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周青铜器自名与传世文献方言词互证研究

2022-11-04王英霄

现代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世战国谓之

王英霄

(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本文所讨论的“青铜器自名”,是指铭文中指称自身所附着的器物的名称的那部分内容[1](P335)。金文用语虽然大多庄重典雅,但其中或多或少也存在着方言现象。陈梦家指出:“在有自名的铜器类别中,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名称多为当时的通用语,东周器铭中的名称则多为当时不同国家地区的方言。”[2](P162)总的来看,以往的金文自名中方言词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一些青铜器自名中的方言词,能够与传世文献所记载的方言词相对应,如《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以下简称《方言》)、《说文解字》以及其他与方言有关的汉晋经籍传注、《集韵》、《类篇》等唐宋文字音韵训诂专著,从而达到文献互证的目的;即使那些不对应的部分,也在提前始见书证、考察方言材料的演变来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东周青铜器自名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方言区的对应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方言区相一致;二是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方言区不一致;三是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部分一致;四是由于所属方言区不明而无法确定。

一、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相一致

在东周青铜器自名中,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相一致的,主要有“”“散”“”“句孑戟”“㼤”“甾”“筲”等。

(一)齐方言

①本文表格中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依据吴镇烽的《商周金文资料通鉴(4.0 版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20 年。

按:《方言》卷五:“罃,齐之东北、海岱之间谓之儋。”郭璞注:“所谓家无儋石之余也。音担,字或

作甔。”[3](P34)古代文献中,从“缶”与从“瓦”往往通用,“(宝)”之“()”亦即“甔”,属于齐方言。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八:“,即甔字……此齐器也。”[4](P178)杨树达[5](P288)、范常喜[6]、汪启明[7](P240)、白冰[8](P114)等学者对此均有所论述。“()”字,金文仅此一见,为春秋时器。表器物义的“甔”字后世也有使用。《史记·货殖列传》:“浆千甔。”唐代陆龟蒙《京口与友生话别》:“国计徒盈策,家储不满甔。”

2.散

序号 编号器名时代出土时地 铭文1 41351 戎散戈春秋早期戎images/BZ_7_1090_1034_1134_1074.png(散)戈2 16764 器渒侯戈春秋早期器渒侯images/BZ_7_1131_1146_1168_1186.png(散)戈3 16534 侯散戈春秋晚期1986年5月山东临朐县冶源镇湾头河村春秋墓images/BZ_7_1043_1325_1074_1367.png侯(散)戈4 41414 陈豆龏戟春秋晚期齐国陈豆龏images/BZ_7_1135_1511_1164_1558.png(散)戟5 16636 陈贝散戈战国时期齐国陈贝images/BZ_7_1113_1644_1149_1684.png(散)戈6 16777 陈御寇戈战国时期齐国images/BZ_7_1023_1775_1064_1814.png御寇images/BZ_7_1139_1774_1164_1814.png(散)戈7 16780 平阿右戈战国早期平阿右images/BZ_7_1133_1903_1166_1943.png(散)戈8 16964 羊角戈战国早期羊角之新造images/BZ_7_1001_2076_1036_2119.png(散)戈

按:《方言》卷三:“虔、散,杀也。东齐曰散,青徐淮楚之间曰虔。”[3](P22)关于器物修饰语“散”字,何琳仪[9](P101)、陈伟武[10](P116)、范常喜[6]、孙稚雏[11](P107)、徐在国[12]等学者,都有相关论述。“散”为古齐方言,“散戈”即杀戈。目前,共发现8个带“散戈”的青铜器,均为春秋战国时期铜器。刘洪涛对《方言》中的“散,杀也”进行了疏证,他认为,东周齐国兵器铭文“散戈”中的“散”,均为全部彻底地击杀义,属于古齐方言;作者还探究了表“杀”义之“散”的语源,指出其语源应是当翦灭讲之“刬”[13]。

值得注意的是,表“杀”义之“散”还出现在楚简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简42:“三军(散)果有几乎?”《曹沫之陈》简43:“此(散)果之几。”禤健聪对这里的“散果”进行了探讨,首先引《方言》卷三为证,认为“散”属于齐地方言;然后引《广雅·释诂三》“,击也”为证,认为“散果”即“散”,它们是同义并列复合词,表示“击伐”义[14](P589-59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弟子问》简1:“□而击(散)”之“(散)”同样表示“杀”义。上博简虽然是楚简,但《曹沫之陈》记录的是鲁庄公与曹沫(曹刿)的问对,《弟子问》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问答,均属于齐鲁系,因此,其中的“散”为齐方言。

