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2022-11-04吴蕾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吴蕾(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作为儿科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与支原体感染有关,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可导致肺不张、肺气肿,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后果[1-2]。近些年,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持续增高,重症肺炎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增加治疗难度,甚至造成不良预后。因此,积极诊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其预后发展至关重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为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可增强肺的顺应性,改善气体交换,减少肺损伤程度。肺表面活性蛋白(SP)作为PS的主要成分之一,含有4种类型,SP-B为亲水性蛋白,在肺部炎症反应时可维持正常呼吸功能[3]。可溶性B7-H3(sB7-H3)是B7共刺激分子家族的成员,参与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4]。本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1-12月期间接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进行监测,并进一步探究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指导治疗,促进患儿预后恢复,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神志清楚,具备一定的理解、书写等能力,依从性良好;②结合临床表现、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③所有受检者及其家长已知晓研究,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①有认知障碍、心理疾患;②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占位性病变、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缺陷疾病;③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④近期(2个月以内)接受过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组,包括男性儿童65例、女性儿童55例,年龄为2-13岁,平均(7.69±2.45)岁。另外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儿童为对照组,包括男性儿童59例、女性儿童41例,年龄为3-12岁,平均(8.23±3.10)岁。经比较,上述两组儿童基线资料(性别结构、平均年龄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采集所有受检者晨起空腹条件下静脉血3mL,进行常温条件下静置1h,再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8cm、时间为15min、转速为3000r/min),留取血清,保存在-4℃冰箱内,待测结果。以迈瑞mindray酶标仪MR-96A酶标仪为工具,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试剂盒,测定血清SP-B、sB7-H3浓度。注意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减少误差。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P-B、sB7-H3水平比较 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
1.3.2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SP-B、sB7-H3变化 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患儿分为A组(轻症,66例)、B组(重症,54例),比较两组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判断标准,符合以下至少一项即可确定:①进行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CT检查等),可见坏死性肺炎改变;②肺大叶实变,且伴胸腔积液;③呼吸功能异常改变,或出现肺外并发症;④合并不同程度闭塞性支气管炎[5]。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表
示为n(%),组间差异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比较(±s)
?
2.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P-B、sB7-H3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SP-B、sB7-H3水平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P-B、sB7-H3水平比较(±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P-B、sB7-H3水平比较(±s)
?
2.3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SP-B、sB7-H3变化的比较 B组血清SP-B、sB7-H3水平较A组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SP-B、sB7-H3变化的比较(±s)
表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SP-B、sB7-H3变化的比较(±s)
?
3 讨论
作为特殊群体,儿童因抵抗力弱、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加上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6]。
支原体肺炎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属于一种非典型肺炎,与支原体感染有关,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引发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甚至发展为重症肺炎,降低生活质量,损害小儿身心健康发展,危及生命[7]。所以,积极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已成为改善患儿临床结局、促进预后转归的关键。
PS合成、分泌于肺泡Ⅱ型细胞,具有多方面作用,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提高肺顺应性、促进气体交换、防止肺损伤。该物质的成分为磷脂、SP,其中SP-B是SP的常见类型之一,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呼气末肺泡塌陷,以及维持肺部处于炎症状态时的正常生理功能。sB7-H3是一种共刺激因子,可刺激下游趋化因子受体,增强其活跃性,损害肺泡的物质。研究指出,sB7-H3参与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呈高表达。韩红[8]等人就以住院肺炎患儿为例,探究呼出气一氧化氮+hs-CRP+sB7-H3检测的价值,发现重症组、轻症组患儿的血清FENO、hs-CRP、sB7-H3水平差异明显,且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儿体内血清FENO水平降低,但血清hs-CRP、sB7-H3水平增高,且FENO+hs-CRP+sB7-H3的AUC为0.948,同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4.5%,因此认为FENO+血清hs-CRP+sB7-H3的检测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肺炎及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
本研究针对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体检儿童开展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清SP-B、sB7-H3浓度较对照组高,说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可导致机体SP-B、sB7-H3浓度的异常变化,均呈高表达状态。原因如下:SP-B可通过结合多种革兰阳性菌、巨噬细胞产生天然免疫效应,加上调节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细菌,使其清除。就肺炎支原体肺炎来讲,血清SP-B浓度的上调可能与肺部处于炎症状态有关,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进而增加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SP-B浓度。sB7-H3既能调节、抑制T细胞,又能促进处于静息条件下T细胞的分泌,还可抑制处于活化条件下T细胞的分泌,进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加剧炎症反应,促进肺炎病情的加重[9]。本研究针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症)、B组(重症),结果发现,B组血清SP-B、sB7-H3浓度较A组高,说明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即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患儿体内血清SP-B、sB7-H3浓度呈不断增长趋势发展,可见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参与肺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原因如下:SP-B可借助支气管上皮、肺泡之间的间隙进入血液中,同时随着肺部炎症的进一步加重,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之间的间隙会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大量的SP-B进入血液,进而增加血清SP-B浓度。所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越严重,体内SP-B浓度越高[10]。sB7-H3因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所以能够促进干扰素的生成,还可调控炎症细胞,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分泌,加剧肺部炎症反应,造成肺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可导致sB7-H3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等一系列作用,损害免疫反应,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发展;sB7-H3可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加重炎症反应,进而造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血清SP-B、sB7-H3浓度变化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联系,即血清SP-B、sB7-H3浓度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鉴于相关报道较少,建议今后在实践中继续探究血清SP-B、sB7-H3浓度在儿童肺部疾病的作用价值,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