时,由煤层向上采空区各岩层沉降量逐渐变小,采空区顶板离层现象明显不对称,采空区中心区域靠近右侧边界区域即沿倾向较高的位置,其顶板离层明显的范围更大;当煤层倾角为30°时,1 号监测线位移呈现不规律波动,此不规律波动是煤层直接顶垮落引起的,在分析采空区顶板离层时不将其考虑在内,通过分析2~12 号监测线的位移变化可知,煤层倾角为30°时,由煤层向上采空区各岩层沉降量逐渐变小,顶板离层明显区域集中分布在靠近右侧边界,即沿倾向较高的位置;当煤层倾角为60°时,采空区煤层上覆岩层沉降位移不再是越接近煤层,岩层沉降量越大,而是越远离煤层,岩层沉降量越大,直到接近采空区右侧边界时,采空区煤层上覆岩层越接近煤层,岩层沉降量越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岩层倾角有关,岩层倾角为60°时,由于自重应力的影响,右侧边界岩层垂向位移更为明显,离层现象更为明显。由此可知,煤层倾角使得采空区右侧边界(倾向高处)附近顶板离层现象更为明显。

图1 煤层顶板位移监测曲线Fig.1 Coal seam roof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3.2 塑性破坏区分析

图2 为9 号煤开采后上覆岩层的塑性破坏区分布图。由图2 可知,煤层倾角分别为0、15°、30°、60°时,煤层开挖后其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域呈“马鞍状”,靠近采空区边界,其上覆岩层破坏区域扩展高度较高,中心区域塑性破坏区域扩展 高度较低。

图2 塑性破坏区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failure zone

当煤层倾角为0 时,采空区左右两侧边界附近塑性破坏区高度基本一致;当煤层倾角为15°、30°、60°时,采空区右侧边界附近塑性破坏区高度明显大于左侧边界。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往往是指煤层开挖后上覆岩层裂隙贯通的高度,因此分析采空区右侧边界附近塑性破坏区高度意义更大。煤层倾角为15°、30°、60°时,采空区右侧边界附近塑性破坏区高度分别为35.5、47.6、75.9 m。由此可知,煤层倾角使得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呈现非对称特征,而且煤层倾角越大,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扩展高度越高。

3.3 煤层倾角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影响分析

煤层开挖后,上覆岩层沉降、弯曲、破断,形成横向裂隙和纵向裂隙,横向裂隙主要是由于顶板的离层引起的,纵向裂隙是岩石破坏引起的,纵向裂隙和横向裂隙的贯通,决定着导水裂隙带的高度。通过对图1 进行分析可知,煤层倾角越大,上覆岩层顶板离层明显区域越偏向倾向高处(即右侧边界附近)。由此可以推断,煤层倾角越大,横向裂隙发育严重区域越靠近倾向高处(即右侧边界附近)。通过对图2 进行分析可知,煤层倾角越大,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扩展高度越高。而岩石的破坏是纵向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横向裂隙和纵向裂隙带贯通决定了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因此可以得出,在倾斜岩层中,导水裂隙带最发育的区域靠近倾向高处,且煤层倾角越大,导水裂隙带最发育的区域越靠近采空区右侧边界倾向高处,导水裂隙带高度越大。

4 结 论

(1)煤层倾角越大,顶板离层现象最明显区域越靠近采空区右侧边界(倾向高处)。

(2)在倾斜岩层中,煤层开挖后其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呈现非对称特征,采空区右侧边界附近(倾向高处)塑性破坏区高度明显大于左侧边界。而且煤层倾角越大,上覆岩层塑性破坏区扩展高度越高。

(3)在倾斜岩层中,导水裂隙带最发育的区域靠近倾向高处,且煤层倾角越大,导水裂隙带最发育的区域越靠近采空区右侧边界倾向高处,导水裂隙带高度也越大。

猜你喜欢

离层导水岩层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分析技术研究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采动覆岩离层多层位注浆地表沉陷控制技术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顶板离层水突涌模式及预防技术模拟研究
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带探测方法探讨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基于水管理的前风窗下装饰板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