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与吏

2022-11-04

华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胥吏兵部小吏

人们常说,官吏,官吏!究竟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呢?

原来,中国传统政治素有官和吏之分。两汉时期,每一机关的长官独称官,属官皆称吏。那时,官吏的出身区别不大,无论官有多大,也很少是一步登天,多半都从上级的吏属开始。到了唐朝,官和吏的区别开始逐渐拉大,官是指朝廷命官,是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的,而吏却是官雇佣的,是官员的附属。

到了元代,二者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明了。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官与吏也随之更加泾渭分明。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由于管理人才不够用,任何长官都可以荐举人才,不论是进士、监生还是吏员,一经推荐,一律任用。在此,进士相当于已经通过了高等文官考试的候选人,监生相当于大学生,吏员则是在职低等官员。原本,三者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朱元璋出台了一项规定:胥吏不能当御史,不准考进士。如此一来,胥吏的出身便有了很大的局限,只有考生或秀才之中无出路的人才去当胥吏。

当受官场流品歧视的胥吏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与空间时,他们便有些愤愤不平了。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官员身边的秘书或参谋内心不平衡时会是一种什么景象。明清两代,一个知县之下就有许多永无出头之日的胥吏,他们用笔杆子耍耍花样,政治流程便冗繁了许多。

明朝首辅张居正说,军队将校升官,论功行赏,取决于获取的敌人首级,一颗一级,规定得清清楚楚。有个兵部小吏故意把报告上的一个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的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等到将校们的贿赂送上来了,这个小吏又说,字虽然有涂改,但是仔细检查贴黄,发现原是一字,并无作弊,兵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张居正问道:“将校们是升是降,权力全在这个小吏的手里,你不贿赂他行吗?”由此可以看出,胥吏是沉淀在历史底层的作用力,明代理学家陈几亭就提到过这个问题。他的一位朋友到绍兴去当知县,他写了一篇文章送行,大意是说:天下治乱在六部,而六部的胥吏大都是绍兴人,这些绍兴人虽在中央政府办文案,但他们的父兄都还在绍兴。希望你到绍兴后,多注意教化他们的家庭。把胥吏的父兄教化好,将来他们就可以教化胥吏。胥吏变好了,天下就治好了。

借着绍兴师爷的形象,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胥吏的轮廓,使笔如刀,精明干练,有正有邪。清光绪年间,针对胥吏行政有这样一种说法:“铨选(官员升迁)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亦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官司)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以查复公事为例,如果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便可轻处;如果写“查无实据,事出有因”便要重罚。

官和吏如同一条线上的蚂蚱,官有官的派头,吏有吏的实权。如果官员与师爷之间有了矛盾,师爷们暗中作梗,官员也要吃不少哑巴亏,更不要说底层百姓了。

本书主要撷取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戏剧性、代表性的八种人物,这八种群体性格迥异、经历不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他们的面孔背后充满各种精彩的故事,对历史的转弯迂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让人欲探其究竟。

《历史的八张面孔》

李颜垒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定价:48.00元

猜你喜欢

胥吏兵部小吏
宋代胥吏为何如此彪悍?
朱元璋的胸怀
清代胥吏腐败问题探究
古代衙门胥吏的利与弊
朱元璋向下属道歉
水滴石穿
衙门胥吏的祖师爷是谁?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