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死亡与尊严:《爱》与《老兽》中的中外老人形象比较

2022-11-05

电影新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老杨安妮乔治

吕 峰

2006年,83岁的法国哲学家安德烈·高兹为自己的妻子多莉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情告白书《致D情史》。在书中,安德烈·高兹深情地说:“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这种爱的领悟,来自于将爱视作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安德烈·高兹说:“我是一个摒弃所有固定身份的人,将一个又一个身份叠加起来,其中却没有一个是我。”在投入这种与他者的爱之关系后,安德烈·高兹不再孤守自我封闭的“主体”。

《致D情史》发表的第二年,安德烈·高兹与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一起自杀于巴黎郊区的家中。根据欧盟老龄化报告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老年人群的自杀率有上升趋势。在我国,老年人群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殊人群,过去的50年自杀率较以前已经增加了大约60%。本文试图探讨的法国电影《爱》和中国电影《老兽》都涉及了老年人自杀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自然可以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考查,分析电影中再现的老年人的生活境遇以及自杀的动因。然而,这种分析对于揭示电影本身的意义与老年人特殊的生命尊严并无太大增益。正如巴迪欧所言,电影是一种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特殊关系,“电影既有复制现实的可能,也含有这个复制品完全虚造的维度。这相当于,电影是围绕‘存在’与‘显现’的关系而形成的悖论,是一种本体论艺术。”电影通过自身的影像集合,呈现出存在论意义上“存在”的“显现”。通过这一视角来分析以上两部电影,它们所显现的就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对于享受、爱和伦理等生命存在方式的呈现。在生命时光逝去,皮肤松弛,容颜老去,行动困难时,如何维持爱与尊严,这比维持生物意义上的生命更具有存在论意义。作为主体的生命的享受和爱其实来自于一个绝对他者的伦理维度。正如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指出:“如果欲望着的存在者是凡人,而被欲望者是不可见的,那么欲望就是绝对的。”当然,这种爱和享受的作为他者的有限性呈现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本文也在比较两部电影中老人的不同存在方式之外,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一、享受与爱:两种老年生活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是绝对的、无限的、彻底的。但是这种无限性又可以在人与人、人与物的有限关系中实现可持续性。享受与爱是生命对于自身原初的孤寂状态的扬弃。主体不应把享受与爱还原为意识流淌的表象,也不能把享受与爱作为某一时刻对于生命的瞬间顿悟。它不断地追随这一他者维度达到自身。我们可以通过两部电影分析出老年生活的爱与享受的细微差异。

电影《爱》(又名《爱慕》《他们俩》),是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2012年的作品,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年过八旬依然相爱的乔治和安妮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在某天,安妮突然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要强的安妮不愿让别人看见自己窘迫的样子,也不想给乔治和家人增添负担,多次用一些细微的举动向乔治表达想要结束生命的意愿。乔治最终理解并尊重了安妮的选择,帮助妻子结束了生命,然后自杀。

图1.电影《爱》剧照

影片中两位老人之间贯穿一生的是将彼此作为他者,或者尊重彼此他异性的爱情。乔治和安妮虽已年过八旬,但在二人居住的公寓中,却洋溢流淌着爱的情愫。安妮是一名退休的音乐教师。在影片开头两人共同就餐时,乔治回忆起童年的往事,而安妮对他说“有时候,你就像一个怪物,但是很体贴”。这暗示:即使相伴一生,他们彼此在对方的眼中依然存留着神秘和“他异性”,两人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处于一种自然流淌状态,直到安妮出现了老年性短暂失忆症状。在这一过程中,安妮一直努力维护着自己的优雅和尊严,绝不让丈夫乔治把自己送进医院。虽然卧病在床,她依然保持着看书、读报的习惯。她不愿让别人看见自己生病之后的窘态。当学生来拜访时,她的脸上露出尴尬。日常生活的能力,对于安妮来说,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代表生命的意义,一起听音乐会,享受美食,这已经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超越。正如列维纳斯所言:“日常生活是对于拯救的关切”,“所谓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生活就是为了享受生活本身”。

人与人之间的爱,则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超越和神圣。两位老人之间的爱让个体存在免于堕入“孤独的深渊”,如乔治在喂食已经瘫痪在床的安妮时,依旧向她倾诉着自己在童年时的恐惧与遭遇。在向安妮倾述时,他才能通过回溯时光找到自我的完整与安宁。安妮既是乔治爱和呵护的对象,又像是一个可以倾诉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优雅而富有魅力的女性。乔治对于安妮的“爱”使得他能够领悟安妮在患病后,用无言的动作给他下达的旨意,帮助安妮结束生命。

