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障题材电影的发展及意义探究

2022-11-05黎达许宁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1期

◎黎达 许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残疾人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视力障碍者的数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群体巨大。我国视障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经三十多年时间,它们不仅体现出这类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障题材电影中,视障角色的人物设定、剧情的编写及镜头的运用手法,往往围绕着“视障角色如何让观众产生共情?如何展现视障群体徘徊于主流社会边缘的现实状态?如何让大众走进视障群体的内心世界?”三个核心问题逐步展开。在查阅分析中国视障题材电影与史料的过程中,本文选定一些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和角色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时代特征、镜头语言变化与社会意义。因此,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提高影视从业人员的残疾人保障意识,进而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与生存环境。

一、法律政策概述

眼睛,是与这个世界最直接的互动,在人的大脑中大部分的知识感知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视障人群的世界。他们靠声音去追光,靠触觉去辨识。在中国,盲人群体十分庞大,此外,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视障人群的数量占到了整个世界视障人群的20%,因此,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视力受损群体人数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大会根据各会员国情况,在1975年12月9日公布了《残疾人权利宣言》,在1984年,世界盲人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并且把每年10月15日设定为“国际盲人节”。之后,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各地区组织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关于本国或各地区的政策,随后我国于2008年4月24日重新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视障人群特殊教育方面,我国于2017年发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等等。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继续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国残疾人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共同建设和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电影现状与公益发展

随着国内外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电影中,视障角色的生活现状都处于社会边缘。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电影着力表现视障人群惊人的听觉,其戏剧性十分强烈,比如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等。但是,更加深入大众内心的该题材电影还需要真实地反映出该群体的现实生活,如2014年娄烨执导的《推拿》。该片真实体现了视障群体的现实生活与工作现状,《推拿》向大众呈现视障人士的精神世界与爱恨情欲,尽管他们失去了光明,但是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用感知与双手创造自己的事业。

(一)视障人群真实生活再现:从《小街》到《幸福时光》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20世纪60年代就学艺成才的中国第四代导演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开始进行电影创作。第四代导演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生活年代背景致使他们励志于不断追求寻找历史的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且关注历史和现实。其中,杨延晋导演在1981年执导的《小街》,可被看作是对特殊时期青春的回忆,是对那个年代深刻的反思。影片中场景的设置表现出角色遭遇的状况,并且充满了隐喻的象征。在叙事手法上,该片采用套层结构,制造多重性的结局,让观众联想翩翩,耐人寻味。

2000年张艺谋执导了由赵本山、董洁主演的《幸福时光》,它改编自莫言的中篇小说《师傅愈来愈幽默》,全片故事十分贴近生活,每个场景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手持摄影的方式在影片中运用得比较多,力求真实感的表达。手持摄影就像是以第一人称在叙述,平凡却真诚浪漫。该片展现了中国部分视障人群的生活现状,社会底层小人物之间的关怀,但是,短暂的温情无法抵挡沉重的现实。 同时,本片也呼吁大众了解和关心弱势群体,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贯彻并执行下去,我国残疾人保障权益才能真正落实。

(二)助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从《推拿》到《大海与天使》

第六代导演娄烨的电影一直追求还原现实,关注社会底层与边缘人群,重视对现代人性的解读,将人从人性的符号中解放出来,揭露生活的真实状态。2014年的电影《推拿》,讲述的是一群视障人士的曲折生活故事,它体现出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残障人士的精神世界、对爱情最好的诠释等。影片画面风格真实自然,影片多次集中出现“盲视觉”镜头,其中,许多此类镜头都强调自然色感和主体轮廓及一些迷离斑驳朦胧的客观视角,这可以达到虚拟盲人视角和烘托气氛的目的。影片用这些特殊镜头暗示视障人士的内心焦虑、困惑、迷茫。影片主体色调偏灰暗,冷色调和昏暗色调的并列使用体现并渲染出盲人群体的灰暗人生,使得整部电影的真实性更高。它既没有对于社会特殊人群廉价的同情,也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压抑黑暗的社会群体成为反面人物,相反,它直接使用通感的艺术表现来告诉观众,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与期待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欲望,不管是否是视障者,他们都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权利。本片的上映使得大众再次关注视障群体,对提高影视从业者的残疾人保护意识影响较大,进而推动我国残疾人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张荣生导演在2016年执导的电影《大海与天使》展现的是全盲儿童的生活,故事讲述了一名海军和一名音乐老师解救并帮助一位被拐盲童时发生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从盲校深入了解盲童的真实生活环境入手,进而展现他们的内心想法以及家庭境遇。镜头贴近生活且尤为真实,比如在场景布置上,影片真实再现盲童简陋的居住环境,持续的昏暗灯光带给观众的是极强的压抑感。影片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被拐的盲童历经磨难寻找自己的母亲,最后,盲童长大成为钢琴家。故事不仅感情真挚,也体现出社会好心人的温暖相助,它向观众传达了公益的真谛,呼吁社会大众支持我国公益事业,爱心成就未来,对于弱势群体的帮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社会意义

视障题材电影源于生活,这群人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相关部门也为残疾人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起到切实的帮扶作用。视障题材电影社会意义重大,让观众更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相关电影制作人可以用传播效果较好的电影艺术为视障人士发声。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法律措施保障视障人群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此外,视障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需要社会重视,许多后天失明的人心理自闭、压抑、害怕,甚至自暴自弃,以致远离社交。据调查,我国视障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教低,他们主要通过“摸读”和“听读”的方式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但由于视障盲文书籍制作成本高,“书荒”也成为 世界性的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普通人在为丰富盲人朋友们的精神生活做出巨大努力,制作“盲人电影”,即,把电影说给视障人士听。关爱包容就是给他们温暖,他们是黑暗中最亮的星。

四、结语

电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视觉手段,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正向发展,电影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电影从业人员更要顺应新时代与潮流的发展,用工匠精神打造精致影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提高人们对视障人群的了解和社会认同度,让他们黑暗的世界不再寒冷。本文希望相关电影从业者在商业盈利、艺术性描绘、呼吁同情的同时,更加注重真实性,让电影承担起其本该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真正带来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关注。为“十四五”规划中关注残疾人群体的目标真正且全面实现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