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背景下高校影视欣赏课赏析路径研究

2022-11-05王筱晗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1期

◎王筱晗

美育,即美学教育,包括对美学和艺术的教育和赏析,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0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包括“美育”在内“四育”概念,并亲自开设、讲授“美育”课程,到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百年间中国的高校教育决策者始终重视美育工作。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成为美育的载体,我国许多高校都已开设了影视欣赏相关课程,是高校美育水平提高的潜在突破点。在美育背景下对高校影视欣赏课程的赏析路径进行研究,对影视艺术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审视。影视不仅仅只是大众娱乐休闲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美育方式和有力的教育工具,更是培养高校学生美学意识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寻找发现美并提高审美修养,受到美学的启迪和滋润。

一、高校学生影视欣赏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能力亟待提高

相对于静态、刻板的课本内容,动态灵活的视觉表现形式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与喜爱,影视艺术的动态呈现更是给枯燥的知识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可以说为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奠定了有利条件,但绝大多数的学生看电影或电视剧纯粹是为了放松娱乐,因此他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普遍还处于一种较肤浅的状态——单纯“观看”是否有自己喜爱的明星参演或是被影视作品中华美的服饰妆容吸引再或者只是为追求特效的视觉刺激,并非“走心”。要想达到深入“走心”的效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赏析知识和审美判断能力,高校开设的影视赏析课程,便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欣赏“主体”身份亟需“纠正”

受娱乐心理的影响 ,学生在选择“影视欣赏”课时潜意识里觉得,这门课没什么技术含量,上课就当是休息放松看看电影,没有学习压力,不用考试,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娱乐消遣的消费者的角色,加之课程设计的必要一环节“放影片”,班级学生同时注视着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使观看者不自觉进入“虚拟现实”,受“影院效应”的影响,让学生忘记来课堂上“看电影”的真正目的,想要享乐消遣的心理远远强烈于认真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深入探究。如果课堂上老师不能及时的“刹车”加以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就陷入了“过脑不过心”“看一看笑一笑”的欣赏误区。如何从普通观众身份向学习者身份的转变,这也是高校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影视欣赏课接受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施教者,要在帮助他们摆正在课堂上应该要成为角色的同时,还要让他们通过课堂的欣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达到美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影视欣赏课赏析路径研究

相比于目前影视欣赏课程普观看者遍运用色彩、光影、镜头、剪辑等具象化的传统鉴赏手段,抽象式的赏析方法更能帮助高校学生走入影片的“灵魂”。

(一)“美育代宗教”在“影视欣赏”课中的渗透

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认为美育是自由、进步、普及的,而非宗教所以体现出的强制、保守和有界,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美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侧重陶养情操,提高道德素养。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欣赏时,可通过“留白”所表现出的事物或场景作为“信息转换”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平稳过度影视作品中的“逻辑衔接”。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里诉说衷肠的场景,就用了“一望无际随风摇曳的高粱”的“留白”镜头来含蓄表达其中的情节,这样的“留白”不仅仅是当时周遭环境的描写更是意境的衬托尤其不会妨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符合受“儒家思想”的我们“含蓄”的审美观念。把更多时间和想象的空间留给观赏者积极主动更深入地思考和消化作品中想要表达的部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电影或电视剧中关键情节推向高潮。

我们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观赏影片时不去思考浮于表面,就会一直有叙事的“留白”、音乐的“留白”、画面的“留白”,这些信息加工不过来,一层层被堵在理解的大门口,到了极限就会崩盘,成为一堆枯燥且毫无意义的信息碎片,让人陷入茫然。不能从中陶冶情操也是违背了“美育”的初衷。利用“留白”镜头中所表现出的事物作为“信息转换”切入点的逻辑理解层面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平稳过度“逻辑衔接”是影视艺术美学教育的基础。

(二)“影视欣赏”不能只“欣赏影视”

