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力提升探讨

2022-11-04杨大鸿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财政管理

肖 盼,杨大鸿

(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由财政支持的科研专项资金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也同步增大,对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日益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校的科研事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的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且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力值得探讨。

1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含义和特点

1.1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含义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经政府批准,由财政预算安排或由其他财政资金筹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项目资金。科研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主要包括购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测试化验加工、招聘项目研究人员以及与项目有关的差旅等花费支出。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主要是管理由财政投入的形成专项资金的科研项目所实施的立项、合同、预算、经费使用及项目终结后的有关事项。高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是有效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基础和物质支撑,对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

一是专项性:为了完成特定业务目标而编制经费支出计划,对于不同的业务目标,设立不同的科研项目,分别给予经费支持。二是独立性:每个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都有其明确的资金支出范围,项目之间的支出不能交叉重叠。三是完整性:项目支出预算包括完成特定目标任务所涉及的全部经费支出,不能为一个目标而将项目分拆或分解为多个项目。

2 高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数量多,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对高校而言,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上级主管单位众多。上级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上级宣传文化管理部门等都可以是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上级主管部门,而高校内部的归口管理部门仅为一个或两个科研管理单位。当项目数量众多时,受制于有限的业务人手,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着较大挑战。

其次,高校内部的间接项目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信息传递速度和沟通效率。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项目负责人”管理模式,这种间接管理方式工作流程长,信息传递不及时,沟通效率低。如果学院科研人员理解不到位,就会同时对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造成困扰。最后,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管理难度大。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但项目的主管部门是非财政部门,所以项目从立项开始就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

2.2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专业性不足,财务管理有待加强

第一,预算编制科目设置多,测算缺乏实际考量。早期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科目众多,项目责任人编制预算时耗时费力,如预算科目细分为设备费、材料费、劳务费、差旅费以及会议费等,纷繁复杂的预算科目对科研人员填报预算造成较大的障碍。此外,预算申报时间早,预测偏差大。项目预算申报是在项目立项后的当年进行,而项目至少有1~3 年的存续期,项目责任人对未来事项的预估难免出现偏差,预算调整不可避免。

第二,有的项目设备经费占比高,人员经费占比低,限制了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此类项目对人员经费的限制要高于设备费、材料费等,如劳务费预算要求按照项目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设置,而设备费可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确定预算金额。受制于劳务费额度,项目负责人可以聘请的项目付费或专职为项目服务的博士后、项目研究助理等人员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此类项目均来源于市级财政支持,财政预算要求经费使用期限为一个自然年度。项目负责人为了及时使用经费,会在未充分进行事前认证的情况下仓促购置设备,导致出现设备使用次数少或设备闲置等现象,这也产生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第三,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预算调整要求更严格,使用限制较多。专项资金的预算调整权限不在高校,而在上级主管部门,但上级主管部门并不能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在预算调整审批上难以把握。除此以外,专项资金项目的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对会议费、差旅费等严控类经费的使用限制更加严格,对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造成了一些阻碍,科研活动的进度和产出成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落实不足,结果管理有待完善

目前,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普遍存在重立项、轻执行、轻结果的现象。首先,科研财政专项资金设定绩效目标时,定性指标考核较为困难。由于定性指标缺乏可衡量性,又缺乏合适的绩效考评方法,是否达成指标并不好把握。其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模式单一。目前,科研财政专项资金主要以发表文章数量或文章影响因子为考核标准,方式过于简单。最后,科研财政专项资金产出成果的经济性和效益性不足,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果较少。项目的考核周期一般为一个自然年度,而优秀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持续多年的研究和投入,这种时间上的不匹配导致科研项目按自然年度考核时,其科研成果尚未具备经济效益。