享受与爱的维度,在《老兽》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多样,由青年导演周子阳拍摄的这部电影在第5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原创电影剧本、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老兽》与《爱》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叙事的社会图景也差异明显。不同于《爱》里中产阶级男女主人公生活于其中的幽闭公寓空间,《老兽》中的人物活动空间在不停地流动,流经家庭、城市、农村、公路,再现了中国北方的都市与乡镇的空间。导演周子阳把主人公老兽——老杨生活的地点,放在了房产泡沫破灭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这个城市也代表着中国北方三四线城市发展的普遍图景,经济过热后资源枯竭,底层的生存处境日渐艰难。老杨是一位具有复杂内涵的圆形人物,他曾经的辉煌富有,与当下的穷困寒酸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习惯了从前那种富贵张扬的日子后,生活却跟老杨开了个玩笑:破产多年,糟糠之妻瘫痪在床,儿女各自成家离他而去。在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均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还在勉力维持着由原先拥有的社会财富符号所赋予的尊严和体面。老杨曾经的富有,让他对于日常生活抱有一种幻觉式的享乐态度。他在打麻将,请朋友洗浴吃饭、约会中度日。为了维持在别人看起来“有面”的生活,他虽然囊中羞涩却还是慷慨的请自己牧民老朋友卢布森吃饭和洗浴,但是转身又把卢布森托付给他的骆驼卖掉,用这些钱去约会。这种超出于他的经济能力之上,也“为老不尊”,有违他人对老年人社会期待的享乐,赋予了老杨抵抗老去的时光,脱离孤独的力量。当然,这是一种虚幻的力量。老杨倔强地维持着原有的生活惯性,视之为自己奋斗一生后应有的回报,而事实上他并没有条件享受这种回报。这种回报也并没有让他摆脱孤独,反而让他更加孤独。

图2.电影《爱》剧照

与乔治和安妮不同,老杨的生活中是缺少爱的,他跟瘫痪的老伴交流殊少,也厌恶这种陪伴。他试图在莉莉身上展现自己的男性魅力,在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时,他就用物质来弥补。在莉莉面前,老杨把自己再次塑造成了一位施予者,以彰显自己的力量,并抗拒自己衰老和落魄的事实。维系在莉莉和老杨之间的筹码,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是物质和金钱,这与乔治和安妮基于对彼此他异性之尊重的爱,相去甚远。这种空洞的享受,并没有让老杨真正摆脱孤独,获得超越,反而让他显得荒唐而可悲。这种“不服老”的精神,让老杨成了“老兽”,但“老兽”早已雄风不在,在衰老和野性之间的连接,本身就是讽刺性的。

二、独立与孝道:亲子关系的分歧

老年意味着死亡的接近,然而幸运的是,人类可以生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生育都被视为一种对于死亡的克服。相比之下,儒家思想更将“生育”视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中的一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易传·序卦》)西方则更强调爱欲与生育的关系,以及生育所蕴含的创造性。柏拉图就对生育赞誉有加,“爱所向往的是自己会永远拥有好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所凭借的美物可以是身体,也可以是灵魂。所有的人都会生育,凭借身体或灵魂生育,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为本性所推动,迫不及待地要求生育。”对于柏拉图而言,爱情之中的生育是在彼此寻求美的过程中发生,这本身赋予了生育以一种理想性和创造性。

