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技术训练研究

2022-11-05张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演唱者美声唱法气息

张洋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音域广、声区统一、声音圆滑优美、轻巧俏丽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歌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重视呼吸,做到用气唱歌,才能让歌曲更加具有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现如今美声唱法在世界音乐领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唱法,我国声乐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学,也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教学体系,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对美声唱法知之甚少,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美声唱法的技术训练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美声唱法的内容及特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发声科学、富于变化且音色优美,音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着严格的声部区分,更加强调音区的和谐统一;气息和声音保持高度一致,声音之间的连接平滑自然。美声唱法一经问世对世界音乐的演唱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所研究的美声唱法,是指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特别是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创作于文艺复兴的大思潮中,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日渐完善。在五四运动之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声唱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分声部、声区统一、吐字清晰、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当然这也是美声唱法的主要原则,要求所有学习美声唱法的声乐爱好者必须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如此才能为观众展示完美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的本质含义为完美歌唱,但是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将美声唱法理解为美好的声音,所以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声音训练,只重声不重字,或者重声不重情,导致歌曲演唱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欣赏性。实际上,美声唱法在演绎过程中歌者不仅要注意声音,同时还应注意自己的风度、仪态、气质等,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二、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

声乐专业学生若想掌握正确的美声唱法训练技巧,就必须要明确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首先,学生在进行唱法训练时,一定要明确混合声区唱法是美声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站在声音的角度来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灵活使用真声和假声,能够按照一定的音高比例进行混合使用。其次,共鸣的把握。学生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时,需要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共鸣腔体,真正做到全共鸣。一些其他唱法在使用过程中只需做到部分共鸣即可,对声音高低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在歌剧表演中,演唱者的鼻咽腔和后鼻咽腔使用的频率较多,如果是音乐会中的美声唱法,演唱者则更多地使用鼻咽腔,到高音处也不掩盖。总的来说,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混合共鸣特征,需要演唱者能够做到声区混合、真假音混合、共鸣同时出现,该种唱法会随着音高的不断上升,真声的比例不断减小、假声的比例不断提高,最后以假声为主。[同时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也要利用更全的共鸣,让男女歌者高低唱法保持一致,这也是美声唱法的最主要特点。虽然利用美声唱法来表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时,演唱者所使用的技巧是一样的,但是呈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却截然不同的,能够真正将观众带入艺术的殿堂中。

三、美声唱法技术训练的三要素:力度、密度与方向

美声唱法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通用,但是流传至不同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本土化成分,从而呈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如中国美声、德国美声、德国美声等。虽然不同国家的美声唱法在审美和形态方面都有着些许差异,但是站在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层面来说,不同国家的美声唱法技巧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如声音的走向、气息的力度、声音的密度等,这也是美声唱法技术训练的三大要素。在声音观念基本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声乐专业学生如何才能够通过实践,真正将美声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这也需要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钻研和探讨。

(一)力度训练

在美声唱法中,力度有多层次含义,但是人们通常将其归纳为用力的层次,也就是由力量的大小来决定力度的大小。气息的力度则是指气息在歌唱中用力的度。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能够明确,在演唱过程中只有做到呼吸肌肉群的整体参与、共同协作才能在保持稳定的信息,才能合理控制气息力度,最终实现对声音力度的控制。这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对气息肌肉群的适度调节与控制才能实现对气息力度的调节和控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气息不流动、气息沉不下来、气息不稳的情况,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出现了问题。所以气息力度的训练说到底是歌唱者控制呼吸的肌肉力量训练和协调性地训练问题。

(二)密度训练

“集中”这一专业术语在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与它对应的是声音的“散、泛”,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集中”主要是指声音密度的大小。密度越大、声音越集中、穿透力也越强、传播距离也越远;反之如果声音密度小则声音发散,穿透力弱。因此密度成为人们判定歌唱者声音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做到“远听不小、近听不大”才能被称之为“符合标准的声音质量”。但是在实际的美声唱法中,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声音现象,如果要发出具有穿透力的、密度较大的声音,不管歌唱者发出声响的大小,都必须具有相当强的气息力量,而当歌唱者要发出大的声响、表达戏剧性情节的时候,对声音密度的要求则更高。在古代的声乐理论中,“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描述的就是声音质量的最高境界。本文认为,将声音集中用声音密度来代替,能够将声乐的感性经验上升到声乐教学理论,对于声乐技术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发出具有密度大、通透力强的声音,相信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建议,声乐专业学生也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感觉和主观认识。

(三)方向训练

关于声音的方向,每一位声乐学习者都更加倾向于自我感觉,并对他人的观念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声乐界有很多观点详细论述了声音走向,如声音从“胸腔”发出,“脑后音”“喉下音”等。这些观点虽然可以对美声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符合人体发声的生理情况。例如,如果让声带位于喉室内,那么声带就不可能在喉下和胸腔发音,也更不可能在头后部发音;如果声带的位置高于喉窝,声带就会在气息的吹动下发出声响,气息从鼻孔和口出来,为了保持声音的远距离传输,所以声音的最佳走向就是沿着气息的方向;胸腔和喉窝由于声带振动和共鸣的延展性(胸腔还是气息的储存室)会发生振动,但这些只能作为感觉,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心理引导手段而已;在我国古代戏曲中,也首次提出了“脑后音”的发声技巧,但是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声音振动的传导结果,虽然可以在戏曲的某个行当中塑造特殊角色,但是将其应用在美声技法中,只是个例,并不能广泛使用。因为如果以脑后为声音的传导方向,声带发出的声响必定打到软腭上,既不利于声音的远传,还有可能造成声音的“抠”。所以在美声唱法中发声方向的训练,声乐专业学生一定要做到声音的发声方向能够高度吻合气息的流动方向,而在具体的发声训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振动感觉,即声乐界所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振动延展现象,都可以作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声乐教学手段进行实践。

