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艺术歌曲《Hailuli》(海露莉)的演唱研究
2022-11-04王玉文广西艺术学院
王玉文(广西艺术学院)
法语艺术歌曲《Hailuli》(海露莉)由法国作曲家宝琳·维雅多(Pauline Viardot)所创作。法语艺术歌曲不仅要求歌唱者以优美的嗓音和高超演唱技巧演唱,更需要追求音乐风格与歌曲意境的完美表现,因此,笔者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气息运用、钢琴伴奏、咬字发音,以及演唱技巧方面展开分析。
法语艺术歌曲是欧洲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音乐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是古典音乐的歌者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品类型。本文以歌曲《Hai luli》为例,从法语艺术歌曲发展简述入手,论述演唱过程中如何注意声音、语言和音乐风格的结合,以达到更好演绎这首作品的目的。
法国艺术歌曲起源于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期发展至兴盛时期,法国称“Melodie”,是时代的产物,有着资产阶级精致细腻的精神情怀。是为严肃抒情诗歌谱写带有钢琴伴奏的独唱歌曲,诗与音乐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法国人的高雅浪漫注定了他们喜爱以简洁精致的形式去表达心里的感情,所以,真正的法国音乐通常更倾向于抒情性,法国特色民族文化及沙龙文化,也诠释了法国音乐的出生与高贵的地位,这种音乐一出生就带有特殊的贵族气息,更有着知识阶层的文化气息。法国艺术歌曲特别注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在其表现中,钢琴家往往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它能够使伴奏与旋律完美地结合,作曲家在给钢琴伴奏塑造形象时,能够巧妙地利用钢琴的各种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钢琴的表现力,从而使钢琴伴奏拥有丰富多变的调性色彩。
宝琳·维雅多(Pauline Viadort)1821 年7 月18 日出生于意大利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庭。她的父亲是歌剧作曲家和歌唱老师曼·加西亚。她也是一位作曲家、音乐会演奏级别的钢琴演奏家、伟大的演员、绘画艺术家和一位声乐教师,这些资质不仅使维雅多比其他歌唱家具有更高的修养,而且使她真正成为社交界的中心。尽管没有像同时期作曲家如拉威尔、德彪西等影响力很大,但在巴黎期间,她与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批音乐家、作曲家、哲学家们是知心朋友,他们中有肖邦、柏辽兹、古诺、梅耶贝尔等。维雅多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作了,用不同的语言和风格创作了几首声乐作品:德国民谣、法国歌谣、小歌剧以及短小的钢琴曲、一些为声乐和钢琴而作很有意思的改编乐曲。她的歌,如其生活一样,典雅高贵、丰富多彩并具有戏剧性。在她十七八岁初涉歌坛时,她的自然音域只有两个八度,从降B 到降B,也就意味着她很难驾驭女高音的曲目。如本文所研究的这首作品《Hailuli》(海露莉),全曲最高音在钢琴的小字二组g 音上,最低音在小字一组f 音上,整体音域不宽,因此不仅适合于女高音,还适合女次高音、女中音去演唱。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讲,演唱这首作品,既不会觉得音高有压力,还可以在控制范围内,完整表现,是一首非常值得学习探讨的艺术歌曲。
作品是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前奏(1~3 小节)为g 和声小调,速度为行板,伴奏左右手交错进行,节拍为6/8 拍。
A 乐段(4~14 小节)三乐句式乐段,为非方整性乐段,句与句之间对比明显,伴奏是分解和弦织体,音乐先是弱起小节,结束在第8 小节落在属和弦上,然后变化音还原b 的出现,伴奏部分同时还出现了升f,和声小调色彩明显,旋律最后一个音上扬,造成离调感,后面因到B 段要转调,所以从力度和速度上开始变化,为转入G 大调做准备和铺垫。
