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性文艺期刊动态观察(2016-2021年)

2022-11-05卢瑜

今传媒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性期刊话语

卢瑜

(《粤海风》杂志社,广东 广州 510635)

一、引言

理论性文艺期刊不同于单纯刊载文艺作品的期刊,而是对文艺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精炼和升华的期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是传播文艺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连接话语创造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担负起“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责任,做出新作为,是理论性文艺期刊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未来的前进方向。本文通过梳理2016-2021年间理论性文艺期刊的办刊情况,对其未来发展新动向、建构话语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

本文以中央与各省文联等文艺组织主办的文艺期刊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规划的区域性,挑选具有典型性的期刊为观察样本,具体为:国家级刊物 《中国文艺评论》《文艺研究》《戏曲研究》《电影艺术》;地方性刊物,粤港澳大湾区的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粤海风》,西南地区的 《南方文坛》 《当代文坛》《文艺论坛》,中部地区的 《长江文艺评论》《创作评谭》,长三角及闽越地区的 《艺术百家》 《扬子江文学批评》《福建文艺评论》,东北地区的 《艺术广角》《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文艺期刊。

二、动因: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性文艺期刊转型发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政策导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理论性文艺期刊顺应在学术阵地、文艺评论方面加强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内部发展要求。顺应中国文艺话语体系转换的进程,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和传播能力。这两方面表明理论性文艺期刊的转变发展并非偶然,是历史机遇与内在逻辑的统一。

(一)外部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逐渐成为理论性文艺期刊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的 《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号召,成为期刊“建设文艺研究中国话语的基本遵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四个自信”的关系,指出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可见,理论性文艺期刊顺应时代之变、守正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

在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方面,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2021年8月2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联合刊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的研究,针对热点文艺现象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因此,文艺期刊只有具备鲜明的态度和立场,整合、优化已有资源,拓展新渠道、新平台,更好地展示评论成果,才能发挥文艺评论的长效作用,从而助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立。

(二)内部要求

除了外部政策驱动,学界面临着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传统与现代、不同媒介之间的转化问题,而学术期刊承担着发现、鼓励、引领话语创新,展示、传播话语成果的责任。在这种情形下,不断提升学术的引领和传播能力,成为理论性文艺期刊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和理论作品传入中国,这种异于中国古典学术特质的话语体系,为学者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手段和新工具,形成了“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基本路径”。部分期刊也纷纷刊发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导致中国本土话语的失声和文论的失语。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期刊更需要展示、传播这些符合本土语境的新话语,为它们“保驾护航”。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新时代相融相通、如何在融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成为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期刊必须自发地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关注,才能引导文艺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此外,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文艺类型,引发了文艺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期刊作为纸媒时代的产物,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观察:理论性文艺期刊的发展新动向

近年来,中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文知识图景的变化与话语传播方式的变革,理论性文艺期刊也逐步在刊物建设和栏目设置方面进行了调整、优化和探索,以求更好地展示、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一)刊物建设

学术期刊参与学术话语的交流、建构、变迁、传播。“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需要学术期刊做好各项建设。

一是明确刊物定位。2015年,国家批准设立了两份国家性文艺期刊,一份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 《中国文学批评》,另一份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创办的 《中国文艺评论》。正如 《中国文学批评》办刊方针中提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为目标”,这两份刊物的栏目设置对其他同类型期刊的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和 《文艺研究》,自2019年以来,论文数量逐渐减少,而论文的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显示出该刊物对办刊类型差异化的追求。地方性文艺期刊也在自身定位上进行了积极调整,比如,2016年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办的 《文艺新观察》改版为 《长江文艺评论》。改版后的 《长江文艺评论》以“聚焦创作、研究问题、凸显批评、引领风尚”为宗旨,更加注重文学评论。2018年,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 《创作与评论》更名为 《文艺论坛》,从原来的“上月版作品、下月版评论”模式,转变为纯粹的“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的刊物。2019年12月9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 《扬子江》杂志评论版更名为 《扬子江文学评论》,扩大了内容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020年,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 《网络文学评论》更名为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改版后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关注文学最新动态,促进文学繁荣发展”为目标,突显了自身特色。2021年9月,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 《海峡文艺评论》创刊,由原来主打原创故事的 《故事林》,转变为聚焦海峡两岸文艺创作、关注新时代文艺前沿动态的理论性刊物,通过调整,突出了自身优势,推动精品内容的产生。

