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科学:“无技术”策略
2022-11-05大卫梅耶尔林恩赫尔丁著王彬入编译
〔美〕 大卫·梅耶尔、 林恩·赫尔丁著,王彬入编译
美国声乐教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Singing,简称“NATS”)发出倡议,旨在向读者介绍运用科学理论提高歌唱教学的实用、有效的策略,从而形成了本系列文章,共分为“无技术”、“低技术”和“高科技”三部分,本文是其中之一。
很多声乐教师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接受过训练的假定条件上。几个世纪以来,师徒制(模仿式)教学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尤其是对于那些声部与教师相似的学生。但是,当教师遇到其他声音类型时,加之现如今对流行演唱风格和古典发声技术的教学需求日益增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显得并不理想。我们拥有几个世纪丰富的教学实践传统,但由于不愿汲取科学进步的成果并加以改进,教学发展缓慢。那么,如何才能在丰富的传统基础上更进一步,并始终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前瞻性?我们相信,科学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但这些手段也引起发了一些争议,以致困境。
一些声乐教师对所谓“科学”持怀疑态度:“这有什么帮助?”而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声乐教师同样心存疑惑:“如何实现声音科学的实际应用?”“如何轻松、便捷地获取这些教学方式?”最后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许多声乐教师将声音科学视作成本高昂的实验室设备,以及对复杂物理和声学知识的理解。即使是希望从事声音科学培训的声乐教师,也可能受阻于没有基本的学术背景或时间、金钱资本。鉴于这些限制,科学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即便过去30年科学技术进步巨大,也未能免于此困境。
拥护“科学”教学法的教师们认为,歌唱教学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想象。幸运的是,对歌唱者最有用的生理事实(例如,曾经“神秘”的横膈膜的位置和功能)不仅无可争议,而且得益于网络的便捷,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这些信息。
基于科学信息的声乐教学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就像声音科学本身一样。这两种学科通常被认为起源于同一历史时刻,即当时著名的声乐教师曼努埃尔·加尔西亚二世(Manuel GarciaⅡ,1805——1906)买了两面牙镜,一面伸进他的嘴里,另一面瞄准合适的角度,借助光的折射,揭示出人类声带的奇迹。随后,1855年,他在《伦敦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对人类声音的生理学观察》()中阐述了研究结果。加尔西亚(二世)的著作在职业声乐教学领域中永久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丰碑,确立了以喉部生理学为首要支柱的声音科学。正如音乐学家兼歌唱家詹姆斯·斯塔克(James Stark)所言:“加尔西亚(二世)对喉镜的引入和他的理论研究使整个声乐教学领域开始两极分化……加尔西亚的声乐教学法不仅引起了传统声乐教师的关注,也成功引起了科学家和医生的关注。”
在整个20世纪,声乐教师们对声音科学的兴趣不断增长。瑞典声乐科学家约翰·桑德伯格(John Sundberg)发现了“歌唱者的面罩”(singer's formant,当歌唱者的声音在特定的振动频率区间内,可以穿透管弦乐队),这被确立为声乐科学的第二个支柱。喉部生理学和声学的两大支柱为科学声乐教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相当程度上,他们在过去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定义了语音科学。
然而,教学法不仅有教师的认知内容,还包括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最近,关于人类思维、信息传递和接收系统等知识,在科学声乐教学中还处于缺失状态。人类如何学习是认知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因此,认知科学必须成为科学声乐教学法的第三个支柱。
尽管有大量的科学事实(生理学、声学和认知学)存在,但并非所有这些事实都能被轻易获取,其应用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作者希望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够为“基于实证的声乐教学法”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打开一扇大门。毕竟,科学不应仅仅服务于受过科学训练的歌唱者,而应当服务于所有人。用斯科特·麦考伊(Dr. Scott McCoy)博士的话来说:“科学永远不会取代歌唱和教学中的艺术。但它可以,也确实传递着艺术,使歌唱者能够通过一种基于事实而非想象的声音技术,发出优美而有效的声音,进行声乐表演。”
究竟什么是“技术”?最简单的定义是“一种手段的集合”,尽管很多人误以为“技术”只是数字的或电子的。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名为“无技术策略”,因为本文谈及的方法不需要任何比传统纸笔先进的技术。当然,人们可根据需要使用电子文档。本文将介绍以下三种基于实证的歌唱教学策略:动机性访谈、目标设定和日志记录。
动机性访谈