B 乐段(15—23 小节)音乐进入G大调,分为两大乐句,前两小节,钢琴部分左手和弦分解,右手从琶音式四分音符的和弦进行,音乐在小范围内展开,后两句左右手以交替的一对二的分解式进行,力度呈弱—强—弱的特点,尾音收在G 大调的属和弦,节奏保持正常三拍子律动,旋律无大幅度起伏。d1 句歌词与前者d句一样,其次旋律走向也相同,不同在于,提前加入了变化音降E和降B,在G 大调的基础上,进入g 小调,把听者带入调性交织进行的错觉感。随之又进入了g 和声小调,两小节间奏引入主题前奏再现。
A1 乐段(26—34 小节)有三乐句,为非方整性乐段,这部分与A 段的旋律大体一致,变化在第3 个小节,节奏由之前均等的三拍子,变为有十六分休止,紧跟十六分音符,语气转变,造成紧张感。在单词Allons(好吧)这里,钢琴后半部分是休止的,演唱者用叙述语感来演唱。
B1 乐段(35—43 小节)与B 段的不同在音乐开始,渐强cresc 提示,后一小节在音高做出了升高和延长处理,伴奏也在提前暗示转调,除了g 和声小调本身的变化音外,这里还多了临时变化音降A 和降C,这段尾声最高音保持了五拍的同时,钢琴部分给出了一个减三和弦的低音分解与琶音,与旋律声部的展开有明显的对比。
A2 乐段(46—54 小节)分为三乐句,是非方整性乐段,这部分是整个音乐高潮,音乐的对比性更强烈。这一部分旋律不仅临时多了一些变化音,造成离调感,而且后面节奏也从前面正常律动变成多为短音符时值和休止的出现,音乐的线条明显已经不连贯了,语气感加重。在village(村庄)做了强—弱处理,伴奏从之前的连贯变为左右手交替,与旋律的述说形成呼应。
B2 乐段(55~结束)回到G 大调,结束前面激烈部分后,音乐再次展开。第一句旋律音进行了三度叠加,在上升时,是主和弦分解,营造出释放感,但在最高点降E 的出现又回到小调,大小调再次相互交织,回到小调的收拢性中。音乐的最后一句,也是音乐的最高潮部分,力度逐渐加强,接近尾声伴奏出现了带有变化音的属七和弦(减减七和弦),与旋律对比性明显。后又回到g 小调,音乐回到忧郁和平静。在歌唱结束后,伴奏的尾奏部分最后一个和弦落在了G大调主和弦上,给人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艺术歌曲的演唱,相比较歌剧而言,技巧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在表现音乐风格和歌曲意境时反而更具有挑战性。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做到准确而清晰地发音,并且,要求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其诗词进行理解而展示其细致的情感,进而展示其含蓄而内在的演唱风格。
法语艺术歌曲《Hailuli》是一个速度为行板的作品,节拍特点为6/8 拍,并且这首作品的伴奏很大部分是以分解和弦的琶音进行,因此歌者气息的控制要随着这些节奏律动去控制。这首作品整体下来,并没有特别高亢激烈的对比,所以气息的控制为匀速地吐气,平稳控制气息流动,乐句与乐句之间以舒缓呼吸连接,使声音在钢琴分解流动式的伴奏下,更加平稳前行,同时要注意有声乐良好的气息支持,以保证音乐线条的稳定。
法国艺术歌曲中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歌词,而法语本身流畅细腻的音节组合发音更为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提供了紧密的纽带。艺术歌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歌词本身都源自于诗歌,而这些诗歌的背后又有着无限的精彩等着歌者去探索和发现。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演唱作品之前一定要诵咏歌词,找到其韵律。法语的词尾基本上没有辅音,而母音有与众不同的鼻化音的语言特点,让法语听起来比较柔和连贯,它不像意大利语那么明朗铿锵,也不像德语那么多棱角。
在准确读谱的基础上,音色的运用要跟随音乐调性的转换而调整,比如第一段小调的音乐色彩呈现出来时,要注意声音多一些连贯性(legato)、柔和,不要表现强硬和突出性。一段之后转入大调,但仍有小调的阴影,因此声音要做出先有明亮之意,稍稍展开,但并不会完全释放,声音还以大线条连贯为主。到这部分的最后由于节奏的变化,语境转变,线条的不连贯,声音因此要用说话的语气更多一些,硬朗干脆。如第二段的“Hai luli Hai luli oùdonc peutêtre mon ami?”这里与前半部分不同的是,音乐调性转变了,并且还是一个疑问句,中文翻译为“海路里,海路里,我的朋友将在哪里?”句中的关键词是“朋友”,因此当我们唱到这里时,接上前面的语气铺垫,声音要亲切、柔和,音色整体偏明亮纯净。这样与之前后,都能给听众造成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对歌唱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二者不相上下,彼此共同歌唱。作为艺术歌曲的伴奏,它的织体很丰富,即使没有歌唱者,单独弹奏伴奏部分,也可以是一首完整乐曲,因此,艺术歌曲的伴奏在音乐作品当中处于非常重要位置上。在演唱该作品时,就需要将歌唱和钢琴伴奏进行高度的融合,以至达到彼此的相辅相成,产生音乐的意境美。
