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瓶颈与路径*

2022-11-04董亚宁顾芸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陆海海洋发展

董亚宁 顾芸

提 要: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把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制约瓶颈,明确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研究从构筑海洋资源价值新格局、打造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陆海一体保护新格局、构建海洋文化繁荣新格局和构筑海洋合作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尝试提出了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等重要理念,并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恢宏的战略思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到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在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和顶层设计基本构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 年)》《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数十项涉海实施意见、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专项规划,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领域顶层框架基本构筑,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地方层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政策制度红利的聚合效应正在显现。

(二)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我国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十分丰富,海洋资源环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海洋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海水养殖实现良好发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创新技术助力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海洋油气业以及海洋装备制造等6 大领域,促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见表1)。海洋工程项目稳步实施,智慧港口、5G 海洋牧场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推动海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提质增效。

表1 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

(三)海洋产业结构和创新增长动力显著改善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21 年首次突破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二一”格局继续凸显,2021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0%、33.4%和61.6%(见图1)。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2007 年至2021 年,海洋经济相关发明专利新增申请量年均增速近20%,产业技术创新增速明显,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海洋科技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涉及领域逐步广泛,海洋科技发展环境愈发明朗,海洋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迈进。根据启信宝产业数据库,从海洋产业发明专利新增申请与授权分布来看,产业技术创新增长依然集中在: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海洋油气业以及海洋装备制造6 大领域。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海洋油气业发明新增趋势一直处于平稳发展,发明申请占比在2018 年之后属放缓下降趋势,发明授权占比则平稳增长;海洋装备制造在2018 年之后申请量猛增,发明授权占比小幅增长。

图1 历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四)海洋经济空间发展和生态文明有效推进

近年来,我国牢牢把握海洋重要战略空间,推动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格局,11 个沿海省区市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全覆盖,多个省级、市级海洋经济试验示范区启动建设,一批沿海城市积极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展“蓝色海湾”整治,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整治修复岸线约1200 公里、滨海湿地约2.3 万公顷,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五)现代海洋治理体系和安全格局加速构建

立足“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经略海洋,统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深化相关机构改革,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全局中统一谋划、统一部署,打破海洋管理陆海分离格局,组建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积极构建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海洋治理体系。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主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为解决全球海洋治理问题和构建治理机制作出贡献。

二、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海洋资源利用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层次总体不高,深海资源的认知和开发能力相对有限,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潜能尚未有效释放;粗放掠夺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近岸海域整体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滨海湿地减少,自然海岸线缩减现象依然存在,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二)海洋增长动能与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现行统计口径下,自2006 年起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现小幅波动下降趋势,2020 年受复杂因素影响显著下降(见图2)。海洋经济新增市场主体增速放缓,新兴海洋产业占比较低,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空间较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较低,经济发展贡献率低;海洋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人才集中在临港大工业、港口服务业和海洋渔业等领域,海洋基础研究、航运金融保险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匮乏。

图2 历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三)海洋创新投入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海洋产业科研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受制于创新投入强度。海洋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海洋科技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低,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开发海洋技术制高点的能力有待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产出贡献率较低,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海洋空间格局与保护体系有待优化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分布差异大、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大,同时沿海区域海洋产业空间异质性明显、空间联动性薄弱;海洋权益竞争加剧、海洋灾害频发、新冠疫情突发事件等制约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区域流域海域环境整治与灾害防治协同不足,陆域开发与海域管理存在大量重叠冲突区域。

(五)全民海洋意识与管理效能有待提升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全民行动有待普及,海洋国土意识、海权海域观念有待彻底筑牢。近年来,国家层面以及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政策红利、制度红利的叠加效应正在聚合显现,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政策知晓率偏低,政策集成效应显现不够,一些政策结合实际、突破性和针对性还不够,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彻底打通。同时,部分领域的改革由于涉及面广,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各部门多从自身职能角度出发,统筹谋划和协同配合有待加强。此外,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不够全面,目前仅就十几个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统计,存在范围界定模糊、内容交叉重叠、产业划分不明等问题,市县层面数据缺乏,亟待建立系统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法体系和全方位的海洋经济信息系统。

三、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构筑海洋资源价值新格局

一是推动海洋经济向挖潜增效型转变,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要统筹平衡科学用海与全面护海,深化海情认知,挖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施海域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探索海域一级市场开发和二级市场流转以及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试点,促进陆海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高效集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开展海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海洋生产力,探索“以海养海”多元模式,持续释放“海”的潜力。二是深入挖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海洋生产力利用水平,将海洋资源纳入自然资源体系和战略大框架中,加强陆海自然资源调查,调查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生态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水体环境资源和海底环境资源等,完善海洋资源综合数据库建设。三是加快海洋产业能耗结构调整,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节能减排并重,重点完善海水养殖、海水利用、海洋盐业、海洋化工等产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四是强化海洋经济创新资源提升,在加大政府对创新经费投入和创新人员培养力度的同时,要全面提高创新要素生产率,避免大量无效、低效投入;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远洋资源开发技术攻关。

