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发展视阈下当代中国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研究

2022-11-05王维成王海鸥

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者拳种技击

王维成 王海鸥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中华武术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对生活和战斗经验的提炼,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的技击形式,其具有的技击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也是中国武术的立足根基。近些年来,徐雷之战,闫芳太极,马保国比武等事件轮番轰炸,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武术技击能力的怀疑,也使大众开始认识到当前中国武术技击属性加速淡化的现状。面对当前武术技击属性的加速淡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用何种方式证明武术的技击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1 对武术“技击”属性的解读

1.1 “技击”的释义

原始人类在狩猎野兽、群落间冲突时的搏斗是技击的雏形。根据历史资料考证,“技击”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文中所提及的“技击”是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军事时所言。对于此处“技击”的含义,普遍认同的是唐代杨倞在《荀子注》中的解读:“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这里的技击是指战争中的杀人之技,说明技击的对抗性本质和克敌制胜的效用。当代对“技击”二字的阐释,我比较认同张雷的观点:“技”是“击”的前提支撑,“击”是“技”的最终方式。依据文明程度可以将技击划分为原始搏杀、规则制约下对抗、仪式化对抗三个发展阶段。结合上述观点,本文对技击定义为以器械或自身为工具,在搏斗或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技术或技巧。

1.2 武术技击的定位

跟据武术起源于原始的冲突与斗争的说法,武术的本质功能就是使人具备搏击和自卫的能力,所以技击应当是武术的灵魂。在当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作为武术次要价值的健身、文化等功能因为符合时代的需求,逐渐超越了武术的本质功能——技击而成为了当代武术发展的主要诉求点。追根溯源来看,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是建立在技击基础之上的,当前其次要属性的发展仍然脱离不开技击这个武术的本质属性,它们的发展依然需要武术的技击属性作为支撑。因此对于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其它属性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技击属性为主干,其余属性如枝叶,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其它属性是衍生。所以,虽然时代不同,诉求不同,但武术的根本价值依旧是技击。

2 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的原因分析

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武术技击属性淡化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是一个由来已久问题,根据历史资料,自宋元到清末武术技击属性一直处于缓慢的淡化过程中,只是到了现代这种淡化骤然加速,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综合分析,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火器挤占武术技击在战争中的生存空间

从武术的诞生和发展来看,它与军事是密不可分的,而武术最终能够从军事、斗殴中脱身出来应当是文明的推动。火药应用于军事是战争形式转变的开端,也是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的根源。据史料记载,火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在唐朝时已经有被用于军事的记录,自北宋开始,火器逐渐在战争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武经总要》记载,宋初的火药爆炸武器就有八种。明朝时军队的火器配备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赵士桢《神器谱》记载“行军作战,随带使用,有神枪、夹把、三眼、子母诸器”。明成祖更是设置了神机营,其亲征蒙古时,依靠火炮的威力获得胜利。时至今日,现代化武器在军队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体系,火器对抗已经成为军事战争中的主要的战斗形式,武术技击在战争中的价值逐渐缩水,最终造成了其军事作用的边缘化,进而导致武术技击属性的淡化。

2.2 统治阶层对习武者的压迫

历朝统治阶层出于各自的原因,严禁习武的次数不在少数。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后,在政治上重文轻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降低,同时也使民间重文轻武的风气盛行。元朝多次颁布禁武令,习武者被迫将武术搬上了戏台,武术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尽管戏曲化的武术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技击攻防的特点,但终因戏剧表演形式的限制,其技击技法难以得到完全传承。清朝入关后民间始终存在反清复明的势力,为维护其统治清朝亦多次禁止习武。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政治需求,将武术定义为具有技击性质的体育运动,其发展初始阶段仅限于文字性保护发展,虽然后来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保护性发掘,但随着年老武术家的去世,很大一部分具有技击价值的武技失传。历史上武术也经历过明朝拳派大发展和民国时期作为“国术”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终因时代限制,难以阻挡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的趋势。

2.3 大众对武术自卫需求的降低和外来文化冲击

大众习武主要是为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当今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习武用以防身自卫的需求降低,失去了防身自卫的需求之后,武术技击适用的社会环境急剧缩小,反而作为其次要属性的健身、养生、文化等因素因为符合时代的需求成为了武术发展的主要诉求点,因此也就造成了武术技击属性的加速淡化。另一方面,伴随全球化,世界文化交融已经势不可挡,跆拳道、拳击、泰拳等国外技击术借助文化交融的浪潮在国内传播,与武术进行竞争,挤占了本就有限的国内市场,使武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武术商业化不成熟,缺乏合理的商业运行模式,现代化训练体系欠缺,这使得武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让本就技击属性淡化的武术雪上加霜。

3 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的本质剖析

对于当前武术技击属性的淡化,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单纯的武术技击性淡化,主要包括武术本身的技击弱化和习武者技击能力的降低两个方面。