二是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学术期刊的阅读方式和学术话语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借助微信、微博、数据库、期刊网站等多渠道进行线上传播,比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设有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艺评中国”新华号三个新媒体平台。2017年底,“艺评中国”“中国文艺评论”还入驻了“今日头条”。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戏曲研究》 《美术观察》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2020年起, 《戏曲研究》计划陆续推出1957年至2020年目录,方便读者快速阅读、检索过刊目录信息。2020年3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公众号以院属期刊为基础,推送“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目录汇编”,不仅汇编了各刊目录,还附有每期辑要和专栏信息,方便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属期刊的出版成果,满足读者科研教学的需求。

三是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刊物联盟。2017年9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在京成立,联合78家文艺单位,为文艺理论和评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工作平台,整合了各单位的资源优势,聚集了各方面的力量,成为联络文艺评论的传播阵地。2019年起,“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连续推送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员单位动态。(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由 《中国文艺评论》《文艺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艺术广角》《文艺评论》 《当代文坛》 《长江文艺评论》《南方文坛》《粤海风》等7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刊物的互荐互推现象增多,比如,《艺术广角》于2020年起推荐 《长江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的目录;《文艺评论》于2020年第2期起推荐 《艺术广角》的目录; 《长江文艺评论》于2021年起推荐《艺术广角》的目录;2021年,《南方日报》南方号、《人民日报》人民号联合推送了 《粤海风》的评论文章,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评论的集中场域。《当代文坛》引荐了 《粤港湾大湾区文学评论》目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也开始推荐 《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的相关目录。联盟刊物编辑之间的交流也开始增多,比如,《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邀请了丁帆、贺仲明、申霞艳、刘复生、李音等期刊主编撰写评论性文章。

此外,联合推优、评奖活动也越来越多。2016年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2018年,《杂技与魔术》杂志社开展首次“全国优秀杂技理论作品”推优活动,并计划每三年举办一次。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研究》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张庚戏曲学术提名 (2019年度)”活动。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学术期刊有效发挥了其在学术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学术话语及时、充分、有针对性地传播出去,更大范围地传播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声音。

(二)内容设置

在内容设置上,理论性文艺期刊做到了主动策划、开设特别栏目,加强议题设置,对热点文艺现象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通过编纂栏目按语,整合相关学术话语,形成交流对话的学术场域,促进知识的发现、话语的创新和积累。

一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进行回应和阐释。近年来,理论性文艺期刊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的丰厚创作与研究成果。比如,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文艺论坛》在2019年第4~6期,以及2020年第2期,策划了四期“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文艺七十年”主题栏目,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新中国文艺、大众文艺、海外华文文学、长篇小说创作四个向度进行了集中讨论;在2020年第4期、第6期设置了“精准扶贫主题文艺作品研究”栏目,涵盖了扶贫主题小说、电影、报告文学等不同类型体裁的作品研究;在2021年第2~5期开设了“世纪凝眸:百年党史与现代中国文艺”栏目,对现代中国文艺政策与创作、人物形象进行了讨论。此外注重对现当代文艺成果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重读解析,不断提炼、推出新概念、新理论,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形成。比如,《中国文学批评》从2015年创刊起便围绕着“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华美学精神”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策划。2018-2021年间,《艺术百家》《当代电影》组织探讨、辨析了“人民性”“中国梦”“共同体美学”“主旋律”等概念。