声乐教师教授的并不是“声音”,而是“人”。他们根据人体乐器(声带)的发展规律,顺势引导学生声音的成长。但声音的发出通常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相交织,声音的改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紧张和抗拒情绪,是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简称“MI”)的核心。这种访谈技术,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对改变的抗拒,它植根于行为成瘾科学(addiction science)。由于声乐教师(通常)并非持有执照的语音治疗师,许多动机性访谈的方法便运用于歌唱教学中。
在深入探讨动机性访谈的主要要素之前,我们需要首先讨论一下心理治疗中的“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概念。这个术语是指治疗师与受治疗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将极大地影响受治疗者可能取得的进展。事实上,这种合作关系可能比临床医生对受治疗者使用的具体治疗方法更重要。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歌唱教学中,则可以推论教学方式可能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师生关系的质量,对学生声音进步的影响可能大于其他任何单一因素。
动机性访谈将“治疗联盟”视为一种平等、民主的伙伴关系,即受治疗者和治疗师在解决问题上同样付出、投入。但传统的师生关系通常不那么平等:教师对知识拥有绝对权威,学生需要学习之后来纠正声音错误。在动机性访谈中,治疗师的任务应当是引导对话,再由受治疗者做出相应改变。例如,一个受治疗者正在戒烟,治疗师不能简单地说,“你真的应该戒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样的,如果一个声乐教师只是对学生说“你应该多多练习”,这往往也无法改变学生的唱法。
矛盾心理是动机性访谈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上瘾的人虽然能意识到危险,但会继续他们的破坏性行为。他们一面想停下来,一面又不想停下来。在歌唱方面,学生们可能知道需要花时间独自攻克一个技术问题,但他们也可能回避这个问题。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矛盾心理解释为否认或抵抗,矛盾就会发生,两人的“治疗联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进步。矛盾心理看似是缺乏动机的表现,因此往往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障碍。事实上,矛盾心理只是行为改变过程中的自然阶段。
动机性访谈主要通过五个核心原则来促进受治疗者的行为改变:1.表达同理心;2.挖掘差异;3.避免争论;4.调节受访者的抵触;5.鼓励自我效能感。以下依次简述这些原则。
1. 通过反思性倾听来表达共情
声乐教师通过大量训练来调整声音的细微差异,但他们也应该考虑在课堂中进行反思性倾听。教师通常以为他们清楚学生的想法(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但事实上他们可能经常理解不全面。如果教师带着反思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并通过实证确保他们正确地理解了学生,就能够加强师生共情关系,更深入地进行声音改造,学生的动机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反思性倾听特别适用于新生,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抵触心理产生的可能性,鼓励学生继续交谈,并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2. 挖掘学生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差异
学生当下的行为与他们理想的或期望的行为有何不同呢?例如,如果学生的音高有问题,就可以把学生演唱的录音与钢琴进行比对,帮助他们提高对音高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一些动机性访谈理论甚至会建议教师或临床医生假装对问题表示困惑或不确定,以激励学生自主掌控问题。当然,这种策略应该谨慎使用,最好是因人而异。
3. 避免争论和直接冲突
当师生就某一问题的意见出现分歧(这确实是一种挑战),随之而来的争论可能会极大地损害师生关系,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并可能迅速演变为一场话语权斗争。执意纠结于某一问题更易让学生陷入困境,增加抵触情绪。动机性访谈的目标是与受访者“共同走过”治疗过程,而不是“拖着”他们前进。同理,教师应陪伴学生,指导他们在声音和艺术上成长。用米勒(Miller)和罗尔尼克(Rollnick)的话来说,“无论受访者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提倡从他们本身出发,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自我认知,而不是一味争论对错。”
4. 调节学生的抵抗情绪,而不直面反对
学生抵抗是很常见的,这表明学生对一些情况的看法与教师不同。在动机性访谈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抵抗类型包括争论、打断、否认和忽视。当抵抗表现出现时,教师可以考虑改变策略,或者更仔细地倾听歌唱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动机性访谈中,受访者是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宝贵资源。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歌唱教学,只要教师可以从掌控状态中退一步,随着学生的抵抗“滚动”,即可以让教师表达共情,保持尊重,避免变得苛刻。
5. 鼓励自我效能感和乐观主义精神