过往在承担高校“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工作时,只是照本宣科,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把大纲要求的“光影、镜头、剪辑”等表现手法讲给学生听,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然而,无论多么努力向课程标准靠近、丰富教学方式,课堂效果都不令人满意。课程学生听过也就听过,没有在脑海里留下一丝痕迹。就此问题,深入学生中了解到,影片中的故事可能无论在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会让他们感到距离感,在自己内心深处无法找到与之呼应的“共鸣”。因此可通过“PEST”为深入点的纵向赏析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入剖析。通常来说“PEST”即P-Political(政治环境)、E-Economic(经济环境)、S-Sociological(社会环境)、T-Technological(技术环境)来对影片故事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作品中有那些人们忽略的人文关怀。如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20世纪40年代,虽二战战火已熄,但战争过后的千疮百孔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消极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显现。世界大战的巨大冲击,国民经济与社会体系的崩溃导致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举步维艰,物质储备极度匮乏,精神层面饱受摧残,社会上的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暴露无遗,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桎梏。《偷自行车的人》作为社会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生活化的拍摄风格、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通过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以丢失自行车为核心载体,记录了一对父子的寻车经历。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琐事,却激起了观众心中对人性、社会、内心救赎等本质问题的思考。正如意大利电影剧作家和理论家柴伐梯尼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努力从纯粹的事实经过中尽量提炼出有意义的东西——人情的、道德的、社会的、经济的、诗意的”

观众在观影时应该也要充分挖掘出电影中所蕴藏的那些“人间冷暖”。我们国家也曾经历过战争后的百废待兴,从家中老一辈人口中得知我们的先辈也曾经在同样的社会中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拼尽努力生活下来并创造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观赏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同身受,找到共鸣。所以,影视欣赏的过程往往也是了解故事所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认知综合体现的过程,透过问题看本质,思考故事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寻找电影中那些真正触动到个人的那些因素,这才是影视艺术中美学产生的地方,是影视艺术在美学教育中的提升。

(三)“美育”背景下的“影视欣赏”是多维欣赏

影视艺术是反映、再现人民生活的视觉艺术,从中获得知识悟出道理,才是我们“欣赏”的最终目的。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展现在眼前的光电世界充分领悟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如何在每一帧的影画间捕捉到“美”背后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意蕴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平行联想至相似事物获得更多知识甚至“迁移”自己对生活态度的领悟,那么“影视欣赏”的多维性也就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年度热播大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开播之时,以缓缓道来叙事的口吻开篇,观众会觉得剧情节奏过于缓慢画面色调也过于低饱和,但越往后看越会被吸引--深宅大院、古木苍苍、亭台水榭、曲径通幽......行至其间,古色古香,想在每间屋舍流连,细细感受着人文家居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屋舍家居都是根据宋画中的描述和样式1比1还原,造型多为古雅、内敛天真,不事雕琢以质朴取胜,给人以清淡素雅简约之感,体现了宋代典雅平正极简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女主跟随宫中教习学点茶、焚香、插花的日常,还是用“帷幔、竹帘、屏风”这些装饰物丰富屋舍空间层次都是宋代极具“格物致知”审美意义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态度,崇尚简约纯粹,让人心生向往。

老子曾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无独有偶,日式美学“侘寂”也与“极简”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保持原汁原味,摒除一切繁杂的修饰,得以留存事物本身的样貌,是它的灵气所在,也是其精髓之处。它的美,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于安静中散发迷人的芬芳。从古至今被运用到建筑、茶道、设计、文学等多个领域。如日本日常百货品牌“无印良品”,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它将日本这一传统美学运用到产品设计与销售之中:“崇尚简朴自然、回归当下、直抵事物本质,以最朴实真诚的态度对待消费者的需求”。又如位于日本东京涩谷惠比寿的婚宴场地--East Gallery的外观设计,都将简单、低调、质朴、自然展现的恰到好处。所以在侘寂美学中,“极简”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物体本身的材料与质感,突出自身的功能特征,是一种对还原本真的极度追求。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在欣赏艺术时除了要欣赏艺术本身给我们带来视觉等感官的愉悦,更要注重艺术核心想呈现的思想和理念,要有“背后的东西,要比眼前的多”“感觉到的,要比实际的丰富”的觉悟。影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无疑是影视艺术在美学教育上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领悟到“历久而弥新”这一“美”的真正含义。

(四)“符号”美学对影视欣赏的“精神充盈”

在平日观影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作品其实是以某一元素符号开始再以这一元素结束最后又因为这一元素的表现凸显影视作品的内涵。符号是传播活动的基础,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灵活应用来传递出更具意义的人文精神。如影视作品中符号元素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构造主要故事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其背后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帮助观众了解到影视作品的本质。通过符号元素的运用,在影片中打造国家形象的同时,多元化展现出国家形象所赋予的国家气度以及丰富的精神滋养,并能够引导观众更深层地思考。除此之外,通过象征符号的信息传递,观众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到当下社会形势想要传达出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在指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时,要引导他们能都第一时间意识到作品中所谓的“符号语言”,以小见大,“通感”符号所表达的言语进行思维的发散,充分领略“符号”之美所体现的意义以及对观影者精神的洗礼。