(二)晋方言

序号编号器名时代出土时地铭文1 06272邛仲之孙伯戋images/BZ_7_1557_1644_1595_1684.png春秋早期河内太行石室中邛中(仲)之孙白(伯)戋 , 自 乍( 作)images/BZ_7_2135_1644_2176_1682.pngimages/BZ_7_2188_1642_2220_1682.png(images/BZ_7_2026_1690_2064_1730.png)。乍(作)元女孟[姬]□□媵2 06274 晋公images/BZ_7_1632_1860_1670_1900.png春秋中期images/BZ_7_1989_1881_2025_1921.png(images/BZ_7_2065_1881_2103_1921.png)亖images/BZ_7_2183_1881_2220_1921.pngimages/BZ_7_2026_1929_2064_1969.png()。3 06269 黄太子伯克盆春秋中期1977年冬山东沂水县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墓葬黄大(太)子白(伯)克乍(作)其images/BZ_7_2139_2258_2180_2299.pngimages/BZ_7_2180_2261_2220_2299.png(盆)。4 06271 彭子仲盆盖春秋时期彭子中(仲)择其吉金,自乍(作)images/BZ_7_2146_2633_2186_2669.pngimages/BZ_7_2188_2632_2220_2669.png(盆)。曾大(太)保5 06268曾太保images/BZ_7_1557_2884_1597_2921.png春秋早期吊(叔)亟,用其吉金 , 自 乍( 作) 旅images/BZ_7_2194_2951_2220_2989.png叔亟盆images/BZ_7_1989_2816_2028_2854.png(盆)。

(三)秦方言

1.界戟

编号器名时代出土时地铭文17263相邦张义戟(张仪戈)战国晚期秦国1983年8月广东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南越王墓东耳室(B25)王四年,相邦张义(仪),内史操之images/BZ_8_1160_1344_1189_1382.png□images/BZ_8_997_1390_1023_1427.png(界)images/BZ_8_1158_1390_1189_1427.png(戟)。

(四)燕方言

1.㼤

序号编号器名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1 12428 杕氏壶 春秋晚期岁 贤 鲜 于( 虞) , 可(何、荷)是金images/BZ_8_987_2911_1013_2949.png(㼤),吾台(以)为弄壶。

2 41061王后钫(原称丙辰方壶)战国晚期四( ? ) 垚(尧)侯□亓images/BZ_8_1977_428_2027_461.png□也。

按:《集韵·屑韵》:“㼤,器,受一斗。北燕谓瓶为㼤。”《类篇·瓦部》:“㼤,诘结切。器,受一斗。北燕谓瓶为㼤。”杜廼松在论及杕氏壶“可(何、荷)是金㼤”时指出,称壶为“㼤”,属于燕国的方言[18](P328)。李家浩指出,燕国之器王后钫的“”疑为“㼤”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一引《埤苍》:“㼤,受一㪷(斗)。北燕人谓瓶为㼤,大瓶也。”[19](P95)冯胜君也有相关论述[20]。

(五)楚方言

1.甾

编号器名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01744 子䧅□之孙鼎春秋时期子䧅□之孙……行images/BZ_8_1967_1375_2007_1413.png(甾)。

按《:说文解字·甾部》“:甾,东楚名缶曰甾。”[21](P26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甾,东楚名缶曰。太史公曰:‘自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缶》下曰:‘瓦器,所以盛酒浆。’”[16](P637)“甾”,甲骨文作“”(合36535),金文作“”(甾觯)、“”(史此觥);这里的“”应为“甾”字。“东楚名缶曰甾”,子䧅□之孙鼎应当是属于受缶影响的鼎。查飞能指出,器主自称“子䧅□之孙”的方式,是春秋时期楚系青铜器铭文中习见的,其他区系很难见到[22](P50)。

2.筲

序号 编号器名 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1 18813 郢大府量战国时期楚国1976年安徽凤台县郊区外壁铭:郢大府之拳(?))。底铭:少(筲)。images/BZ_8_2000_2409_2034_2442.png(images/BZ_8_2068_2409_2103_2442.png2 41673 大府量战国晚期楚国□都宛尹邘□竞□□集昜 铸 冶 谷于 大 府 亓(其)□images/BZ_8_2187_2734_2220_2767.png(少)。3 12209 铸大铸大images/BZ_8_2097_2879_2137_2922.png之images/BZ_8_2196_2888_2220_2922.pngimages/BZ_8_1555_2947_1594_2989.png壶战国早期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陈列馆),一之。(images/BZ_8_2047_2934_2082_2967.png