或许也正是这样,西方思想也更强调生育之后的结晶——孩子的独立性。如列维纳斯所说:“儿子,事实上,既不简单地是我的作品,像一首诗或一件工艺品,也不是我的财产。这些权能或拥有的范畴都不能指示一种与孩子的关系。”也或许正是这种观点,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孩子相对于父母的独立性。孩子的生活并不依附于父母,对于父母之爱也未发展为中国式的家庭伦理——孝道。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儿女对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在《爱》中,乔治与安妮有一个女儿伊娃,年近五十,也是一位音乐家。女儿与女婿关系紧张,因为女婿在四年前出轨了一位乐团的小提琴手,伊娃与丈夫杰夫处于分居状态。她常年在国外,没法照顾母亲。在安妮患病后, 伊娃责问父亲为什么不把母亲送到养老院,那样母亲将会得到更专业的照看。她显然没有像父亲一样理解母亲,感受到母亲的真正需要。安妮拒绝被送到养老院,她想要过的是有尊严、温度和爱的生活。这是她的诉求,也是她向乔治发出的伦理召唤,乔治恪守着这一对安妮的许诺。在安妮已经神志不清之后,他依旧没有将安妮送到养老院,尽管年老的他承担照顾安妮的任务也非常吃力。他负责了安妮的穿衣、洗头、洗澡、换尿布、上厕所、喂饭、喂水、讲故事、念报等所有一切。然而,乔治对于安妮的这种照顾,在女儿伊娃看来是不合理的。伊娃的出场像一个远方来客。镜头中,她一直坐在椅子上和父亲客气的对话,询问了母亲的状况,问父亲需不需要自己来帮忙,而父亲告诉她对于这种新的人生遭遇,他和安妮能够应付。电影全程几乎没有伊娃和安妮的对话和情感表达的镜头,伊娃对于父母的情感多来自于自己儿时的记忆,她坚信父母之间的爱和幸福。而她自己,则更像一位熟悉的客人。她对于父母当然饱含深情,但并未承担不可逃避的责任。她有足够的自由和独立性。这不仅是说她的人格和生活具有独立性,在面对父母的衰老乃至死亡时,她也拥有独立性,不必介入父母的生活,也无须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易言之,她和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朋友。

这种关系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和生育观,显然差异巨大。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既强调了生育作为一种家庭义务的必要性,也强调了父子关系或代际关系的传承性和同一性。这种义务性、传承性和同一性,使得儒家的君臣父子纲常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与上述列维纳斯及其所代表的生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列维纳斯并非不承认父子之间的延续性,但更强调二者之间的断裂性,因为这种断裂的,儿子才能够代表一种绝对新异的未来,一种不再为父亲或传统所束缚的未来。他说过:“通过爱或爱欲,我就不仅从自我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不仅不再终老于自身,而且也不会终老于与爱人的二人世界:因为我将是我的孩子,我将作为孩子继续是、继续在。”在这里,主导父子关系的不是父亲,而是儿子。儿子具有独立性,将父亲所给予的生命和时间引向了难以预期的未来。列维纳斯将代表未来的孩子设定为男性的“儿子”,这遭致了不少争议。有趣的是,《爱》中的孩子则是一个女儿,子女相较于父母的独立性,与列维纳斯的思考是很一致的。更进一步,如上所述,电影还展现了父母之于子女的独立性,老人享受也承受着他们自己的爱情生活,而刻意回避着子女的影响和干涉。

这与《老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兽》中老杨的子女不仅有一个,这很符合现实,也引入了一种比列维纳斯所阐述的单数的父-子关系,更复杂的亲子关系和社会结构。在中国语境下,老杨与子女之间,交缠着必要和交互的义务。父母需要抚养儿时子女,待他们长大之后也需要继续扶持,而子女成人后,同样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儒家的孝道关系在老杨的生活中断裂了。老杨在影片开头被塑造为一位为老不尊的父亲。 实际上,随着电影的缓缓展开,我们发现这位“老兽”同时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老杨不只为不争气的大儿子买房、娶媳妇,还疏通关系为大女婿找到了工作,甚至还为已经远嫁他乡的小女儿出资买了房子。老杨在其中不仅是在尽父母的义务,也是在完成儒家社会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比起大多数中国父母,老杨可以说超额完成了照顾子女的义务。这不仅使得他成为一位“更好”的父亲,也成为一位“更体面”“更有能力”的男人。这也就可以解释,当最后老杨被子女反锁在小屋子时,为何他感受到了奇耻大辱,并且不惜起诉自己的子女。