3.1 武术本身的技击弱化

武术自诞生以来历经了多次挫折,其本身的技击属性已经受到了严重削弱,如今的武术与诞生之时以技击为目的的武术相比已经产生了极大差异。当今武术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种形式,传统武术以家传和师徒为主要传承形式,是武术技击的主要载体。在传统武术的拳种技术体系中,包含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诸多环节,然而大多数习武者所学的仅是套路,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接触传统武术拳种的技击核心,这导致多数人所学习的传统武术仅限于套路形式,武术的技击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丢失严重。竞技武术是为了迎合现代体育而产生的,自诞生以来,其本质就不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在“高、难、美、新”发展思想和“武术入奥”目标的指引下,有时为了追求高分甚至不惜与武术的技击属性相悖。过度“舞蹈化”的竞技武术显然不具备技击的实用性。传统武术技击要素在传承中丢失严重,竞技武术发展目的与技击相悖,共同造成了当前武术本身的技击弱化。

3.2 习武者技击能力的普遍降低

武术是一种技艺,最终要以人为载体表现出来。武术技击属性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习武者技击能力的降低。当今的习武者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合适的交流平台。当前发展较好的技击术大都具有完备的训练体系,与国外其他技击术相比,武术的技击训练水平落后,缺乏现代化科学训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习武者武术技击能力的提升。虽然武术的技击技术具有独到的一面,但因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习武者的技击水平便很难得到快速提高。当今严重缺乏合适的武术竞技擂台也是武术技击属性加速淡化的重要因素,习武者不仅需要刻苦的练习,一定量的对抗交流也必不可少。因缺乏擂台交流的大环境而逐渐传播开来的武术拳法勉强可以用于防身,但却很难直接用于技术相对综合的竞技格斗,因此这类武术的习练者其技击能力显然是有限的。而且武术为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更是剔除了一些致命的和没有观赏性的招式。这从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习武者技击能力的普遍降低,同时也导致武术的技击属性淡化严重。

武术的技击属性淡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的文明化进程必然会造成带有暴力因素的武术技击属性的淡化,这是武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武术技击属性的加速淡化却超出了可控的范围,严重影响了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如何使武术在保有技击属性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武术技击弱化的解决方案

武术的根本价值是技击,采取合理措施缓解当前中国武术技击属性加速淡化的现状,是中国武术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关键。当前政府官方推动的众多的措施中,武术技击科学训练体系的完善和建立适合现代武术的规则都是庞大且长期的工程,短期内难以实现。官方搭建的交流平台经济效益低下,基本处于贴钱维持的状态,显然也不是良性的发展方式。对民间武术的保护与发掘使众多拳种都被收录进了非遗项目,但是后续的宣传和跟进工作却不理想,最多只能起到保存现有拳种的作用。因此,在官方举措不理想的情况下,尝试在民间方向另辟蹊径显然是有必要的。

4.1 合理应用现代科技促进武术发展

当今社会处于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将其中的部分新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武术发展中,能够解决很多以前想解决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习武者提供交互式对抗练习体验,增强其练习的效率。将新型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护具应用到训练和比赛中,可以防止因对抗而产生的损伤。运动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将练习时的技术动作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处理分析,纠正错误动作。合理的利用现代科技不仅能提高训练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一味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激发习练者的练习兴趣,是当代武术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4.2 加大武术教学中技击对抗的比例

当前的武术教学通常以套路练习为主,缺少技击实战的应用性教学。尽管套路练习是进行技击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武术教师往往只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丝毫不涉及技击实战的应用:一方面是武术教师本身技击水平不高,难以进行技击教学,另一方面是受制于当前教学体系,无法开展技击教学。这就使教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期待产生了偏差,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因此,在当前的武术教学中合理的融入技击实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4.3 习武者广泛学习多种武术拳种

武术拳种是由于缺乏技击交流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因为创拳者的差异难免会存在偏向,技法上有的偏向于拳法,有的偏向于腿法。风格上有的大开大合、有的变幻莫测。因此,单一的拳种便会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咏春、八极拳等偏向于近战,距离远之后便缺乏有效的攻击方式,劈挂却讲究放长击远,如果将二者结合,可能会产生互补的效果。例如螳螂拳就是拼凑成的武术拳种,其风格变幻莫测,技法更是包含多种拳术的长处。虽然拳法各异,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克敌制胜,因此习武者广泛的学习多种武术拳种,博采众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5 结语

武术之所以称之为“武术”,恰恰正是因为其技击属性,武术的技击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方面,我们不能让武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丢了自己最本质的特征。当前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心只发展其技击性,而是要使武术摆脱技击属性过度淡化的困境,使其在保有武术技击属性的同时,以武术的技击性为根基,通过在文化、保健、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武术的积极发展,以期使武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武者拳种技击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