少攻(工)佐李癸铸廿4 18816 郾客铜量战国晚期楚国1984年8月湖南长沙市涂家冲废铜物资仓库拣选images/BZ_9_967_413_993_451.png(二十)金半,以賹images/BZ_9_967_504_1004_541.png(?)images/BZ_9_1158_504_1187_541.png(images/BZ_9_1004_549_1046_586.png)。

按:《方言》卷五:“箸筩,陈楚宋魏之间谓之筲,或谓之籝;自关而西谓之桶檧。”[3](P33)《说文解字·竹部》:“,饭筥也。受五升。从竹稍声。秦谓筥曰。”[21](P96)《说文解字·竹部》:“䈰,陈留谓饭帚曰䈰。从竹捎声。一曰饭器,容五升。一曰宋魏谓箸筩为䈰。”[21](P96)范常喜指出,“筲”“”“䈰”当为一字之异,所记实为一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其共同的词源义当为“圆筒形器”。圆形的箸筒称“筲”,圆形的竹制饭器亦称“筲”,圆筒形的量器自然也可称作“筲”。作者进一步指出,郢大府量自名作“”,此字从竹少声,可能即是表示竹制圆筒状器的专用字,郢大府量只是借来一用[6]。

二、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不一致

在东周青铜器自名中,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不一致的,主要有“餥”“盌”“瓮”等。

1.餥

编号器名时代出土时地铭文06074 宋右师乍(作)images/BZ_9_2152_670_2195_710.pngimages/BZ_9_2197_670_2223_710.pngimages/BZ_9_1436_723_1473_755.png敦春秋时期河南南阳市博物馆20世纪60年代征集(images/BZ_9_2032_718_2071_757.png)器。

按:《尔雅·释言》:“餥、糇,食也。”邢昺疏:“皆饭食也。”《方言》卷一:“餥、飵,食也。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楚曰飵。”[3](P9)《说文解字·食部》:“餥,也。从食非声。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21](P10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五纪》简77:“始(餥)于张。”[29](P114)其中的“餥”,即“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之“餥”。实际上,宋国铜器宋右师敦铭文中的“()”,也为“餥”字[30],表示饭食。在古代文献中,“米”“食”二旁义近可换用。如《说文解字·食部》:“餈,稻饼也。从食次声……,餈或从米。”《说文解字·食部》:“饎,酒食也。从食喜声……,饎或从米。”《说文解字·米部》:“粒,糂也。从米立声。,古文粒。”

2.盌

编号 器名 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吊( 叔) 子images/BZ_9_2130_1922_2169_1962.png乍19237 叔子(作)孟姜祖大宗images/BZ_9_1433_2015_1470_2052.png盌战国早期1982年陕西省文物商店移交images/BZ_9_1876_2014_1899_2054.png(盌),以匃羕(永)令是保。

按:《方言》卷五:“盂,宋楚魏之间或谓之盌。盌谓之盂,或谓之铫鈗。盌谓之棹,盂谓之柯。海岱、东齐、北燕之间或谓之。”[3](P32)《说文解字·皿部》:“盌,小盂也。从皿夗声。”[21](P104)该铭文中的“”应为“盌”字。李家浩指出,叔子盌的国别大概是鲁国,叔子盌应该名为“盌”,旧或名为“卮”,非是[31]。

编号器名 时代出土时地铭文02221楚叔之孙倗鼎春秋晚期1979年河南淅川县仓房镇下寺春秋墓(M3.4)楚吊(叔)之孙倗,择其吉金,自乍(作)浴images/BZ_9_2192_2938_2220_2975.png(images/BZ_9_1992_2983_2029_3021.png)。

三、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部分一致

在东周青铜器自名中,与传世文献方言词所在地域部分一致的,主要有“刘”。

1.刘

序号编号器名 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1 16826 宋公差戈春秋晚期1980年北京铜厂拣选宋公差(佐)之所造(茆)族戈2 16726 亳库戈春秋晚期images/BZ_10_1041_1408_1071_1446.png亳库(八)族戈3 16462 右卯戈战国晚期右images/BZ_10_1005_1555_1040_1593.png(卯)4 16965 工城戈战国早期工城、佐□、冶昌images/BZ_10_1041_1705_1066_1743.png(茆)戈