尽管我们可以说老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显然,从中国家庭伦理和孝道的视角出发,老杨的子女更应被谴责。老杨的子女把他视为一个失德的老人,却不曾考虑到老人的精神需求,也对老人曾经的扶持缺少感恩。他们更多是从“面子”和经济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与父亲的关系的。影片中,老杨因为拿走了为妻子做手术准备的三万元(为了给牧人朋友吉布森买一只好奶牛),被大儿子和大女婿绑捆囚禁,老杨被释放后诉诸法律,进入庭审阶段又想反悔撤诉,保护儿子。在和儿子庭外和解后,儿女们漠视老杨而相继离去。他们开着的私家轿车说明,三万元对于这两个家庭来说,并不是不可负担的数字,这与老杨拆东墙补西墙的落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女对老杨的这种态度,表征着孝道或传统道德的衰微,而这种衰微跟老杨经济能力的大幅退步密切相关。影片发生的地点鄂尔多斯市,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地方城市,财富增减和经济变化都很剧烈,这严重冲击了基于传统经济和社会构建的伦理关系。导演周子阳也指出:“中国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慢慢形成了以经济为核心的价值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忽略了除了钱以外的东西。道德、道义、情感,在钱的面前都变得没有价值。”老杨通过财富建立起来的“强人”父亲形象,在经济地位转变后迅速坍塌。影片中一处细节表现了他的卑微和倔强:他在夜晚赶到小女儿家,却局促地从后门进入室内。老杨的行动被子女家所排斥,他既不能维持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大家庭,也无法以父亲的身份进入子女的小家庭,这代表着“家”的不可延续性和伦理的瓦解。孙向晨认为当代中国应当“发挥 ‘家’的力量才能够有一种 ‘健全个体’; 同时,‘亲亲’能够发展出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文化,一种温暖世界的文化”。如上所述,无论是在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这两部电影所表现的人物关系都迥然不同,虽然最后两部电影都以老人的自杀结束。但是自杀的原因和诉求,以及人物通过生命的最后这一选择所实现的“价值”都大相径庭。《爱》中的自杀选择是一种为了爱的主动选择,而《老兽》则是一位被子女和社会所排斥和遗弃的老人,在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之后,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

三、死亡与生命的尊严

表面上看,两组老人的自杀似乎都是为了挽留生命的尊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爱》中,乔治把买回来的爱丽丝花一朵朵剪在厨盆里。他买了三束不同颜色的花,先从白色的开始剪,隔壁的安妮已经永远地沉睡在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当他用胶带封闭好了门之后,开始给安妮写信,这时那只神奇的鸽子又出现在房间里,乔治蹒跚着捉住了鸽子,从地上站起来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鸽子飞走了,乔治继续写信,“你一定不会相信,刚才有一只鸽子飞进来,上一次它是从天井中飞进来的……”仿佛健康的安妮还在他身边坐着,倾听他的诉说。几小时前,安妮死于他颤抖的双手,也获得了永远的安静。然而,在电影接下来的叙事中,死亡似乎没有发生,相反,旧日的美好时光似乎又再度重现。代表着圣洁、自由的鸽子,最后被乔治放飞了,生命似乎也重归了爱、自由和永恒。

在这一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生命穿过“死亡之黑夜”的安宁。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之死亡观认为:死亡是提前达到的,惟其如此,人才能以死亡为终点来筹划自己的生命,“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去死”。但是在《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安妮的死亡对于乔治来说,恰像是一种重生,安妮时常用拒绝被喂食、进水等行为来表达自己想要赴死的愿望。乔治最终接受这一指令,帮助完成了安妮对于生命“尊严”的维护,也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寻回了原来静谧而充满爱之温暖的生活。封闭的居所最后成了乔治与安妮爱的永恒空间,似乎超越了生死。我们可以把乔治对安妮的爱和一起共赴死亡的黑夜视为具有同一性的现象,即他们都面向的未来,都属于他者,永远不会在“现在”中到来,“死亡的时刻永远不会被主体经历,但它又时时都涉入主体生存的当下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乔治将枕头压在安妮的头上时,死亡并没有降临于当下,这是乔治用安妮要求的方式继续存在。而乔治平静铺撒好三色爱丽丝花、做梦、写日记然后自杀,这一切行动都说明,作为他者的死亡并没有在当下显现。爱归结于死亡,但还在延续。

