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未来教育”,注重价值观引领
——“白塔品行”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11-04李爱茹陈建敏浙江省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未来教育白塔方圆

李爱茹 陈建敏|浙江省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学校

注重价值观引领的“白塔品行”德育课程是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学校指向“未来教育”,以“方圆道德”为德育理念,以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的课程实践。通过构建“理想志趣、家国情怀、文明教养、责任担当”的德育课程目标,建立打卡式、积分式、汇报式和协同式相融合的“互联网+”气质少年评价体系,探索统整式班会活动、融入式学科教学、专题式项目活动、展演式成果汇报等课程实施渠道,学校完成了未来课程、学习方式、育人时空、校园空间的四大重构,打造了价值观教育微课程序列、“行—知—行”德育项目学习模式和价值观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了未来道德教育体系。“白塔品行”课程以实践行动成功地诠释了“道德标准之方和道德智慧之圆”的“德方道圆”精神品牌内涵,为温州的未来德育课程建设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一、对标成长,确定课程目标

南白象白塔是学校所在地的地标性建筑,学校取此建筑的方圆构造提出了“方圆道德”德育理念。“白塔品行”课程指向“未来教育”。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会变。如图1 所示,学校践行“方圆道德”德育理念,确立“方圆有度,变化气质”德育追求,在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具精神气质的方圆少年”为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才气、灵气、锐气、正气、雅气、勇气的社会小公民),培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时代新人,构建了”白塔品行”德育课程,并确定课程总目标为“做一个有家国情怀、文明教养、责任意识和理想志趣的方圆小公民”。

图1 “白塔品行”德育课程总目标的确定

这一总目标具体细化为“根植家国情怀”“涵养文明教养”“勇挑责任担当”“树立理想志趣”四个方面。

(一)根植家国情怀

一是践行体认爱国爱乡爱家爱校的教育,学生能够:尊敬国旗,唱响国歌;爱国爱乡,爱家爱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二是践行体认爱自己爱他人的教育,学生能够:关爱自己,关心师长;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体谅他人。

(二)涵养文明教养

一是践行体认文明礼貌的教育,学生能够:礼貌问好,有问有答;仪表端庄,态度亲和;举止文明,尊重他人。二是践行体认习惯养成的教育,学生能够:主动清扫,注重卫生;遵守纪律,保持安静;遵守公德,严守交规。

(三)勇挑责任担当

一是践行体认明确责任的教育,学生能够:了解职责,学会整理;己事己毕,为班做事。二是践行体认增强责任的教育,学生能够:言行一致,有错就改;学会避让,自护自救;有借有还,节约资源;控制情绪,勇于担当。

(四)树立理想志趣

一是践行体认学习志趣的教育,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刻苦学习,懂得钻研;爱惜学具,书写工整;按时作业,学会阅读。二是践行体认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锻炼,培养特长;树立志向,拥有梦想。

二、专题架构,设计课程内容

“白塔品行”德育课程着眼人类未来发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设置专题内容编排,围绕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设置微课程如“童心向党”“方圆劳动”“‘诚’行校园”“友善品行”等,其课程内容总框架如图2 所示。以“‘诚’行校园”微课程为例,其内容如图3所示。

图2 “白塔品行”德育课程内容总框架

图3 “‘诚’行校园”微课程内容框架

三、协同渠道,探索课程实施

(一)统整式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树立健康舆论、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在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学校要有效规划主题班会,结合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班会主题,并形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序列。学校安排隔周一次的“白塔品行”主题班会课,并统整校本教材和德育地方教材,为课程实施落地提供课堂保障。

(二)融入式学科教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通过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等学科融入德育探索学科育人新路径。以“‘诚’行校园”微课程为例,学校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与“诚信”的价值内涵,梳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挖掘不同学科的共通之处,以“诚信”主题连接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语文学科的《我不能失信》,数学学科的《找次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我很诚实》《说话要算数》,地方课程中的《一场大火的警醒》)。这种融入式学科教学,既让学生体认“诚信”价值观,又丰厚了学科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三)专题式项目活动

近年来,学校在价值观引领下开展系列主题式专题活动,“践行价值观,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秀劳动技能,铸白塔品行”“彰显价值,我的地盘我做主”“童心向党,红色领航绽光芒”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出发点,引领开展德育课程建设实施。

(四)成果式展示汇报

为实现寓教于乐,学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以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增强自信,也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行为规范和优良品德有深刻认识,自然而然地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

1.常态的班级展板布置

班级展板要求每月一主题。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学习成果以手抄报、绘画、书签等形式,在展板上展示。在作品的制作和欣赏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洗礼。每年,学校会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班级展板这一平台,展示自己对价值观的体认与实践。

2.常态的班级晨会展演

学校采取轮换制,要求班级根据主题向全校师生进行晨会展演,如有班级围绕“诚信”价值观主题,将他们关于“诚信”的所学所悟作艺术化处理,并通过合唱、诗歌朗诵、舞蹈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

3.主题成果汇报

结合学校文化节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处整体规划、定时开展全校集中主题成果汇报。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以“践行核心价值,根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各班根据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汇报成果。

四、多元视角,丰富课程评价

学校借力并融合于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新技术发展变革,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构建人本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教育发展新路径,开发了“互联网+”气质少年评价系统,并通过学生获卡、扫码后录入数字化系统,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数据,结合气质卡的激励、个体精准化的评价与分析,赋能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方圆有度,让人人彰显气质”的理念得到落地,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落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一)打卡式评价,激励每一次体验实践