3 提升高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力的策略

3.1 分类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针对属于不同上级主管单位的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高校应做好分类管理和服务。第一,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高校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特点制定一套对应的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应积极参与项目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并按制度办事,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科研管理部门面对众多科研项目时的管理压力。第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改变沟通方式,如利用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点对点信息传递。由“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项目负责人”间接沟通方式改为“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的直接沟通方式,减少信息传递偏差。第三,项目负责人可聘请项目助理,理顺项目管理流程,积极落实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第四,校内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减少或合并校内的审批环节。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密切合作,尽最大可能优化经费申请、经费下拨以及项目结题等流程。

3.2 分清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职责,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一是高校作为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受托责任主体,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管理此类项目。项目负责人是资金使用的第一责任人,要对科研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和合规性负责。二是校内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提高管理效率。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立项和合同管理,参与项目的采购审核等相关工作;财务管理部门要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做好预算科目讲解、申报培训、预算调整和项目结题等事宜,要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中期检查、结题审计等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人事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审核科研绩效等相关事项,对使用项目资金聘请的人员进行审核和管理。

3.3 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优化财务管理

首先,简化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科目。比如,预算科目设置可将设备费、材料费等合并为直接费用,将水电费、管理费等合并为间接费用,将会议费、差旅费等合并为其他费用,将原来十几项预算科目简化为3~4 项。这样既便于科研人员预算填报,又能减少项目预算调整事项。此外,提高项目人员对预算申报的重视程度,要对项目有关人员定期开展财务培训,提高预算申报的可执行性。

其次,上级科研财政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可考虑适当提高项目人员经费占比,搭建科研设备共享平台。一是给予项目负责人一定自主权,使其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此,上级部门应该充分给予项目负责人招聘专职研究人员等参与项目研究的权限,并且支持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项目研究人员的工资和社保费用。二是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为避免设备闲置,可以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搭建设备共享平台,建立设备共享机制,统筹管理和共用科研设备。此外,上级主管部门要出台有关政策,针对项目团队使用已有的存量科研设备,按照使用率或者折旧额计入项目设备经费。三是树立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坚守职业道德。项目负责人要坚持诚信为本,遵守科学家职业道德和科研纪律,签订廉洁承诺书,承诺合法合规使用经费。

最后,放宽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执行中的预算调整权限。第一,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制定好预算调整规则的前提下,将预算调整的权限下放给校内科研管理部门,定期抽查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第二,可尝试不再单独设置会议费、差旅费等预算科目,并参考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方式,在项目预算总额的一定比例内进行灵活调整,定期向主管部门备案。

3.4 绩效考评以结果为导向,形成正向循环机制

第一,在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时,要严格审核项目的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中定性指标设置偏多的项目,慎重考虑是否给予经费支持。第二,要重视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勇于尝试新的绩效评价方式。除了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审,还可委托有关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由企业组成评价小组,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作出反馈,以此反映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第三,要加强项目结果管理,强调绩效导向。对于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可进一步放宽项目预算管理权限,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机制。同时,要尊重科研客观规律,将考核周期从财政预算年度改为项目存续时间。第四,要做好科研成果的信息披露,引起项目负责人的重视。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产出结果专业性强,信息披露与公开有利于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形式化的现象,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

3.5 探索财政科研资金项目的新监管模式,重视科研活动效果

传统的科研项目监管模式以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为主,轻视项目的执行结果。这种监管模式不仅限制了科研活动的灵活开展,而且给科研人员增加了很大的非科研工作量。对此,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作出改变,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并建立新监管模式,简化经费过程管理流程,重视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科研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项目执行结果好的团队,在财政经费上给予更多支持,并给予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对于项目执行结果差的团队,财政经费上少投入或不投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三是要加强监管,积极推动项目信息公开。上级主管部门要不定期抽查,加强监管。为防止科研经费被套取或挪作他用,要积极推动项目信息公开,让社会监督科研项目的整体情况。

4 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活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推力,也是社会价值创造的重要动力源泉。高校应积极抓住科研“放管服”改革的历史机遇,在校内作出革新和改变,通过完善科研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科研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事业迈向新台阶。文章首先简要阐明了高校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含义和特点,然后详细说明了阻碍高校提升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力的原因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帮助高校提高科研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财政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