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潜在逻辑与驱动效应探索

2022-11-05黄江林

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思政

于 莉 黄江林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我国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15年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将建成,体育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习总书记曾在国庆前夕会见中国女排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加强体育思政教育,把体育上升到育人层面,以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学说,需要动态化、现代化、多元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巧用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上探索受青少年群体欢迎的新媒体资源与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与价值,进而拓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路,实现更广更优的体教融合。

1 潜在逻辑

1.1 立足实践,指导未来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践,实践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发展的基础。女排精神的追忆通过电影《夺冠》这一新媒体作品充分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艺术性,巧妙地传达出了不同年代的价值观,以及国人价值观演变的重要意义。郎平曾以海曼的摸高高度为目标,认为超越别人代表着荣誉。后来,郎指导深知女排运动员的生命里,不只有排球,而又只有排球。她不会让姑娘们无止境地训练,她希望并且培养她们不仅仅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而更要成为自己,去创造和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生。女排精神是什么?是让中国人被世界看见的推动剂,是对生活无所适从的中国人的激励剂。老一辈通过训练突破了人体的极限来弥补技术差距,新一代回溯本源并在人类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努力。回顾1970年末到1980年初,正是因为我们党坚定地把握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一唯一标准,我们党才可离开历史的浓雾,做出改革开放等重大决定,使得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此,循环往复至无穷。80年代是众擎易举艰苦奋斗,一个团队站出来就像一个人;如今仍然需要艰苦奋斗,但夺冠已然不再是女排的唯一与必然目标,人们不再把所有的荣誉和自尊心都寄托在比赛的输赢上。女排老将们担负着振兴中华体育的重担,新一代的女排姑娘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我们民族自信的成长。此刻,竞赛成绩与国家荣誉的直接挂钩关系在逐渐淡化。这不止于女排的变化,而是四十年来国人从自卑到自信的心态转变。中国女排精神是我国现代文化自信的一种展现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要素的坚固底色,是中国道路的根基,是我党把握实践的产品,是为中国道路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活水源泉。

1.2 社会过程的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确认了人们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相信社会过程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性反映体现在群众对女排精神的需求。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这样一幕,大家伙人手一椅,黑白的小型有线电视前门庭若市,人们探着头等着收看女排比赛的转播。在电影《夺冠》中也有这样的一幕,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有国营钢铁厂的工人,有纺织厂生产线上的女工,还有小街小巷里的居民。大家分工明确,前排人负责守护小电视,后排人打灯的打灯、踮脚的踮脚,还看不到的,就把小电视挨个往后传着看。历史背景的特殊使1981年女排的夺冠来得更振奋人心,当奏响国歌、升起国旗时,身处不同时空的国人心间有着同样的情绪悠然回荡。了解体育的、不了解体育的、了解女排的、不了解女排的——女排之于中国人,早已不只是项运动那样简单。聚焦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的夏天,在“死亡之组”对阵列表上的中国女排让网友们“操碎了心”。中国女排在前3场小组赛中的表现同后两场以“3:0”零封意大利、阿根廷(当时组内连胜的队伍)的状态呈鲜明对比,让网友们直呼“中国女排回来了!中国女排杀疯了”,但“来得太晚了”。面对提前无缘世界8强的局面,郎指导认为中国女排打的是一种体育精神,在输球的时候依然要昂起头!中国女排在奋力拼搏,中国球迷也愿意“输球一起扛”。或许在这个时候,年轻一代方能感受,“中国女排”在父辈们心中到底代表着什么。它让国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国人自信心跌至谷底的时候,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告诉世界:中国人,行的!新媒体资源在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客观规律与主观选择性相统一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女排早已相当于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中国精神”代名词,女排精神是当代体育精神的体现,是当代国人的选择。

1.3 社会主体的变化研究

一群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女排老将们在遇到下雨便会格外凹凸泥泞的棚内日复一日地、成百上千次地摸爬滚打,未愈合的伤口泡在汗水和血水中,与袜子、护膝粘连在一起,撕开后血肉模糊。还有我们一面无法想象的被球砸出凹痕的混泥土墙。这对我们来说,难以置信,而对于她们,早已习以为常。当时的“专业”,更多地是偏向于“专一”。因为历史,因为祖国亟待殊荣,国人不得不把所有的荣誉和自尊心,都寄托在比赛的输赢上。敬畏并推崇极致的专业态度,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体育人,其最鲜明的特点,即是其专业性。自疫情爆发,至正式宣布东京奥运会延期的消息发出,是去是留都是让女排老队员倍感煎熬与痛苦的选择,延期参赛让中生代队员的助推器失了灵,多一年的成长机会留给了年轻队员,但训练的重复枯燥、伤病的疼痛折磨与极限的难以突破,让整个女排备战团为决战东京奥运所憋足的一口气、一口本来有期限有盼头的气,久久无法释怀。生活在继续,与时间赛跑是体育人的日常。在最困苦的日子里,面对不可预测与接连的挑战,她们只能表现出更大的决心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互相陪伴,成为彼此的依靠。队员们咬牙坚持的恒心与为国争光的立志、郎平指导及其团队在特殊时期帮助球队获得诸如素质与技术的提高、耐心与定力的提升等宝贵经验,都需要耐得住打磨的心态与耐得住考验的心智的支撑。此时的“专业”,是不可复制的。中国女排,在实现不留遗憾的自我成就路上向国人和世人展现着体育的专业精神。