图3.电影《老兽》剧照

老杨自杀的首要原因却并非来自身体的衰老,而是社会和伦理地位的瓦解。老杨通过挪用妻子的手术费,帮助了牧民老朋友,拯救了一个传统牧民即将瓦解的生活。同时老杨也通过资助,补偿了情人莉莉,维持了他原有的社会形象。这一超额花费直接引爆了伦理关系,引起了子女们对他的“忤逆”。老杨在被子女们抛弃的同时,也被社会遗弃了。在从小女儿家回来的路上,他被两位年轻的卖房中介狠狠用拳头教训了一番。老杨的情人莉莉后来也弃他而去。最让老杨备受打击的是他的子女断绝了他和他心爱的孙子的联系。老杨心底最柔软和珍视的爱和伦理关系,最后也被切断了。影片的最后,老杨向瘫痪的妻子倾诉,对两人共度的一生无怨无悔,同时也告诉妻子她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们不应该再经受衰老和病痛的折磨,而是应该减轻子女们的负担。最终,老杨喂妻子服下了毒药,然后自杀。通过这样的方式,老杨既似乎捍卫了原有的家庭结构,表明了对妻子的感情,在以减轻子女负担、为子女负责为目的的自杀中,也寻回了原有的父亲之尊严,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局无疑又会让家族蒙羞。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其品性的高低相连,诚如孔子所言: “知者乐,仁者寿”,这决定了老者长寿和颐养天年成为文化所推崇的人之福。长寿本身被视为生命质量和家庭价值的体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无法接受老人自杀终结生命的现象。老杨的自杀最终使得这种价值观崩塌了,也使得以“亲亲”伦理为基础建立的家庭甚至社会结构破裂了。“亲亲”就是从最亲近的亲人开始,发现“爱”的力量,并由此“推及”到对家人之外的众人之爱。所以,电影的反思不仅指向土崩瓦解的家庭结构,也指向在传统价值的衰落后,分崩离析的社会结构。

从这个角度上说,尽管两部电影都以老人的自杀为归宿,但是却呈现出不一样的“悲剧性”力量。《爱》中的自杀在令人感到震撼和无奈之余,却又隐含指向永恒的崇高感,在震撼之后,观众在影片缓缓如流水的叙事中感受到了一种静谧,一如古希腊悲剧歌队在悲剧发生之后的歌唱和劝慰。而《老兽》中的悲剧,则通过对老兽这一角色的典型化塑造,把一种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价值撕碎在观众面前,让电影中的一地鸡毛最后融化在一场悲苦的大雪之中。这暗合了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悲剧观以及悲剧表达。

结语

两部电影的空间表达充满了隐喻性,时而让观众跳脱出电影叙事走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乔治和安妮生活的公寓是他们的独立王国,在乔治用胶带封闭了所有的门之后,这一公寓空间就直接转化为保存生命的“异空间”,生死的界限变得模糊。乔治在睡梦中醒来,发现已经去世的安妮穿戴精致,等着他一起出去。而在《老兽》中,老杨骑着电摩托在空旷荒凉的都市和公路上驰行,既显得落寞,又不失威风,像一位与时代和衰老抗争的独行侠。影片游离于叙事之外的审美意象同样别具匠心,如飞进房间的鸽子和挂在墙上的五幅画,象征着某种在日常生活和生死之外的超越维度。而在《老兽》中,老杨梦中奔跑的白马,也是自由和生命力的象征,有意思的是,与白马意象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如幽灵一般在田野里飘过的白色塑料,这又对之前的自由和生命力形成了一种反讽。如同乔治放飞白鸽一样,老杨也从墙壁里掏出一只黑色乌鸦,并把它放飞了,象征着生命的另外一种形态,从落入困境到自由飞翔。这些意象既溢出电影的线性叙事进程之外,又暗合了影片最后的结局,渲染了电影各自不同的悲剧基调。

1[法]安德烈·高兹.致D情史[M].袁筱一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2同1,6.

3吴晶.欧洲老年人自杀现状、自杀方法及相关自杀预防工作简介[J].伤害医学(电子版1).2015,4(4):26-30.

4杨学平,何茹.老年人群自杀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7).

5[法]米歇尔·福柯等著.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6 Emmanuel Levinas.[M].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Press,1969:34

7[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时间与他者[M].王嘉军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33

8同7.

9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3:57-58.

10同7,87-88.

11朱刚.生育现象学——从列维纳斯到儒家[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5(01):74-110.

12周子阳,连秀凤,刘佚伦.真实的人难以抵御自己的人性——《老兽》导演周子阳访谈[J].当代电影,2018(01):42-48.

13孙向晨.何以“归-家”——一种哲学的视角[J].哲学动态,2021(3):42.

1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82.

15王嘉军.存在 、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88.

猜你喜欢

老杨安妮乔治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老杨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老王办厂
乔治和他的斧子
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