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津区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2022-11-05袁晓梅韩凤云陈霞陈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养现代农业园区

○袁晓梅韩凤云陈 霞陈 健

(1.成都市新津区农业农村局;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611130)

新津区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技智囊助力下,新津区集成现代农业“稻-(油)菜-渔”种养产业,深入推进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产品高端,形成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和标杆,于2020年成功创建成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开拓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园区基本情况

新津区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新津区安西镇、宝墩镇,包括8个村(社区)。幅员面积52000亩,其中农用地30000亩,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面积5000亩以上,系天府农博园产业功能区范围内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新津段。园区主导产业为“稻-(油)菜-渔”,园区已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境内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完善。

1.2 产业发展水平

2020年,新津区已建成相对集中连片7800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其中核心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800亩。主要以深能水产、龙行田、中科蓉津等农业科技公司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规模化种养模式为主,并建立稻虾、稻鱼、稻蛙等示范基地,实现生态种养循环。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土地生产率6920元,高出新津区水平20%。2020年稻渔产量780吨,实现综合产值3900万元。

1.3 发展潜力

1.3.1 政策导向

新津区“稻-(油)菜-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符合四川省和成都市“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作为天府农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体验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博览周期创新”四大会展创新策略,构建“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实现农业会展博览的国际化、平台化、全域化、生活化、擂台化、科技化、娱乐化、田园化,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方向,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1.3.2 市场需求分析

新津区“稻-(油)菜-渔”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特色教育业等新兴业态,深入推进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产品高端、长效增收。通过“稻-油菜-渔”主导产业培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提高水产品和大米的品质,以水改土、绿色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促进“稻渔旅销”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切实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渔)产品质量。

1.4 发展优势

1.4.1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示范园位于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新津段,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交通便利,通信畅通快捷,区域优势明显,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经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本底良好。

1.4.2 技术先进,品种优新,质量安全

新津是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自2010年开始,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每年各研究院所在区域内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制种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等,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形成了花中花宝墩大米、毛哥、中伦稻虾和新津黄辣丁等品牌、著名商标及地理标志产品。

1.4.3 产村融合度高

新津区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渔博文化”等文化内涵,建设美丽渔村,推出鱼头火锅节、有机峰会、柚花节等乡村旅游会节和“花舞人间”、斑竹林公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新津河鲜、鱼头火锅等美食品牌,提升新津产村融合档次,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良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先导区。

1.5 主要发展经验

1.5.1 品种搭配合理

新津区在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种养品种结构多样化,养殖品种从传统、单一的鲤、鲫、草鱼、克氏原鳌虾等拓展到巴沙鱼、黄颡鱼、罗氏沼虾、黑斑蛙等品种,并重点形成了“稻虾、稻鱼、稻蛙”等共生种养模式,有效拓宽了养殖渠道和销售途径。

1.5.2 技术模式创新

新津区种养户积极探索种养模式的多元化,在原有“稻-鱼”“稻-虾”等传统模式基础上,开展“稻-鱼-菜”“稻-鱼-虾”“稻-小龙虾-罗氏沼虾”等多种立体式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其中,深能水产联合新希望集团开展了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示范,以稻渔生态种养为依托,分季节开展“稻-鱼-虾”“稻-小龙虾-罗氏沼虾”等养殖模式。在开挖环沟稻渔综合种养基础上进行提升,对种植和养殖技术优化集成,针对平原地区,结合“设施渔业+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中以津惠农业总结了一套“稻田+高位池稻渔共生”立体种养技术。

1.5.3 规模种养引领

近年来,新津区鼓励注册建立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组织,以其为载体,改变过去单家独户、自给自足的落后种养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具备餐饮、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的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产业规模化水平继续提升。区域内从事稻虾种养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多家,总计面积5000亩,占新津区稻鱼综合种养面积70%以上。

1.5.4 人才培养协同

以天府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建立农业人才实训基地,搭建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平台,全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1.5.5 运营管理创新

园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创客”等模式,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农民实现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增收,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园区打造以稻虾米、黄辣丁、小龙虾为主的农产品品牌宣传、展示、交易平台和品牌农产品宣传网络,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园区农产品进展会、进商圈。

2 存在短板

2.1 产业发展扩面、提升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价格低迷,小龙虾滞销,产业规模化发展难度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形不成整体优势;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增值链条短;区域内河滩地较多,稻田保水性差。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待提升

园区内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仍然薄弱,主导产业产品品牌影响力不高,产品优质不优价,品牌效应和附加值不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缺乏统一、优质、标准化原料基地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农产品规模和品质有待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亟待彰显。

2.3 产业发展质量还不够高

园区内水产种业发展还较滞后,没有配套水产规模繁育场站,投放品种和规格还需细化,水产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后端缺失,渔旅产业融合尚需加强,严重制约现代渔业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积极引导,科学规划,创新发展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按照区域农业园区规划,加大资金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机制,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多元资本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3.2 发挥优势,提高品质,创建品牌

立足新津良好水源、黄辣丁地理标志及安西渔博小镇等优越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种养、绿色种养、特色种养,提高大米和渔产品品质,做好产品认证,实施品牌培育,提升产品影响力,创造更大附加值。

3.3 加强示范,健全服务,辐射带动

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科技示范基地,健全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体系,引进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团队入驻园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从业人员水平,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的技术水平,提高业主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种养现代农业园区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