南朝沈约《宋书》中写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自古“民以食为天”“食道即天道”等理念深植人们思想意识之中,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所以用“天”来比喻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民众把粮食看成是自己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以此强调饮食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因而从远古时生吞活剥到烟熏火烤,再随人类文明发展到蒸、煮、煎、炒、炖、熘、扒、焖、爆、涮、烧、煸……饮食之美是具有色、香、味、形等感性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烹饪食品的。样式种类由少及多,制作方式从粗糙到精细,原料从简单到复杂等,除了对食物烹饪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求达到口腹之美的境界,盛装饮食的器皿的造型、乃至及食物进行转化的环境等,都将为打造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五月在央视开播至今将有十年之久。它的出现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关注,通过与电影类似的光影、构图、景别及各种镜头的运用来帮助凸显美食对“人”和“精气神”的影响,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归属感以及民族自豪的慰藉感。如此部纪录片第三季中第一集——“器”中讲述了一位餐具设计师——张宏,三十年来他一直与泥土打交道,他认为人有“人性”而有气孔会呼吸的泥具有“泥性”,用这种泥土烧制出来的器皿,不仅能承载食物,也可以承载我们审美以及心灵的表达。饮食器具的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要考虑到器皿的釉彩和质地也要关注到与盛装食物的食材、色彩彼此呼应,更要能与饮食空间相互融合。食因器而风韵,器因食而多姿,美食与美器的完美融合才是一次完整的美食体验。人的感知具有“通感”的功能,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味觉感知、嗅觉感知、触觉感知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替代、转换,因此视觉、味觉美感可能体验感有限,但经过它们可以通达其他感官从而引起全身心乃至精神的愉悦。正如设计师十年前设计的红陶流釉方斗,因手工烧制的陶器肌理清晰加上自然的釉水变化让其衬托的红烧肉肉质显有饱满的色泽,器皿与食物浑然一体,这种彼此呼应的视觉与味觉相融合的美成为一时的经典,这也更加显现出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包容以及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又如纪录片第一季中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将“豆腐”这一稀松平常的民间食材经过时间对食物的“二次制造”让食物发酵转化为腐乳、豆豉等另一家乡舌尖上的记忆,这其中要迎合自然、逾越障碍、营造条件、把握机缘、经历挫折,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人类智慧的潜能。这也无处不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审时度势、吸取优点、去其糟粕,经历过重重自然法则和社会激荡的考验下留下了最凝练最精华的部分,并不畏艰难一步步发扬光大。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绝处逢生”,在历史的浪潮中积极求变保留原来成果的同时在新的领域和方向上结出别具另一番风味的果实。这些都是我们在观影中需要领会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加以学习和发扬。《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蕴含的从哲学智慧到人文精神尤为丰富,基于饮食文化以点及面展现了从自然环境到朴素的人世温情,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演绎,同样还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准表达,还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凸显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勾勒出一幅集博大的人文关怀、诚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动人的乡土情缘的人间百态画卷。以观赏者的视角从人民生活百态中挖掘“符号”力量所带给我们的震撼,这更是影视艺术在美学教育中的升华,让他们领悟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能忘“本”,使得学生心灵归回自然、精神得到充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课堂上深植民族文化民族热情和民族精神于学生心中,为继续弘扬中国人文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舌尖里中国的美食都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感情和时间积淀出来的。食物看起来可能很普通,但每道简单的工序都有百次尝试后的经验积蓄其中。不仅是味蕾的跳跃,更是心灵的一次次地碰撞。尝一口,不仅仅唇齿留香,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萦绕心头。以各地传统美食这一文化符号为载体和窗口,介绍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饮食文化,从精致的选材、加工和制作等角度展现食物给国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在“美育”教育理念深植课堂的今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高校学生的审美需求。我们既要把影视作品赏析看作是一种对艺术的鉴赏,又要把其当作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通过与影视作品直达灵魂的“对话”,尊重影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在感悟影视形象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在体验影视故事情感的过程中培养文化美感,积累文化底蕴。“影视欣赏”课程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在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的同时,达成课上课下联动机制,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对加强审美教育、陶冶情操、情绪调整、心灵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至高境界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