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启真达善
——对《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美育的思考

2022-11-05关齐越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美育传统

关齐越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出美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笔者以所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为例,探讨课程中蕴含的美育思想、课程美育的三个维度以及课程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探索课程美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定位与美育目标

(一)课程概况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集中而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沿革,梳理和贯通民间音乐五大类——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历史概况、艺术特点、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发展脉络,重点鉴赏与学习不同体裁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课程结合大量乐谱、文献资料、影音资料,借助现场教学、表演与学生演唱、演奏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名家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获得更加多元化以及开放性的认知与理解。

(二)课程美育目标

人对美的感知,是以一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流传变异性,同一种音乐在不同地区存在细节和风格上的差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与韵味,理解和鉴赏中国传统音乐,必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

例如,在民间音乐中,民间歌曲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直接反映了庶民百姓生产劳动(劳动号子、牧歌、渔歌、田歌)、婚丧嫁娶(哭嫁歌、风俗歌、哭丧歌)、节庆娱乐(秧歌、茶歌、酒歌)、人际交往(歌圩、花儿)等生活场景。又如,风格迥异、绚丽多姿的曲艺与戏曲音乐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百姓谈古论今的重要途径。民间音乐中的“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人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统音乐课程的美育目标即在于“以美启真达善”,培养学生感受美的知识素养、鉴赏美的判断能力、创新美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热情和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了解与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育内涵,建立文化自信。

二、课程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由儒、道互补构成,儒家推崇“礼乐”,认为音乐受制于礼,强调其教化作用及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道家追求“希声”的境界,强调“天人合一”,重视音乐的自娱与养生功能。但儒、道两家均以“平和、恬淡”作为审美准则。传统音乐课程的美育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相吻合的,可以概括为中和之美、自然之美与意境之美。

(一)“礼乐教化”的中和之美

“礼乐教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内容,是“中和之美”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途径。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有礼仪规范,即止于礼仪,这就需要进行教化,才能做到天下有序。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审美观随着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而成型,“中和”是为了从礼,使人以礼为本,加深了它的美育内涵。在今天,我们不论“礼乐”的局限性与弊端,而恰恰相反,音乐的“教育”功能在新时代被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类课程成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课程第六章《戏曲音乐》梆子腔的豫剧为例:《花木兰》中蕴含着传统文化所褒扬的“孝道”。在“父年迈,弟年幼,怎敌虎狼”“满怀的忠孝心烈火一样”的情况下,木兰毅然改装,替父从军。表面上看是“孝心”,实则凝聚着爱国精神,并且是一支男女平等,女子也能杀敌报国的颂歌。在那种特殊的背景中,保家卫国既是父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私利而标举的“忠孝两全”说教有本质区别,在孝心中已赋予了“爱国为民”的内涵。

(二)“法天贵真”的自然之美

“法天贵真”是《庄子》全书的主题。其美学思想以“天”“道”为美,推崇自然之乐,倡导适性之乐,音乐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性情(“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曰“自然乐论”。《乐记》中亦有“物至——心动——情现——乐生”的作乐过程,强调人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一旦违背了道,也就失去了真,更谈不上美了。

以课程第二章《民间歌曲》山西民歌为例:《眊你两回》生动还原了一位男青年两次探望恋人的过程及情感变化;《提起哥哥走西口》反映了“走西口”的历史现象,表现出男女间真诚的思念之情;《卖菜》以“菜”为介,表面呈现出一副新鲜、水灵的叫卖画面,实则唱出一个年少女子向往恋爱又矜持自守的场景;在《圪梁梁》《割莜麦》中能够看到山西西北部“山脉连绵、沟壑纵横”的地貌;《一铺滩滩杨柳树》《大红公鸡窗台卧》唱出了八路军的恩情,《狼牙山战斗》再现了抗击日军的战斗场面……这些民歌真实地唱出山西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首都质朴无华,将山西人民率真自然的情感浓缩在歌声的律动中。

(三)“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重在抒情和写意,在中国艺术的审美对象中常出现“虚”和“实”两种形态,通常“虚”是表现情感的,给人阐发形象的空间,“实”是具体的景色、事物,引发我们理解“虚”的韵味。这是传统艺术创作对“意境”的追求,即艺术最完美的境界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结合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中,比如,戏曲表演中演员手上的一根马鞭和几个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感觉他骑在马上跑过了几百里路程;一桌、两椅子就代表厅堂或宫室,实景很少,更多的内容在演员的表情、动作、道具、台词等部分交代清楚,这也是虚和实相结合。

以课程第五章《民族器乐》独奏弹拨乐古筝为例:传统筝曲追求“自然意象”,即老子、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的表达。在创作中,由对“山水、月亮、花鸟”的实际自然意象表达,到对“夜啼、蝉鸣、鹿鸣”等抽象的自然意象表达,进而引申到对“渔樵、田园、思乡”等精神层面的自然意象的表达,来达到“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

三、课程美育维度

王耀华先生在《音乐中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传播与习得中国音乐应仔细吟咏、品味,反复聆听相关的音响资料,真正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神韵,在“观、味、悟”的三个层次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感受和认知。“观”即音乐审美的初次观照,是音乐的感知与情绪体验;“味”即音乐审美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悟”即整合感悟,是音乐意义的理性直觉认识。“观、味、悟”是中国艺术思维创造中特有的三种体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品赏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的审美层次,营造出“物境、情境、意境”的审美境界,从而完成对音乐“万物一体”之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妙悟。

(一)观:感官型体验

“观”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感官要素,是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也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这里的“观”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而是“视觉—听觉—感觉”的统合,需要欣赏主体以宽阔的视野对音乐事项表层的形式与要素进行感知,形成基本审美直觉,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全方位的审美观照。

