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传播语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的反思

2022-11-05李萍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1期

◎李萍

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果的过程是动态的,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是动态的、连续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将反转新闻和虚假新闻、新闻连续报道区别开来。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新闻的真实性,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吸引公众目光,会编造新闻,或发布不符合真实情况的新闻,反转新闻则并非全部都是编造的,而是对事件进行片面性的报道,导致新闻无法完整呈现给大众。反转新闻和新闻连续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主体,连续报道的新闻主体始终不变,记者通过各种采访方式,对这一新闻主体进行追踪,挖掘真相,在保证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情况下,将事件的真实情况传播给大众。反转新闻通常在首发报道和后续报道中,出现新闻主体不一致,报道内容相互矛盾的情况。把握了反转新闻的特点,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反转新闻的成因。

一、反转新闻现象的成因

(一)数字传播语境下信息源鱼龙混杂

在互联网普及广泛的今天,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起来,新闻报道不再被传统的媒体垄断。人们可以通过视频拍摄、音频录制、撰写文字等方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发布出来,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酒店住宿安保不完善问题”“旅游热门城市天价菜单”“交通事故矛头首先指向女司机”等新闻,很多都是由路人进行视频拍摄并上传到网络社交平台。由于这些信息源来自广大的网友,但由于很多网友并没有传媒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经验,他们随手拍摄或记录的事件并没有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挖掘采访,具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和主观偏向性,经过后续专业媒体人的追踪采访和相关部门的调查,极大概率会出现反转新闻现象。

(二)媒体之间为了利益的恶性竞争

互联网的发展给媒体工作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人受利益的驱使,在对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方面,开始寻求更加猎奇、博眼球的新闻报道,他们或从新闻报道标题入手,或从新闻内容编纂入手,抓住新闻事件的某一个点进行夸大,引起人们的讨论,抢占更多的流量。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短暂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失去了对新闻报道真实情况的信念,长此以往,这些新闻报道只会成为人们讨厌的“标题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竞争循环。

(三)新闻受众者的从众心理和禁果效应

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对新闻导报的实时讨论中,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网友会对新闻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往往更多的网友对新闻报道是一种看客心理,他们会对跟自己相近的观点进行附和,这就导致新闻报道一旦发布,舆论风向一定会朝着从众者多的那个观点偏移,从而让更多的网友无法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事情的完整经过,而是在大众观点的影响下对新闻报道的事件做出判断。另外,一些媒体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发布不完整的新闻报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让广大的网友通过各种渠道探寻未被报道出来的信息,最终造成反转新闻的现象。

(四)营销号对新闻受众者的情绪影响

我们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时,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营销号”。这些营销号通过公司包装,成为拥有较高关注度、较大话语权的“大V”,这些营销号中,既有官方主流媒体,也有各种自媒体。官方主流媒体有专业的媒体人进行运营,也有相关部门对发布的新闻报道进行审核管控,相对而言,自媒体就没有这些限制,他们为了抢占市场流量,对新闻报道往往不经过核实就发布出来,容易煽动广大网友的情绪,引导舆论导向。

二、反转新闻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

新闻报道本来是一个追求事实真相,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事情,人们需要新闻媒体人通过追踪采访,还原事件真实情况,从而推动社会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反转新闻现象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反转新闻现象,会导致新闻报道娱乐化,让新闻受众者出现期待反转新闻的心理,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抢占市场流量,获取较高的利益回报,但长远来看,反转新闻现象的频繁出现会为新闻媒体带来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对社会造成非常多的不良影响。

(一)降低了媒体公信力

虽然任何一件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对事件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报道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比如之前被广泛讨论的舟山天价菜单的新闻,一开始的视频内容只体现了食客在买单时发现账单金额总计达2000元,一些媒体单位没有进行实地采访就跟风报道,抢占流量,引发大众对该餐馆菜价是否合理的讨论和质疑,直到后续新闻报道才真相大白,食客一行一共七人,点的菜也包含海鲜、酒水等,最后总计金额2000元在合理范围,并不存在天价菜单的现象,也是通过后续报道,才还原了事实真相,避免餐馆被网友攻击。但这一事例仍然暴露了一些媒体单位为了经济效益,忘记了新闻求真的原则,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

(二)使数字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更娱乐化

现代社会的稳定不仅要靠国家和政府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靠新闻媒体消解人们在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以前频繁出现的“女司机相关交通事故”“老人摔倒碰瓷”等新闻事件,这些新闻报道并没有对事件进行完整的追踪走访,还原事实真相,而是为了博取大众的关注,给社会大众传递出女司机驾驶车辆容易出事故,老人利用自身弱势群体的身份碰瓷的信号,除了让网友接受新闻事件信息之外,更多的让网友产生了对女司机和老人的调侃,由严肃看待新闻本身转向了更加娱乐化的讨论。

(三)拉低了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底线

社会大众在接受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会带入自己的情感倾向,而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更加肆无忌惮。一篇新闻报道出来后,网友会通过人肉、扒皮等行为对新闻当事人的隐私进行曝光,对新闻当事人的家人朋友进行电话、信息骚扰。由于网络环境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网友在面对一则没有报道完全的新闻时,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舆论情况,当反转新闻出现时,舆论则可能又倒向另一方,而且网友的用词更加激进犀利,不仅容易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还会让网友对自己的道德素质标准下移。

三、如何改善数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环境

(一)媒体人严于律己,新闻报道尊重客观事实

在数字传播的语境下,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迅速,新闻媒体人拥有专业的新闻媒体传播知识,也要有高标准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准则。在对一件新闻进行报道之前,一定要时刻牢记真相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无论是明访还是暗访,都要掌握足够的资料,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完整还原,在撰写新闻稿件时,也要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对事件如实进行报道,不要带入自身情感,让新闻报道对社会大众产生偏移的导向。只有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才能让社会大众了解真相,帮助人们在建设更好的精神生活时,保持心理平衡,从而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二)新闻受众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和道德素养

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新闻的受众者,也随时可能成为新闻发布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在看到新闻报道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从众,以至于被煽动情绪,成为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新闻报道对事件进行还原和传达,我们从情感上一定会有偏向性,但在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心里应该有一根道德标杆,不要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就用暴力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

(三)相关部门需要对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实行更严格的管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除了官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普通民众随手记录的生活事件也会成为新闻,更有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妄图通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危害公共社会安全。各大互联网平台应该对发布在自己平台的新闻报道进行监控和管理,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监管和整顿,共同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清朗的媒体环境,保证社会大众精神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消解社会大众对国家和政府的刻板印象,共同维护社会安稳。

四、结语

曾经,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社会黑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障基层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现在,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媒体人怀抱初心,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追求事实真相为核心,将真实的社会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使更多的人不会因为信息闭塞而影响判断。相关部门、各大互联网平台、新闻受众者也应该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对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监督,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辩证看待每一则新闻报道,让数字传播语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逐渐消失,让互联网媒体真正成为社会大众接受、了解社会信息的途径,共同推进社会改革建设,维护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