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是“真香”,还是“虚火”一场
2022-11-04彭燮
彭燮
预制菜之火已经烧了一年多,仍然热得发烫。但在预制菜的风口背后,央广网近日调查发现,线上售卖的预制菜存在保质期标注混乱现象,而堂食吃到预制菜也未提前告知。围绕预制菜产品的食品安全、商业诚信等问题,消费者争议不断。
混乱的保质期
今年7月17日,一场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让趣店集团创始人、CEO罗敏与趣店预制菜“火出了圈”。在这场直播中,罗敏推出了“1分钱吃酸菜鱼”的福利。但是,有消费者购买后,收到的产品保质期让她有点疑惑。
该消费者称,直播介绍的保质期和外包装显示的保质期均是3天,但内包装肉片的保质期是12个月,而且生产日期是上个月的。“不知道哪个是真保质期。”她说。
对此,记者近日也在“趣店生鲜旗舰店”抖音直播间购买了一份预制菜品——粉蒸肉。收到货后,发现货品有一个外包装袋,里面是独立包装的菜、肉和调料包。
记者还发现,所购买的产品同样出现了有多个保质期的问题。其中,粉蒸肉外包装的保质期是3天,内包装“红薯”的保质期是4天,而“五花肉”的保质期是12个月。
对于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保质期,该店在线客服解释,菜品的保质期是0~4℃冷藏条件下出品日期后3天,肉类和料包可以放速冻保存6至12个月,菜包、葱姜蒜包均为鲜品,是发货前即时生产、洗净、现切的,但也不建议冻太久,以免冻坏,建议收到后尽快食用。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预制菜的保质期跟菜品特点、生产工艺和是否有食品添加剂等因素有关。但外包装上标注保质期3天,内包装上又标注12个月,这是不准确的,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他认为,如果保质期只有3天,消费者会认为食物成分比较自然;但如果是12个月的保质期,则可能会添加食物添加剂,如果消费者事先知情可能就不会购买了。因此,这种标注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饭店吃的是预制菜?
不止线上,线下的饭店也漠视消费者的知情权。
北京的一位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一家饭店点了一份“大盘鸡”,3分钟就上菜,当下她就意识到可能是预制菜。“我去饭店吃饭,就是希望能吃到新鲜现炒的菜,不然真不如自己在家做饭。”
实际上,堂食吃到预制菜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江苏省消保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4%的受访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点餐吃的可能是预制菜,87%的受访者不愿意在外卖和餐厅里吃到预制菜,高达93%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应在点餐前告知使用了预制菜。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还原度越高的菜品越容易做成预制菜。比如川菜、湘菜,这类口味偏重、量偏大的菜系就是理想的预制菜品。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一家以“鱼头”为特色的餐厅。记者询问“鱼头”和“竹林鸡”等菜品的上餐时间,该店服务员表示,在20分钟内即可上菜,这些都是上午做好的半成品,只需再加工一下。
“餐饮经营者在堂食、外卖中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消费者,涉嫌欺诈消费者,更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宝莲律师说。
她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目前国内超过74%的连锁品牌有自建中央厨房。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央厨房具有独立场所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制作并配送,保障菜品新鲜并降低采购配送成本,可以减少约70%的从业人员、节约30%的配送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预制菜实际上是餐饮企业为降本增效选择的一条路。目前餐饮行业的众多商家面临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原料进货成本高、利润低的“三高一低”的困境。
行业标准亟需出台
过去,预制菜更多面向餐饮企业,而疫情让人们减少了在外用餐,以及“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发展,部分预制菜也面向家庭和个人消费者。
资本加持之下,预制菜赛道一路狂歌猛进,而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你吃一道酸菜鱼的预制菜,比自己制作能省不少时间,但价格比外卖便宜不了多少,口味也一般,还得自己开火、烹调、洗碗,真不如去外面吃。”消费者李先生说,他更担心菜、肉不新鲜、过期。
今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較差、不好吃”。
除了口味,消费者还对预制菜的价格、菜量和健康安全性有所质疑。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在预制菜多元的背景下,缺乏对预制菜的标准设定,因此需要对预制菜制定标准,然后定期抽检,只有制定规则,才能有利于预制菜行业健康、长期、有序发展。
实际上,部分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已经陆续出台相关规范。2022年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四项团体标准。其中,《预制菜》团体标准,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国联水产等多家机构和头部餐饮企业代表共同制定。标准明确规定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定义、原辅料要求、标签、包装、贮存要求等,并将预制菜明确分为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
今年7月,有媒体获悉,广东也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
朱丹蓬认为,广东省预制菜的标准出来后,其他省份和地区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指引,这对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有一定加持。从更长远看,预制菜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尽快出台。
摘编自《中国质量报》202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