声乐课上应当定期讨论并制定合适的、可实现的目标(这将在后文详细阐明)。如果学生相信自己能达到这些目标,他们的动机水平就会提高。例如,对于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整场音乐会的学生,可以先设立一个配合具体周计划的学期目标。在动机性访谈理论中,受访者可以将最初觉得很困难的事情分解成独立的小目标,逐渐使其相信自己能为个人成长负责。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并不时地提醒,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6. 小 结
总之,声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动机性访谈原则:
第一,记住学生本体是解决声音问题的答案和宝贵资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第二,给予学生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不那么“正确”的答案,增进沟通,这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观点,巩固师生关系。
第三,反思性地倾听,确保自己理解学生的意图和话语。这有助于深入探索声音问题,并建立共情关系。
第四,肯定学生的感受。这种方式揭示了学生当下面临的挑战,并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肯定学生在唱歌时的自身感受和困难,可以帮助他们付诸行动,解决声音问题。
目标设定
动机性访谈是帮助学生实现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明确目标、建立可衡量标准和时间计划的过程。
目标设定理论有着50余年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在组织心理学方面,它始终着眼于解释人类的动机,以便从个人或团队中获得最大的生产力。最近,目标设定研究已经扩展到体育领域,特别是通过专业知识研究,但其对音乐家本身的研究却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半个世纪以来的目标设定理论研究已经证实“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心理学术语),但由于其囊括数百项实验研究,加之目标设定与人类动机密不可分,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用这个简短的文字完全阐述清楚整个目标设定研究中交织的所有可能的线索。然而,从目标设定研究中也不难挖掘出几个关键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建议有意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此理论的教师挑选一些有实证基础的做法。
总体而言,目标设定的益处在于其已被证实能在短期内激励个人动机,并能从长远上看到实际的提高。换句话说,目标设定可以点燃意志,这是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是学习的第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目标设定作为学习的助手,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目标设定是通过冲动控制(注意力的另一关键因素)来提升注意力,并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也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利用时间和经济资源。这些多样化的益处会促进良好体验感的产生,而这又反过来可以培养学习者更多的内在动力。
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声乐教师和学生都要考虑一些最重要的指标,包括自我效能感、个体特异性、形式、难度水平和进程。我们将依次讨论这些指标及其重要性,以有效实现目标设定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这些指标来构建自己的目标设定任务,具体如下:
1. 谁是目标的设定者?
由于学习任何一门乐器都需要高度的独立性,目标设定者必须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父母或朋友。从最简单的数据比较即可证明,在一周内,学生独立练习的平均时间占比(92%)远远超过他们一节课的时间(8%)。因此,音乐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面对失败,坚持不懈,是另一必备的学习条件;但这对不坚定的学生而言就极其脆弱,甚至会荡然无存。
2. 目标应该由目标制定者来评估
目标制定者必须积极践行他们的目标,并认同目标的价值。如果不是本人的真实意愿,那么这些目标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此外,夹杂他人(如父母)意愿的梦想会严重损害被动接受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很遗憾,这已被那些音乐或体育神童传记所证实。
3. 目标应该具体,但也要专注于学习,而不是表现
一些具体的目标(如“我想学会一个更稳定的管风琴音对位法”)比那些模糊的目标(如“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歌手”)更有可能实现。然而,如果目标过于具体,特别是如果他们过于关注某种表现[运动学习理论称之为“短期表现收益”(short term performance gains)],这些强调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阻碍学习的“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学习者专注于“获得达到目标所需的技能”,而不是达到目标本身。这就触及了表现和学习之间根本区别的核心:“学习(learning)是一个人获得技能或知识的过程。表现(performance)是指某人工作的方式或质量……学习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复杂的。而表现,就像投影仪上的暂停按钮——它捕捉到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连续体中某个时间点的瞬时状态。因为这种静态的性质,我们大多数人希望我们的表现能尽可能美观——恰与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相反。学习和表现的目标不仅是(也应该是)不同的,还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没有充分理解这一点,学习和表现的目标就会混为一谈,两者通常都会受到影响。”