学校采取“诚信之星”“友善之星”等21日打卡记录方式,采取挑战手段,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形成好习惯。学生完成任务后,授予其“××之星”称号。打卡行动旨在以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投入体验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积分式评价,方便每一次数据采集

学生每次参与实践活动,都能得到数量不同的“正气卡”。为方便每一次数据采集,学生通过扫二维码将数据输入“互联网+”云平台累积积分。期末时,学校评选“正气之星”。

(三)汇报式评价,把控每一项价值成果

学校为学生开辟主题展板、晨会展演、气质讲坛等阵地,用于价值观教育活动成果汇报展演,学生获卡后录入数字化系统平台。

(四)协同式评价:挖掘每一项教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于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并将孩子的正向言行举止通过家长朋友圈、美篇等形式展现,让孩子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五、四大重构,提炼课程成果

(一)重构德育课程:形成系列价值观教育微课程

未来不只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要创造的地方。通过课程实践,学校在变革、再造、重构、突破的过程中日益塑形演进,开发了系列价值观教育微课程。聚焦“劳动价值观”开发的“方圆劳动之白象生活”微课程获得浙江省精品课程;聚焦“诚信”“友善”开发的“‘诚’行校园”“友善品行”微课程荣获温州市瓯海区课程评比一等奖。三门精品课程均配套教师使用手册、学生实践手册和评价手册等,为学校下一步价值观教育成果的推广提供了指引。

(二)重构育人时空:构建“家、校、社协同”三维时空

价值观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学校从“基础性的原生态地点——家庭”“主导性的关键地点——学校”“支撑性的协同地点——社区”三个维度,构建“全过程、全学段、各方面”的“家、校、社协同”三维育人时空(基本框架如图4所示),让价值观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图4 “家、校、社协同”三维育人时空的基本框架

(三)重构学习方式:构建“行—知—行”项目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要拥抱变化,更要恪守原点。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实现“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的辩证统一。学校基于“知行合一”理念,开展“行—知—行”价值观项目学习实践,并构建了“行—知—行”项目学习模式(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行—知—行”项目学习模式的基本结构

1.“行”:价值引领,从他人行动中明晰正向价值观

“行”为还原他人的探究过程。真知从行动中来,将知识还原为他人的行动,将文化还原为他人的实践,是此“行”的本意。用“行”将知识激活,让知识动起来,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结,学生才能懂他人的行动、他人的事迹,进而明晰具体价值内涵。学生只有“行”进去才能“走”出来。

2.“知”:价值趋同,省察思想知觉体认正向价值观

“知”为练意、悟道及联结。学生通过他人的“行”将价值信念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化为“知”。《礼记·大学》有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为此,在行动之前,学校省察自身思想知觉,趋同他人行为价值,提炼出主流价值,挖掘其深刻新颖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价值信念。

3.“行”:价值驱动,亮自身行动“匹配”正向价值观

此“行”为体验、反思。学生按照自己的价值信念去行动,其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情感、心理、人格等。此“行”不仅是“知”的增长过程,更是“人”的成长过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校引导学生亮自身行动,以“匹配”正向价值观。

(四)重构校园空间:打造价值观教育生态环境

校园空间布局要以服务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激活他们的创造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协作交往能力,并融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多管齐下,规划布局,智造校园空间,凸显校园文化,渗透文化内涵,让空间布局更适合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正向价值观。

1.校史文化区域

在校园文化广场,学校设置校训、三风(校风:方正圆融;学风:博学恒思;教风:益品立范)、《方圆赋》(丙申之秋,丽日晶天。欣逢南白象实小,八秩华年,乃作文勒石,以赋方圆)、吉祥娃(方方、圆圆)。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方圆文化”建设,学校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处事出发,将五幢楼分别命名为“行方楼”“思圆楼”“学恒楼”“识博楼”“诚勇楼”。

2.地域文化区域

学校地处温瑞河塘畔,每学期开展“识塘河”“ 赏 塘 河 ”“ 访 塘 河 ”“ 颂 塘 河 ”“ 讲 塘 河 ”“ 承塘河”“学塘河”等系列活动。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塘河驿园”“白塔文化馆”“塘河长廊”“白鹭园”等塘河主题的系列内容,还定点展示200 多件学生创作的“塘河文化”作品。这些让学生深入了解温瑞塘河的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

3.制度文化区域

学校在校园的合理位置设置各种制度牌,并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观区”“《中小学生守则》区”“《浙江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区”“‘四品八德(四品:自尊、敬人、乐观、执着;八德:爱国守法、文明礼让、孝亲尊师、团结友善、勤劳节俭、好学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区”等专属区,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绿色家园。

4.活动文化区域

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空间布局,设置校园文化广场区、教学区、运动区、科艺区、种植区和特色功能区等区域,打造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的健美操馆、烘焙坊、烹饪坊、种植园、跆拳道馆、水质测试实验室、创客空间、体育馆、心悦室、聚智园、河畔书屋等34 个德育活动阵地,引领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白塔品行”德育课程聚焦“未来教育”形态,围绕教育“发展人、成全人”的核心价值,整合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交织的育人模式,通过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载体,培养学生的完备品格,实现指向“未来教育”的价值观引领。

猜你喜欢

未来教育白塔方圆
涿鹿之战
十月打了霜
八月十五雁门开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白塔上的白鸽(外二章)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打造社交型高质量慕课平台
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
对未来教育可知与否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