按:《方言》卷一:“虔、刘、惨、㨆,杀也。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3](P5)《说文解字》无“刘”字。《说文解字·金部》:“鐂,杀也。”徐锴曰:“《说文》无刘字,偏旁有之,此字又史传所不见,疑此即刘字也。”[21](P298)在古代文献中,“艸”或写作“屮”,宋公差戈铭文中的“ ”可能是“茆”字。《集韵·巧韵》:“茆,艸名,凫葵也。”不过,在青铜戈自名修饰语中,“茆”的凫葵义显然与文意不合。《周礼·天官·醢人》:“茆菹麇臡。”郑玄注:“杜子春读茆为卯。”姚孝遂指出:“‘刘’为‘卯’之孳乳字。”[34](P3441)徐在国认为,在戈铭中,“茆”应读为“卯”,“卯戈”义同刘戈,即杀戈;同时,“右卯”应为“右库卯戈”的省称[12](P65)。其说可信。查飞能指出,“卯族戈”的意思是“击杀敌方士卒之戈”[22](P420)。

关于以上各器的国别,宋公差戈可判定为宋国器。周波认为,京戈(亳库戈)的国别可能是宋国,“”应为“卯”字残形[35](P133-134)。孙刚指出,工城戈为齐兵器;右卯戈的国别则不易判断,其铭文风格属于齐鲁地区[36](P159)。可见,自名“卯戈”主要见于宋国及齐国、鲁国的青铜器铭文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方言》中所记录的“刘”所在地域部分一致。

四、所属方言地域不明的青铜器自名

1.铍

序号编号器名 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images/BZ_10_2015_720_2057_762.png1 31335images/BZ_10_1556_786_1601_831.png铍春秋晚期河南南阳市乍(作)执(铍),永冬(终)自袭吾。我自铸少卒之用images/BZ_10_2127_1021_2162_1064.png2 17860 我自铸铍战国早期(铍)。原藏河南宜阳县文化馆,现藏宜阳县博物馆

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夹之以铍。”孔颖达疏:“《说文》云:‘铍,剑也。’则铍是剑之别名。”《方言》卷九:“锬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3](P58)谢荣娥认为,郭璞注中所说的“江东”,“大致包括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南部,浙江全省,以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37](P61)。“铍”与“我自铸铍”所属文化区待考。

2.盎

编号器名 时代 出土时地铭文40618 妆盎 春秋早期妆乍(作)旅images/BZ_10_2111_1877_2137_1917.png盎。

按:《方言》卷五:“罃甈谓之盎,自关而西或谓之盆,或谓之盎。”[3](P34)妆盎铭文中的“”应为“盎”字。由于妆盎现已下落不明,出土时地不详,是否与《方言》所记载地域一致还有待考证,故暂且存疑。

3.键

编号器名时代出土时地铭文19444images/BZ_10_1435_2480_1471_2518.png室门键战国晚期images/BZ_10_1964_2484_2000_2518.png室门images/BZ_10_2075_2486_2099_2518.png(images/BZ_10_2137_2484_2168_2518.png)

按:《方言》卷五:“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自关之西谓之钥。”[3](P38“)户钥”的意思是门闩。所属文化区不明的“室门键”之“()”应读为“键”[38](P2639),表示“门闩”义。《淮南子·主术训》:“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键,铉也,谓鼎扃也。以木横关鼎耳而举之,非是则既炊之鼎不可举也,故谓之关键。引申之为门户之键闭。”[16](P70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芮良夫毖》简20:“女(如)关柭扃()。”谢明文认为,其中的“()”字应释读为“键”,“扃键”本是关闭门户的门闩之义,在简文中则是作动词,意思为“关闭”[39](P36)。

综上所述,传世文献《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保存着关于方言词的记载,利用这些文献中的方言材料来印证东周青铜器物自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方言》等传世文献中的方言词,并不是说只在某地独用,其他地方就不能出现,它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东周青铜器自名中,有些与传世文献所记载方言词所属地域相一致,如“”“散”“”“句孑戟”“㼤”“甾”“筲”等;有些则与传世文献所记载方言词所属地域相龃龉,如“餥”“盌”“瓮”等;另有部分青铜器自名由于所属文化区不能确定,与传世文献记载的方言词所在地域是否一致,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周青铜器自名与传世文献方言词的互证进行了初步探讨,至于产生上述各种现象的原因,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传世战国谓之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豆腐是怎么来的?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战国少年孟轲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