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在训练学生的美声唱法技巧时,一定要对唱法技巧的三要素引起高度关注,并引导学生做到气息力度、声音密度、气息和声音的方向的有机结合,确保三元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控制气息肌肉的力度是声音密度的基础,正确的气息和声音的方向反过来也会使控制气息的肌肉群更加协调。与此同时,气息的力度和声音的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如果其他器官都相对协调,气息能够对声带带来更大压强,那么就会产生高密度的声音,如果声音的传输方向能够高度迎合气息的传出方向,那么声音也就能够做到远距离传播,能够真正带给听众美好的声音。

三、美声唱法的技巧分析

(一)结实且可调控的唱法气息是美声唱法的原动力

正确地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声的动力所在,如果声乐专业学生不能借助良好的呼吸方式正确调节和控制气息,那么也就绝不可能演唱出优美悦耳的歌声。因为呼吸与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克拉克曾在《论呼吸》中指出:所有音乐的初学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呼吸,能够做到对呼吸的调节和控制;普利斯曼在《喉头生理学》中指出:声音的生命力就是呼吸,没有科学地呼吸也就没有优美的声音。在我国古代的声乐论著中,也曾提过:“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这些著作都充分地表明了,古今中外的音乐大成者都认识到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若想进一步提高美声唱法的训练技巧,声乐专业学生就一定要重视呼吸,了解呼吸。在美声唱法中,呼吸主要有三种方式: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但仅简单掌握呼吸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声乐学习者能够经过长期的大量练习,才能做到气息的运用自如,真正演绎出美声唱法的价值和魅力。常用的美声气息练习有快吸慢呼、慢吸慢呼两种方式。快吸慢呼在美声唱法中颇为常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做到极速吸气、稍微停顿然后缓慢呼出。可以将其简单描绘成:故人久别重逢,双方惊讶地倒抽一口气,并将这种状态静止几秒钟,然后将气息缓缓呼出。慢吸慢呼,就是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缓缓地吸入气息,略微停顿然后缓缓呼出,可以将其简单的描绘成这样:当收到一束心爱之人送来的鲜花时,人的胸廓会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想要近距离的嗅闻鲜花的芳香,将这种状态保持住,然后放松腹部隔膜以下的肌肉群,将气息缓慢吐出,在吐气时也可以将其想象成吹蜡烛,让气息将烛光吹倒但不吹灭,保持烛光既不升起也不灭掉。吸气时要像闻花一样自然、平静、柔和,呼气时要均匀、有节制。

(二)丰满而有层次感的立体式“三腔”共鸣声音是美声唱法的保证

所谓三腔共鸣指的就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共鸣器官有:鼻腔、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等。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来说,声乐专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构建三腔的统一整体,不能将任何一个腔体孤立使用。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学生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能够利用隔膜来控制呼吸;其次,解放喉头,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将喉头器官进行稳定,让声带运动能够密切配合呼吸,进而产生理想的声音效果;再次,在训练学生进行共鸣腔体的调节和控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将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进行适当扩张,例如,咽腔、口腔和喉腔,对于不能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如头腔和胸腔也要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让音色更加美化、让音量更加集中;最后,引导学生做到协调发声、声区统一、赋予声音一定的力度和音色变化。

(三)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美声唱法技巧训练的基本要求

歌唱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声音和语言进行音乐化组合,最终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形态。语言能够对歌曲中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进行直接揭示,所以能够让音乐作品呈现出强烈的风格和特色,最终让观众理解歌曲意境。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技巧训练中,歌唱语言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对歌唱语言的训练要求,可以将其概括为:声母准确又灵巧,韵母形态保持好;自然适时来归韵,阴阳上去要记牢;轻重缓急须分清,语气语势处理好。因此声乐专业学生在进行美声唱法训练时,一定要做到字头咬准清晰,但又不能咬死,在咬住字头后要自然过渡到自腹,吐清自腹后,要及时归韵收声,此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衔接的自然流畅,将吐字过程构成一个统一整体。除此之外,对于平舌、翘舌、前鼻韵和后鼻韵,演唱者也要做到声调准确,能够具体区分。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者的呼吸、发声、共鸣必须能够做到与歌唱语言的统一结合,如此才能够让歌曲演唱声情并茂,真正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对美声唱法演唱技巧的研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师可以从演唱技巧的三要素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演唱技巧并发现演唱规律,真正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艺术真谛,并在实践中真正彰显美声唱法的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演唱者美声唱法气息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蕾丝气息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春的气息”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