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民俗学的可能性
2022-11-05主持人王晓葵
主持人:王晓葵
民俗学对“老”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是焦点不同。早期的民俗学研究把老人当作民间传承的宝库,从中获取研究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民俗学家关注的重点不是讲述者本身,而是他们口中讲述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印证和解释民俗学家观察到的传承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获取很多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但是还留存在老人们记忆之中的习俗和知识。因此,长期以来,老人和他们的记忆对于民俗学来说,就像文献对于历史学家,草木对于植物学家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然而,随着民俗学的现代转型,民俗学者开始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老人的身上。他们开始关心老人的情感生活、身体感受、病痛衰老的对应方式,以及对新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等。这一转型是民俗学自身学术转型的结果,另外也是社会变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迫使人们必须关注越来越庞大的老人群体。民俗学自然不例外。
本专辑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民俗学的养老研究。沈燕的论文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民俗学的养老研究进行反思,探讨了在中国开展都市养老民俗学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路径。而大冈赖光和岩本通弥的论文,把我们的视野引向了瑞典和日本。大冈以他在瑞典搜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援用涂尔干“人格崇拜”的理论框架,比较了在“冥福观”与养老意识关系上瑞典和日本的异同。岩本依据日本民俗学在丧葬习俗的丰厚积累,以及柳田国男的《关于先祖》中构建的日本人“祖灵”概念,围绕生死观、丧葬习俗和养老意识的关系,对大冈的论文进行了点评与讨论。由于讨论的地域和视角与我们通常讨论养老的论著有所不同,他们的讨论和结论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生疏,但是,他们把丧葬习俗和养老意识结合起来的视角,拓宽和深化了我们在养老研究方面的广度和认知。
碰巧手边有本美国畅销书,叫《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这位印度裔的作者,通过对印度社会老人价值的讨论,揭示了传统社会尊老的原因,是老人作为传统的维护者与传承者,他们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在神圣仪式中的作用。而生活在美国的他,又描绘了当代社会老人价值的衰落,随着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老人掌握知识与智慧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
上述图景,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越来越普遍。因此,如何重构老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老龄化社会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领域。原本得到老人巨大恩惠,依靠老人的记忆才得以成立的民俗学,更应该在这个领域施展本领。这不但对民俗学的学科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创建幸福老年社会,也有着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