(二)打造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海洋产业向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转变,实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计划,持续在海洋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上发力,打造优势海洋产业集群,不断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链条,促进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海洋产业价值链水平;促进海洋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海洋智能超算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数据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智慧港口等“智能+”海洋产业。二是加强海洋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引导推动海洋人才培养链、海洋经济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公共部门统筹作用,结合沿海各地优势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力布局规划,支持建设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技术创新区(创新带、创新圈、创新中心),疏通知识和技术溢出渠道。三是推动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通道;结合海洋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海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创新要素生产率;结合海洋发展需求推动高新技术“引技下海”,开启“数字化、体系化”全域性生态牧场3.0 阶段建设,打造“蓝色粮仓”“蓝色药库”;提高进入公海和25 亿平方公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人类共有资源的能力。四是全面推进品牌强海行动,按照海洋强国战略的部署要求,以推进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海洋产品品质,完善制度体系,着力塑造海洋经济品牌特色,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出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海洋经济品牌,进而助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

(三)构建陆海一体保护新格局

一是着力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向陆海联通转变,优化海洋空间规划体系。要按照陆海统筹和保护优先的原则,改变以往陆海分划主体功能区的方式,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情况、战略需求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从全域国土视角谋划陆海功能布局,调整岸线两侧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形成陆海功能一致和谐发展的“一张图”;探索建立“以海定岸”“以海定产”的海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原则,不断完善海洋空间管理制度;加强海岸线动态监测,试行“岸长制”,将“岸长制”与“湾长制”“河长制”有效衔接,有效管理海岸线双边区域。二是尊重生态系统完整性,聚焦点域(自然保护区)、线域(生态保护红线)、面域(国家重要生态区带)、体(生命共同体)、质(生态质量)、能(生态服务功能)、技(技术)、制(制度),构建联通陆海的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支撑骨架体系、海洋生态安全屏障重大工程体系、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系统治理体系、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开放合作体系,推动形成“陆地—大陆架—海面—海底”海洋立体生态安全屏障。三是筑牢“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认识,唱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陆域、海域、流域协同一体的“山海交响曲”,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协调机制,提升海陆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继续深入推进陆地碳汇建设的同时,重点从消除富营养化污染、增加滨海湿地、改善海洋渔业结构、保护海床生态等方面对海洋生态进行恢复与重建,增加海洋的固碳能力。四是抓好陆海区域协同发展。从节“点”来看,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全球化的要求,在统筹“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充分发挥沿海重点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加快上海、深圳等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步伐,形成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海洋城市体系。从轴“线”来看,首先要构建沿海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沿海轴带在促进陆海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其次,在国土空间开发轴向突出“横轴”、强调南北轴向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东西轴向开发,将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范围由东向西纵深推进,形成陆海统筹的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从“面”域来看,要树立大海洋、大空间、陆海一体的发展思维,在推进南部、东部、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及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统筹好内陆发展与沿海发展、向西开放与向海开放等重大问题,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构建海洋文化繁荣新格局

一是完善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构建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体系,加快海洋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传承途径,推动海洋文化走向快速发展道路。二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新业态,扩大与海洋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推动海洋新闻与出版发行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数字内容和动漫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娱乐业、海洋旅游文化业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三是支持海洋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产业带、产业区、产业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跨区域海洋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式整体发展;加快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区工程,突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海洋文化市场,发展海洋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四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和传统海洋文化,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通过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使海洋强国信念深入人心。五是发挥好涉海机构、各级各类媒体、6·8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科普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全国性海洋赛事项目等载体作用,加强海洋意识普及和传播;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海洋数字博物馆、线上海洋实验平台、线上海洋科普平台等建设,丰富载体形式,实行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推动全民海洋意识向入脑入心入行转变。

(五)构筑海洋合作开放新格局

一是加快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蓝色经济通道建设、海洋产业发展、资金融通、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安全保障、多边机制与人文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把深海极地等打造成各方深化海洋合作的新疆域。二是在畅通海上开放通道、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大力推动口岸基础设施、陆地主要交通设施建设,畅通陆水、陆海联运通道,推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实现开放空间逐步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发挥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的纽带作用,构建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体系,特别是要论证实施赣粤大运河的建设,使长三角、珠三角一起发挥“1+1>2”的经济推力;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向西、向周边国家开放步伐,形成陆海统筹、东西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经贸和海洋治理领域的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等制定,助力海洋治理实现“善治”目标;积极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上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推进蓝色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国际蓝色智库联盟建设,联合攻关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前沿科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四是强化国际海洋产业合作,支持涉海企业“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构建跨国产业链,提升我国海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五是发展国际化现代海洋服务业,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国际化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推进航运服务功能国际化建设,加快现代海洋服务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陆海海洋发展
陆海之纵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