2 驱动作用

2.1 女排精神的德育功能

女排精神充满着当代体育精神,无不给国人带来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代体育精神,属于当代民族精神,其包含笃实担当的坚韧品格、严谨专业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队伍作风和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朝向动态化、现代化、多元化传播。新媒体资源与素材以艺术形式借助镜头展现女排精神,着色表现姑娘们在个人、亲情和国家之间挣扎与抉择中的成长,使得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质。女排精神的德育教育功能体现在通过宣扬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向人民群众传播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资源更为形象化地展现我国发展与大国形象,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是中国女排开启周期训练的代表,“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女排参加世界比赛的目标,启示我们——国家职业运动员不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爱岗敬业、奉献国家的职业道德。

2.2 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驱动作用

2.2.1 作为一类动态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交融

体育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从字面语上将体育课和思政课作文字累加,亦不是单纯地在原有基础上将思想政治话语“塞入”体育课程的内容中,而是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嵌入式发展,将价值引领贯通于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郎平指导在训练中提出的快乐排球理念与现实中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初衷不谋而合,面对队员流失的局面,决定重回漳州。实际上是让教练告诉你,女排的心中得有大的东西,其实还是女排精神,不管怎么快乐,不能高于你的集体责任感、责任心。如背负沉重压力的女排队员,无论是在训练场上,亦或是比赛场上,都能做到脚步跑动不慢反快、扣球下压不急反妙、沟通协作不慌反稳,都与假球利益、黑哨执裁、兴奋剂服用等事件形成强烈对比。榜样的力量可大到以至于平凡英雄的一颦一簇都能激起中国青年的向往与肃立。其爱国情怀以及对体育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即被精彩的影视片段和经典的历史突现轻松唤起,并更加相信努力拼搏的价值和坚韧不拔的意义。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之一,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其可作为一类动态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交融。

2.2.2 作为一个现代的典型示范与教师素养互勉

民族与家国之外,对自我超越的肯定是体育精神内涵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如郎平指导在时代与环境变迁下,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认识,提升自身的思政基础,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并能够将育人之本与职业道德相结合,帮助新生代球员找到自我认同,而后实现突破。体育人的敢拼敢闯、砥柱中流、爱国奉献等精神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起到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作为人民教师,其育德意识和能力与课程思政的人德素质培养实效具有直接相关性。体育教师需把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课程思政这段渠,种好立德树人责任田”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对各类课程思政素材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思考,辅以教学智慧的运用,开拓体育思政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充分利用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独天优势与作为人文学科具有的育人价值,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促进课程思政的成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之一,为在“功成不必在我”的超越自我的教师教学团队精神引领下,其可作为一个现代的典型示范与教师素养互勉。

2.2.3 作为一项多元的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共促

现有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行为,还是认知和情感上,满足这三方面的关系都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深入和拥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完善人格的形成。从日常而非常人所能的艰苦,到赛前下训后女排队员能在大年三十晚与家人相拥的温暖,再到中国女排夺冠瞬间画面定格的无声,通过女排精神来丰富评价学生关于家国情怀、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等优良品质的触发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程度,同体育授课中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关于学习动机激发和自觉内化运用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即可将学生自我运动与健康能力同优良的道德素养相待而成的表现,作为新媒体融入体育课程发挥独特育人优势并转化的评价结果。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之一,为在打破刻板观念阻碍学生主动“消识”的认同感和能力感,其可作为一项多元的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共促。

3 自信通路

3.1 融入“静”力

不同的体育项目各有其特殊教学特征,要深入发掘项目教学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通过形式多样的动态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不同体育项目的育人功能。理论课堂与知识竞答是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自信通路的“静”力。通过播放如《夺冠》等展现女排精神的截选片段,联系中国女排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斩获11连胜骄绩背后的影视素材和资料文稿等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分别关注运动员、教练员及其团队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不同经历下的表现,鼓励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去猜想、分析不同观察对象所体现的体育闪光点与价值性,主动探寻思政元素,间接体会体育魅力,打通融合自信通路。教师根据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目标要求作学情分析,并结合新媒体资源和素材的背景、排球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等拓展性内容,通过研究与筛选,编写出具有体育思政教育意义的题目,形成题库。借学生对于新媒体介入体育课堂的新奇心理,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以答题竞赛开拓自身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广度与深度。

3.2 融入“动”力

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交流沟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念和德育观念融入体育课堂的重要手段,而课余师生互动属于体育课堂内容。推荐定期定量组织软件打卡与课余实践等课余师生互动,是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自信通路的“动”力。教师切实授课班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组织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中如主打跑步健身等多样选择的运动软件,如疫情期间鼓励学生践行“女排精神”发挥个体智慧,在家通过主动询问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等师生互动途径,保证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强度。此举将增加师生课外交流互动,助于长久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将“终身体育意识”也落到实处。课程思政是隐性的为意识形态意义性传播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达成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概念形成和要领掌握与水平提升等基础目标、带领学生“从镜头走向现实”号召学生以运动员身份参赛外,通过实现学生担任志愿者、裁判员岗位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甚至以队长、教练员等身份锻炼个人情绪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提升人际交往魅力等,将学校体育实践活动所蕴含的体育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育体与育人同向培养的“隐身作用”。

4 结语

聚焦当代体育课程思政,其板块建设尚未积累成熟的实践经验与成型的框架版图,挖掘新媒体资源与素材拓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路,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排精神”这一思政素材,秉承了立足中国精神、借鉴国外技术,挖掘历史荆棘、把握当代荣光,关怀人类本原、面向未来目标的思路,其弘扬传播的“女排精神”突显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取向,与课程内容交融,与教师素养互勉,与课程效果共促,强调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领导力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发展新时代主流思想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