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2022-11-10杨瑞李包庚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杨瑞 李包庚

提 要:共同富裕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与愿景,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从两极分化到适度差距的普遍富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全面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这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命题也逐渐转变为实践命题。“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艰苦奋斗,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在保持国家主权、政治独立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过渡,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历程,总结归纳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对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逐步富裕、过程富裕、普遍富裕、全面富裕等。

(一)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动态推进的逐步富裕,这种逐步“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的同时富裕、同步富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一个时间范畴,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要素总结生成的具有灵活性的动态时间范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交织激荡,社会基本矛盾突出,“无法确保所有地区、所有主体都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看,实现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生产力支配作用下物质资料的不断累积,而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横向维度看,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地理位置、资源储量和努力程度差异,造成东西部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差距失序、个人收入分配失调局面。在新时代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是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我国从部分“先富”到部分“后富”再到整体“共富”的富裕路径对之作出正确回应,在地区差距中,采取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统一的思路,实施东西部结对子发展战略,鼓励东中西部联合协调发展;在城乡差距中,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收入差距中,坚持基本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相协调的配套机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作为前两次分配的补充,在对收入和财富的调节中逐步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总之,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

(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共同富裕是富裕层级不断提升的过程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的不断推进过程”。这就意味着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环境中,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从贫穷到低层次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而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又被划分为不同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贫困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顽疾,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体需求的考察和省思中,凝聚起全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标志着我国基本实现了低层次的共同富裕目标。为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下一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制定时间表,即从2020 年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到那时,“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进一步确证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劳动者通过劳动从社会获得个人应得劳动产品,共享社会生产发展成果。这将是劳动者既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又享有“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最终将会超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目标。总之,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环境中,从解决温饱到按劳分配再到按需分配的阶段性过程。

(三)从两极分化到适度差距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适度差距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强调坚持基本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富裕”是资本生产的唯一目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如此便造成了“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的严重的两极分化。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主张“人人共富”,倡导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国在经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长期阵痛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扬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和满足资本增殖的生产方式,消除产品的主导地位,扭转整个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创造一种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不同于以资本增殖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明确反对富裕的“两极分化”,承认适度差距,认为共同富裕是适度差距基础上的普遍富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环境中共同富裕的认识逐渐科学化,不再将共同富裕视为同等富裕或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倡导在普遍富裕基础上允许适度差距的存在,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继续遵循“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基本原则,按照“三次分配”基本要求,跳出低效率均衡,形成多数人群达到中等富裕水平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在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中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富裕。

(四)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并非简单的物质充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在内的充实富足。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萌生于社会全体成员的需求,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重点解决关乎中国人民基本生存的温饱问题即“有没有”。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使十几亿中国人基本摆脱温饱不足的困境。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多的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即“好不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并不只是有着饮食男女需要的功利化、物欲化的经济人,而是有着多样性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社会需要和生态需要的丰富的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胜利过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正的“国之大者”,要求我们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继续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启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对共同富裕的求索和实践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美好理想在时代场域的实践形态和现实演化。无论是中国古代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的“并耕而食”理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道家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理想;还是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至善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都包含着人类对共同富裕的构想与探索,但是这些探索最终都陷于失败。如何认识共同富裕,也是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陈独秀指出:“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其中,非“尽富或皆贫”“平均的供给”等包含着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共同富裕的初步认识。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始终坚持把共同富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认识到要实现民族解放目标、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美好需求、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随着革命事业的陆续推进,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广大农民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体力量,能否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参与是革命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必须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好农民最迫切的物质贫困问题,争取壮大革命力量。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必须解决因土地分配不均导致的广大农民生活极端困苦的问题。党在农村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的革命,制定了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文件,帮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因经济封锁造成的物资严重短缺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推行减租减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政策,在保证抗战物资同时实现粮食生产基本自给。解放战争时期,党通过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件,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制度,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基本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在生产生活资料自给自足同时支援前线革命战争。