4. 目标需要承诺
那些写下来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分享过的目标(与教师或在学习群体中),比那些仅仅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目标更受重视。
5. 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方面,学习者应当明白这句老话,“贪多嚼不烂”;另一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帮助学生设置既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学习指标。正如所谓的“金发姑娘规则”(Goldilocks Rule):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虽然,某些文化倾向不主张强迫学习者过度努力,但研究表明,中高到高的难度才是最适合学习的。同样,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学习者通过努力为自己制定的解决办法是最深度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诗意地将这些努力称为“令人向往的困难”。
6. 目标清单应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如果学习者能够相对快速地达成短期目标,同时专注于长期目标,那么,他们可能会更有动力。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适当切换,可以成为学习者认知评价的框架,有助于学习者适当调整个人目标范畴中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都是“刻意练习的认知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目标来获得一些短期成就,同时添加一些具有“理想的困难”的目标。
7. 目标清单应该回答“如何做”的问题
与具体原则、承诺原则一致,学生不仅应该陈述他们的目标,还应该准确地写下他们打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是停留在“我会经常练习”这样的表述,这是模糊的。学生可以评估他们每周可以花多少时间练习乐器,起草一个时间表,然后投入其中。
8. 目标需要反馈
教师们通常会在每周的声乐课上定期提供反馈。研究表明,当反馈涉及学生之前陈述过的目标维度时,学习者的进步最大。坚持这一点就可以使每周的声乐课具有高价值的结构性和统一性。处于个人或公立教学环境的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开始就完成书面的目标任务设定。这个文档应定期回顾,因为它可以作为学生/教师关系期间的指南针,并随着技能的掌握或目标的改变进行更新。
9. 目标应该是培养元认知
对学生来说,师生关系的最终价值不应该仅仅是赋予学生出色的表演能力,还应是不断增长的学习能力。音乐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支撑歌唱者持续歌唱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要教如何唱歌,而且要教如何学习。同样,自我效能感歌手不仅要求学习如何唱歌,还要求他们学习如何学习。这种“学习学习”(learning about learning)被称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即是设定目标。
10. 目标需要进行维护和调整
目标清单需要根据教师的反馈和目标实现情况的多种指标,定期完成更新。在某种理想状态下,歌唱者们以稳定的速度进步,其技艺的纯熟度也呈线性增长。然而,这个乌托邦式的状态并不存在,个中原因多样,或消极或积极,如伤病或生活环境的改变。因此,目标必须定期调整。
日志记录,运动模拟和镜像神经元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种定期重复的目标写作方式,它不但为目标的维护和调整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工具,而且还成为实现这些目标设定参数的工具,这就是“周记”。
什么是日志?最简单的定义是,写下一个人的观察和想法。记录者可以打开他们的镜头来解释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经历的所有事件,如旅行日志(包括风景、声音和味道等),或者将观察锁定在一种追求上(如一种技能的发展等)。如果后者是一种认知练习,而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感受,那么它将会给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样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在本文中,日志记录是要定期进行的——理想情况下,每周一次。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目标设定和日志记录之间的联系。
