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减负提质探究
2022-11-04郑有凤
郑有凤
摘要:“双减”政策颁布后,教师应及时响应“减负增效”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学生减少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想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丰富教学内容,引入贴近生活的素材,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紧密联系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践,开展课外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双减”;减负提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8-0029-04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有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堂观和质量观,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道德理论和基础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减负提质的策略。
一、“双减”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力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兴趣爱好,获得自我成长的空间。这个教育理念是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以及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在开展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双减”政策要求教育界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之上,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负担过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产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
从深层次的角度看,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之下,沒有充足的时间发展个人的社交、兴趣爱好,不能激发潜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了真正落实“双减”的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避免超前教学或者透支学生的精力等情况的出现。而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之后,教师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手段,做好教育工作的衔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不应一味地以布置作业为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避免错误的教育过程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阻碍,避免繁重的课业压力导致教育生态的破坏。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司其职,学生才可能有机会激发个人潜能,接触新事物,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发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培养与他人的深厚情谊,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栋梁之材。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始终无法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而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不需要通过考试纳入中考成绩的总和,所以部分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也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滞后性较为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2.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使学生难以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目标、深层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教学进度,没有基于学生的教学反馈做好教学模式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3.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时,无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多层次的转换,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的心理,学生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结构的困惑和不解。在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反馈时,这些困惑和不解会不断堆积,最终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失去兴趣。
三、“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减负提质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响应“双减”政策,参考国家相关规定调整教育的模式和节奏,转变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课堂活动多姿多彩,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深入的实践探究,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生活化,也更加贴合实际,让学生愿意自主探究,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
1.转变思想,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双减”方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避免教育的思维固化,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科的知识探究,学校首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使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给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和单一给教学过程带来的阻碍。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
为了响应“双减”政策,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整体教学质量。第一,教师应当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实质与重要性,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知识探究的主体。第二,教师应当对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查缺补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只有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第三,教师应当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出发,丰富教学方法,避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个人特质。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定时,也要避免单一的评价形式,不能以试卷的分数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要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
3.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过程
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涵。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以具体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引,从而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学科知识的内涵。教师要切忌一味地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时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反应,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结构,丰富知识体系,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教师要以完成知识普及,并帮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道理为目标,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涵,并在理解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塑造自身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学会遵纪守法,养成依法维权的习惯。
4.引入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让学生贴近实际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人生感悟,清楚法律和道德约束的区别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教育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避免布置一些枯燥乏味的学科作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对知识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自己和朋友的合照,在课上进行介绍,或者做成PPT展示,还可以在PPT中配一些有趣的音乐、视频等,从而使PPT的内容更具趣味性。在课上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傾听能力等。又如,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经常以一些不合适的形式体现,如偷看孩子的日记等。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隐私权问题的深入分析,先进行一些现实例子的探讨,使学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进行发言,阐述个人对隐私权的理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探究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探究的魅力,并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更感兴趣,也能够有效响应“双减”政策,真正达到为学生减负提质的目的,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可能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容易走神等情况,又具备很强的探究欲望和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安排一些表演式的生活情景剧,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并在情景剧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满足“双减”教育背景对于减负提质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适合进行情境模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情景剧,进行分组表演,使学生在扮演角色、观察他人表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知识内涵,体会其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表达形式和深刻内容。例如,在教学“让友谊之树长青”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本知识进行大概梳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个交友情景剧,通过邀请同学参与情景剧,反映出交友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生结合课本当中的知识点以及自身的情况,完成情景剧内容的呈现。有的学生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示生活中朋友之间出现的矛盾,并且在最终得以冰释前嫌,又成为了有更加深厚情谊的伙伴。这些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景剧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了解、扮演、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真正体会到友谊的内涵,并且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6.紧密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道德知识以及法律常识,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法律,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很多时事热点都能够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也能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通过分析一些热点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将“十九大报告”作为热点新闻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研究。十九大报告中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意在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创设能够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国家。因此,通过对这个热点内容的探析,能够让学生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也让学生明白,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或者参与什么社会活动,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又如,在进行“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热点新闻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拥有几百万的拆迁款,却被自己的儿子给搜刮一空,最终老人无人赡养,只能将自己的孩子告上法庭的事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该例子中,破裂的家庭关系是什么导致的?应该如何缓解这样的关系?这个例子涉及了哪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识内容?教师通过引入这个新闻热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深入分析,表达个人的看法。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有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可以联系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且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7.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而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体会知识的内涵,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并在课上进行阐述。教师再举例:一个人在超市购买了假酒,得知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之后,又跑去买了更多的假酒,从而向超市进行索赔。超市的工作人员却声称受到消费者的诈骗,双方就这些问题发生了法律纠纷,从而打起了官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对“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法律观。这种基于教学内容开展的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兴趣,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8.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这些时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和补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学习中。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首先应制订活动计划,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其次应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活动,让兴趣相同的学生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还应适时介入,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使活动顺利进行,给学生答疑解惑。课外活动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在校内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专家讲座、组织辩论赛、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在校外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参观,或让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调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结语
总之,“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加舒适的教育环境,避免沉重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也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转变思想,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过程,引入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識的理解,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丽文,林顺华.“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2022(15).
[2]虞明霞,陈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样态之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8).
[3]王文燕.情景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21(37).
[4]王亚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J].基础教育论坛,2021(28).
[5]王风.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21(27).
[6]王文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35).
[7]金永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策略[J].青海教育, 2020(11).
Exploration of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Zheng Youfeng
(Zhenghe No. 2 Middle School, Nanping City, Zhenghe County,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600,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teachers should respond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a timely manner, and reduce the burden of schoolwork and learning pressure for students without affe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of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roduce materials close to life, carry out situational drama performance activities, closely link current affairs hot spots,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arry ou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students.
Key words: moraland ruleoflaw curriculum;"doublereduction";reduceburden and improvequality;teaching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