本校目前已逐步形成由艺术美育、课堂美育、校园文化、环境美育、实践美育组成的“五位一体”大美育体系。传统音乐课程即是艺术美育、课堂美育、实践美育的综合体现。自学生踏入课堂开始:教室的布局、教材的外观设计、课件的制作、教师的着装、言谈举止均影响着学生课程美育感官的初步构建;回到音乐本身,通过听觉形成音响感知,而后观其形态结构、体裁特征、历史沿革、风格辨析,探索音乐本体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

(二)味:情感型体验

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所谓“澄怀味象”,指的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虚淡空明的心境去体验、品味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蕴与生命精神。可见,此处之“味”作为动词,有体味、体验之意。在“观”的体验之后,欣赏主体对音乐事项的内部属性进行分析、思考,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碰撞,引发情感的体验与想象。

在音乐意境营造的过程中,“味”的体验不可或缺。具体到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它包含了以演唱、演奏的实践来感知传统音乐的行为型体验,也包含了以内心情感的触动来领悟传统音乐的情感型体验。例如,学习管子独奏曲《江河水》,如果对旧社会的时代背景毫无所知,也不了解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虽然在欣赏时也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感情上的激发,却很难体会到乐曲中所蕴含的悲怆凄厉、呜咽哽噎的悲愤之情。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一步认识乐曲的旋律发展与曲式结构,就会进一步体验到这首乐曲的情感陈述过程,从而有助于对乐曲的情感内涵更细致的把握。

(三)悟:思维型体验

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解认识的参与,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实现“悟”的升华。这时,对音乐的感知是融汇了人生体验的艺术意境的高层次理想追求。当前,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意境美由“观”到“味”到精神“领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美育元素。

上文中提到,戏曲音乐中常有“虚实结合”的表演场景,此为学生对演员的服装、道具、妆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初“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对其表演程式、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再“味”情感之表达;由具体作品个案反观戏曲音乐体裁,戏曲剧目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如忠奸、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民众生活的意义依据和价值准绳,对其立身、处事、待人、接物都起到明显的陶冶作用。然而,我们真正“悟”到的,是其自10世纪之后,作为近世俗乐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百年间,始终坚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契合的时代精神。

四、课程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传递美育精神

“文化快餐”式的音乐教育是当今较为时髦的文化教育方式,一些主流媒体也极力推进快餐文化,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直接经验、直接体验的经历越来越少。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很难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法深入理解其传递的中华美育内涵。

课程美育,育的是时代的“真、善”,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育原则,坚持增进有益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正能量的美育原则,坚持塑造学生健康向上审美能力的原则。在课程案例的选择上,通过传统音乐作品来传承“孝亲敬祖、忠君报国、节用爱人、尚智轻愚、和而不同、敬事而信、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等中国传统美德;通过曲目的选择与编排,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音乐观相结合,进一步在当代弘扬光大,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音乐美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美学探究,注重民间音乐载体、风格的直接经验的传授和获取。但是,就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从“概论”到“概念”的教学方式,不仅偏离了课程性质,还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获得量少的且片面性的间接知识,缺乏传统音乐知识的完整性和体验性。单一的教学模式,挤占了学生自主审美与实践的时间,难以达到美育的教学目标。

在本校传统音乐课程的具体教学中,主要使用“三语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科音乐语言、地方音乐语言、家乡音乐语言。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发掘地方性音乐语言(以山西地区为主);教学大纲中增加山西民间音乐的个案内容;注重学生对家乡音乐品种的实践体验,从熟悉的音乐事项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的创造力。

(三)重组课程内容

目前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只开设一学年,甚至缩短为一个学期,仅有个别专业院校开设两个学年。以一个学期32课时为例,学生仅能掌握10-20首民歌,1-2首曲艺、戏曲作品,而民族乐器因需要大量时间练习,无法在一个学期内有所成就。就民间音乐而言,全国各地民歌就有数万首,戏曲和曲艺各有三百多种,剧(曲)目上万首,传统民族器乐曲上千首,这样丰富的音乐资源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存在着矛盾。

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懂专业,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机会是其“以美育人”目标实现的优势之一。应结合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利用开放实验室、音乐项目实践等特色内容作为补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全方位渗透课程美育。

(四)建设美育教材

本校使用的教材是由张来敏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全书分6章,涵盖民间音乐的五类体裁,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配合一定量的曲谱。目前,国内其他高校使用的教材包括袁静芳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黄允箴等编写的《中国传统音乐导学》、周青青编写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蔡际洲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缺少从美育角度编写的传统音乐教材。

上述教材中不乏与审美相关的音乐作品,但其美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缺少对音乐作品审美内涵的深入研究。因此,建设传统音乐课程的美育教材,不仅要探讨“美”,更应关注“育”。编者或需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提炼出各章节(或体裁)的共性美育元素,或以案例的方式传递美育精神。美育教材的建设是课程美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但此项工作内容繁杂,笔者尚未有清晰、完整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以27个“美”勾勒了人民生活之美、人格品行之美、生态环境之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美,以前所未有的美感召唤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并再次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之一。笔者综上提出“中和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的美育思想,以“观、味、悟”作为课程美育的三个维度,通过对美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问题的思考,探索本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美育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启真、以美达善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步建立文化自信,完成“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① 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为例,依据教学大纲,该课程仅以“民间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不涉及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

② 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11.

③ 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前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④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

⑤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41.

⑥ 张莉. 红色神话演绎之路——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2009.

⑦ 胡行岗.人史民族三合一 华夏心声传国际——王耀华《音乐·中国》读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2):159-162.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美育传统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少年力斗传统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美育教师
清明节的传统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