二是对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进行聚焦,注重将文艺作品和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地域文化之中,从而推动话语体系与民族记忆和社会文化有效对接。 《粤海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等期刊立足岭南文化传统,重点关注独特的特区文艺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交汇下的港澳文艺创作;湖南的 《文艺论坛》、广西的《南方文坛》、四川的 《当代文坛》则更多关注少数民族、东南亚的华人、川籍作家和“一带一路”相关的文艺创作,提出“新南方写作”“大文学视野”概念,深度挖掘“一带一路”中的民间文化特质。同时,注重培养区域性的批评家力量,比如,《南方文坛》的“南方百家”、《文艺论坛》的“文艺湘军”、《当代文坛》的“文学川军”、 《艺术广角》的“辽宁批评”、《文艺评论》的“黑龙江评论”等等。可以看出,地方性刊物逐渐成为宣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展示文艺批评的重要窗口。此外,在戏曲、影视、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理论性文艺期刊也对地方创作、少数民族创作、中国文艺作品域外传播等领域进行了专题性关注。

三是对文艺前沿问题进行追踪。市场产业化背景下,针对“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等现象, 《文艺争鸣》《中国文艺评论》等刊物立足中国现实,组织学者对“饭圈”“粉丝经济”进行在地化的辨析与解读。鉴于科技与文艺的关系,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短视频、IP改编等新媒体文艺现象成为期刊策划的热点内容和前沿话题,《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先后开辟了“后人类研究”专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与艺术研究”专辑,对数字人文与传统学术、人与技术的关系、虚拟艺术体验中的身体及其理论等议题展开探讨。其他期刊也不同程度地关注“互联网+文艺”、人工智能文艺、网络文艺、影游融合等现象,积极引导学者研究现实关切问题,推动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创新。

四、展望:推动理论性文艺期刊的繁荣发展

(一)丰富合作与表现形式

充分发挥文艺期刊作为话语建构阵地的重要作用,架构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本土话语和全球话语之间的桥梁作用,推进“走出去”“请进来”;要发现和培育新的学术共同体,通过“议题设置”“专题研讨”来引导学者关注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学科前沿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要搭建有效的发声平台,设计好选题和活动,对重大理论、文艺现象进行集中研讨,实现“学者与编者合力”,共同助力学术话语的生成;要加强不同组织团体之间的合作,设立或协助开展相关学术会议、论坛、研讨会,推动论文、评论集结成刊、成书,形成期刊联盟。此外,不同期刊的编辑团队也可以加强交流,分享和借鉴优秀的编辑出版经验。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除了纸质刊物外,文艺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提供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数字产品,努力成为全媒体刊物。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为特定学者、专家、部分读者“量身定制”“精准推送”“个性推送”,实现更紧密、更高效的“编读互动”,促进知识多元化共享。

(二)优化政策扶持资源,引导社会共建,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理论性文艺期刊作为连接文艺研究与文艺创作的转化空间,兼具话语建构和传播的功能,带有学术性特点,是推动文艺理论的新创造的活化空间。适度的办刊资助政策有利于培育理论性文艺期刊的健康发展;理论性文艺期刊也需要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用好政策扶持资源,引导社会共建,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同时,推动文艺类期刊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联动,完善体系,建立地方性、课题性资助计划,并对优秀成果、精品项目进行奖励激励。这样一来,能够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办刊资助活动,打通不同支持主体之间的壁垒,加强期刊与高校、企业等组织的合作,让创造创新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此外,要加大对期刊多媒介、多平台建设的投入,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研讨活动、数字化征稿系统、专家库建设、学术社群维护的线上承接;开展期刊与出版机构的联合,共同参与建设学术成果生产体系。最后,还要关注为期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其他配套服务,提升编辑团队的综合能力;规范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制定合理科学公正的考核和评价办法。

(三)推动编辑运营人才的专业化

打造专业化的组编队伍和运营队伍。编辑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刊物的水平。首先,编辑人员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优秀的编辑素养、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媒介技术素养,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学术鉴赏能力,既熟悉文艺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向,又能立足地方特色,发掘、培养青年学者和评论力量。其次,编辑要树立“用户思维”,主动自觉走向网络、走近读者,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受众参与内容传播,有意识地借助新媒体的特殊优势,提升传播与宣传能力。最后,要加强编辑对媒介技术和期刊自身建设的研究能力,及时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渠道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和发展动向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猜你喜欢

理论性期刊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期刊审稿进度表
雷人话语
关于加强高中化学教育生活性的分析与探究
雷人话语
育儿必读的宝典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提升新闻理论性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