总之,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蕴含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想与追求,但并未具体阐述“共同富裕”概念,也未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安排部署。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正式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保障。1953 年,《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正式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展现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的美好愿景。1955 年11 月22 日,《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写道,“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这一论述正式把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是农业大国,必须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才能破除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小农生产思想,强化农民主人翁地位,改善农民生活境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正如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必然会笼罩广大农村地区,两极分化也必然会加剧。以“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确实创造出了以往一切时代都没有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也确实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疯狂攫取,导致整个社会陷入“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荒谬境地。与此相反,社会主义不搞两极分化,始终坚持共同富裕。通过消除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加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从1953 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 年提前超额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胜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超过90%,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的长期战争创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严重落后,国内主要矛盾异常尖锐。我们党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以后发赶超式的思维力图改变中国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局面。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不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将该时期的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企图利用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平均富裕,最终导致共同富裕陷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误区,严重消解了社会生产发展活力。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后期虽然出现平均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又受到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的威胁,导致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和对人民利益难题的解决不能有效对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观愿望与实践出现脱节。但是不能忽视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绩,这为我们在改革开放转型时期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的深化和实践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认识,对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邓小平结合当时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实践基础,彻底抛弃前期“平均主义”“大锅饭”做法,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他还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后富”方略,在经济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部分先富到部分后富再到整体共富的战略路径,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扭转了“平均主义”造成的普遍贫困局面,我国经济建设速度和规模实现了巨大飞跃,调动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分化现象也愈发严重,开始面临贫富两极分化的挑战。邓小平则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

在世纪之交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中,我们党继续厘清和深化对何为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何为问题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带领全党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我国东部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发展,为了让中西部等落后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动员东部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帮助中西部地区群众摆脱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在世纪之交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效率与公平,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难题,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但不同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0 年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科学发展观不断充实共同富裕的新内容,确保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广大贫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提高。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探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呈现出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四)新时代以来党对共同富裕的再解读和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论述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提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的阶段性安排。

党在对共同富裕的具体部署中,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主抓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把“农村贫困问题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置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适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坚持“六个精准”原则、实施“五个一批”战略、“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杜绝“绣花式”扶贫、“大水漫灌”式扶贫,提倡“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2020 年11 月,我国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情况下,还是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共产党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更加公平更加富裕社会的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民主政治建设持续推进,精神文明生活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更多数量”向“更高质量”转变。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党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参与经济全球化,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范例,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富裕理论与方案的研究”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样板,推进国际减贫事业发展。

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共同富裕实践相结合,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解决相对贫困难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马克思运用其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度揭示了社会贫困问题的根源,指认唯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认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少数垄断资本家通过资本生产和再生产集中社会绝大多数财富,在机器大生产中无止境地掠夺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出现资本家日益富有和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的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资本试图改变对劳动者的剥削方式来掩盖两极分化的罪恶,但是生产方式引致的内在危机“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人们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渴求更加迫切,共同富裕“成为引领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运动的重要价值目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指认,社会主义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利,在共产主义的环境中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和列宁进一步指认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从中国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实践,“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过渡,正在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历史已经证明,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斗志,就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就会出现贫困泛滥,继而“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正确的道路指引。

(二)解决相对贫困难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主要体现为收入分配不平等,解决相对贫困难题、实现整体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2020 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相对贫困难题也已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飞速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在2010 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影响社会结构稳定。同时,“从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看,如果没有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就难以实现从中高收入经济体到高收入经济体跨越”,也可能加剧社会阶层固化、消解社会发展活力。

在解决相对贫困难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相对贫困治理水平。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扩中、提低、限高”,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统筹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及时干预,对脱贫县和脱贫人口授之以渔,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取缔非法收入,辨明收入的来源和渠道,依法加强对不明收入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扰乱社会生产秩序。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相对贫困治理水平,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富裕成果。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从“五个文明”建设高度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征途中,如果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无法站在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前列,就无法为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是制约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应高度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实现共同富裕首要的是物质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曾明确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举措;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基础。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义,既要保证“量”的增长,又要实现“质”的提升,从“五域文明”高质量发展角度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首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快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主导作用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做大财富总量,坚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分好“蛋糕”是持续做大“蛋糕”的保证。“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仅要做大“蛋糕”,关键是如何分好“蛋糕”。要坚持构建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体系,深化和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分配机制,通过实施“扩中、提低、限高、去非”的分配方式和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确保全体人民公平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及时干预,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要授之以渔,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此外,要鼓励全体人民勤劳创新致富,调动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社会劳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人人参与、劳有所得的发展环境。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做大财富总量,才能为“分好”“分优”蛋糕奠定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做大“蛋糕”提供动力。因此,在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结 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成就,“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到总体小康直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已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是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考验党的执政水平、战略定力和战略谋划能力。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首发暨研讨会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出席会议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