如前所述,目标必须落在笔头,以增加其实现的可能。虽然经证实,将个人目标落实在纸上(或电子文档)可以推动其实现,但除此之外,学习者也必须经常重温他们与自己签订的书面目标,否则目标很容易被遗忘。众所周知,人类记忆是极不稳定的,任何吸收新信息的过程都必然与我们以前的记忆发生碰撞,所以为了减缓碰撞的冲击,并将其内化,我们将新信息与我们已经拥有的记忆重组起来。这个动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被称为“记忆构建”(constructive memory),其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构建的记忆”(constructied memory)。
如果以松散的乳制品作为类比,香草冰激凌基底就像我们记忆的基础,而巧克力片、坚果和其他五颜六色的配料混合在一起,就是不断累积的新信息。记忆建构的主要好处是它不断累积的质量。我们利用过去的经验来改变现在的行为,并想象未来。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细小的成功中持续积累。但记忆构建也存在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记忆的错误性。正如我们所知,人类的记忆非常容易发生扭曲,甚至完全的错误。因为我们吸收的信息(巧克力)总是与我们已经知道或认为我们知道的信息(香草冰冰激凌基底)混合在一起,记忆会不断变化,永远不会完全稳定(或纯净)。
虽然,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灵活性看起来像是“严重的功能失调,尤其是扭曲的记忆可能在现实环境中造成破坏”,但建构记忆很适用于目标调整。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会清除一些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信息(这解释了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忘记把车停在哪里)。我们的大脑以各种方式标记信息的重要性,强烈的情感是其中之一,也包括实践行为和重复行为。而定期的纸面记录就通过对个人目标的不断反思,成为一种记忆标签。因此,每周的记录可以成为目标构思和现实成就之间的桥梁,既作为学习者进展的记录,也是未来改进的路线图。这些好处可以通过每周写周记来实现,这显然是一种“无技术”的做法,但它与目标设定理论具有相同的循证支持,因为它与实践行为密切相关。
由于上述特质,我们强烈推荐将日常记录作为学习过程的养分。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研究的爆炸式发展(被乔治·布什称为“大脑的十年”)带来了众多关于大脑内部运作的惊人发现。大脑成像系统显示,仅仅“思考”一个行为,就会导致大脑中相关的运动程序被激活。这一重要发现被称为“运动神经模拟理论”(motor simulation theory),也被称为“功能等效假说”(functional equivalence hypothesis)。而其在音乐范畴的论证,最早是在一个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成功地在钢琴家身上验证了“功能等效假说”。
这十年中也出现了其他类似的发现。例如,在猴子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行为现象:动物的运动神经程序会在观察其他动物进食时启动。在猴子大脑中产生的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因为它们能够“反映”他者的行为。这一发现得到了著名神经学专家拉曼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的大力推动,他将镜像神经元称为是“巨大的人类进化飞跃背后的驱动力”。
镜像神经元系统(MNS)和许多其他人类状态(如自闭状态和同情状态)很快就在大众媒体上涌现,而镜像神经元系统成为“神经科学中最火的概念”。现在,由于人类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其效用不再被描述得如此夸张,相关的运动模拟理论可以大致总结为:“无论一个人在行动,还是计划行动,抑或是在思考别人的行动,重叠的神经网络都会被激活。”但似乎必须满足一个关键条件,才能“撬动”我们的运动神经元:我们必须学会自主完成各项活动,以发展我们自己的运动记忆(或运动程序);或者用流行的梵语(mantra)“随波而动”来说,只要我们开始“流动”,我们就可能有足够的神经元基础来思考歌唱的行动(以一种集中的方式),并体验到其中的益处,这就是日志记录的作用。
另有一条重要的警示。为了让日志记录利用运动神经模拟理论并激活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歌唱者必须掌握头脑练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自我控制。这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来实现:在写这些体验时想象自己“在脑海中唱歌”(称为动觉想象),或者在记录时用录像或录音来观察自己唱歌(观察可以仅用听觉)。在这两种方法中,歌唱者都将利用大脑的力量来练习正确歌唱所需的神经元通路,但却不发出声音。建议歌唱者将这两种方法结合,通过每周练习日志上的记录,来体现一周内声音练习的等效性。为了使日志记录的效果最优化,建议教师布置一个日志记录作业,指导学生保持在制定的框架内记录;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提示语”,明确地指示记录的范围,以集中记录者的注意力。正如目标必须是具体而非模糊的,提示语也应该提出具体的问题。例如,“说出三个本周你认为困难的乐句,每个不超过四小节,原因是什么?”比“你本周练习怎么样?”或者“这周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要更有效。
本文中提出的三种“无技术”策略都是基于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这些基于实证的教学方法可以与笔、纸等简单的方式一起使用,但它们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有效方法。
(附言:原文载于,January/February 2021,Volume 77,No.3,pp.35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