例如该作品《Hailuli》开头乐句左右手交替,和弦半分解式下行,这里作为音乐的前奏,营造一种小溪流淌感,忽快忽慢,忽强忽弱,进入歌唱前,伴奏变成左右手和弦分解进行,节奏也构成了分解拍,三拍子流动式进行,与旋律声部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到了第二段小节采用的钢琴伴奏,借助了带有弹性的柱式和弦以及分解和弦,但有效地将该作品转换的情感塑造了出来,对作品中音乐的层次以及情绪的递进都进行了有效地烘托。
一首作品的好与不好,对于听众而言,在于歌唱者是否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听众内心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呼应,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境地。本文所研究的法语艺术歌曲《Hailuli》(海露莉)虽然并没有像歌剧咏叹调般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性,但是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情感和层次的体现,需要歌唱者具有一定的演唱技术以及细节处理得能力。
在这首歌曲中,引子部分弱起开始,旋律由弱—强—弱,营造出一种波光粼粼、水纹荡漾的景象。下个乐句由于歌唱旋律是下行趋势,根据词义这部分应表现得比较忧虑,还有淡淡的悲伤,仿佛置身在山林中的一座小木屋中,那里曾经充满了快乐的回忆,如今却物是人非,不见了好朋友的踪影,有些许不安与失落,把听众带入一种安静又孤独的氛围当中。
je suis triste,je m’inquiete(我难过,我担忧,我不再清楚自己会怎样。)
Je ne sais plus devenir,Mon bon ami devait venir,Et je l’attends ici Seulette.(我的好朋友本应该来,于是我在这里独自等待,我在这等他,修莱特。)
转调后进入了G 大调,先是给人种开阔明朗的感觉,歌词如下:
Hai Luli,Hai luli,oùdonc peutêtre mon ami,(海露莉,海露莉,我的朋友可能会在哪里?)
由此,这部分表现出对离开朋友的两次呼唤,第一次呼唤表达出想要见到朋友的迫切心情,而第二次呼唤,带有略微失落和冷静,不知朋友的去向,眼神中还带有一丝迷茫的情绪。之后,这里主人公的“我”好似一切又恢复平静,她想以充实劳动来填满内心的孤独,抑制内心对朋友的想念,但实则太过焦虑与不安,又放弃了手里的工作,继续沉浸在对朋友的无尽思念当中。
Je m’assids pour filer ma laine,Allons!je filerai demain,Aujourd’hui je suis trop en peine,(我坐下纺羊毛,线在我手中断了,好吧!我明天再纺,因为今天我太痛苦了。)紧接着下一句仍陈述着对朋友的思念和呼唤。到这里,起初由于前面情绪的铺垫,持续的思念,已经让人有了胡思乱想的节奏,语气开始转变,由之前纯粹的思念,而演变成有些焦躁,担惊受怕。
最后,主题再现,再一次对海露莉的呼唤,表现出对朋友深挚想念和依恋之情。
Hai luli,hai luli,Àquoi bon vivre sans ami,(海露莉,海露莉,没有朋友该怎么生活。)
虽然,法语艺术歌曲《Hai luli》(海露莉)的作者宝琳·维雅多在我国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但这首作品还是受到了很多观众和歌者的喜爱,然而笔者在网络文献中并未查到与此作品相关的文献,只有通过查阅一些类似艺术作品的文献和资料,进行音乐分析和探讨,通过研究法语艺术歌曲《Hai luli》(海露莉)的曲式和声、咬字发音、钢琴伴奏、情感表达,笔者更深刻了解了这首作品。首先风格上与咏叹调不同,因此演绎时不需要有太过强烈的情感对比。法语的语言,针对它的发音特点,注意咬字的连贯性和柔和性。声音的运用要随着调性的转换进行细微的调整。作品情感的表达,需要先分清楚音乐的层次,再进行段落对比,还要了解“关键词、关键句”的含义,才能更准确地表达细腻情感。最后希望笔者的探究,能够对后来学习这首作品的歌唱者们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