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2022-11-04由乔瑞
由乔瑞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一个人的德行品质才是其根本之基,高校就是为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优秀素质品质为首要目标,只有具有良好的品质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方向,其这就需要传统文化的输出与影响,其中中国古老文化的修养与沉淀更是可以时刻全面提升影响一个人的德行水平,传统文化可以使一个人的操行从内启发并向外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教育类文艺,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指出只有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等学校,才真正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断的汇聚人才,才能真的为壮大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完善课程思政的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课程中突出显性与隐形特征,并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思政所要表达的正向思想与优势之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与方向。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书法篆刻所存在的意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思想之基,只有文化繁荣发展,才会有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此时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与实力成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随着国家对课程教育的逐步重视,目的是要培养全面类型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均衡发展。书法篆刻艺术作为美术学科下的一种特色专业,其作用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书法篆刻艺术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可操性,深受大家的喜爱,书法篆刻是书与刻的艺术,二者结合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刻是在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篆刻书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的。中国书法包含了几千年的社会哲学、人文史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相关内容,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艺术结晶。书法课不是专业的思政课程,不能从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述政治类课程,但是要将书法篆刻类课程所能表达的情感与核心价值观上巧妙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建立课程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学习目标,实现全方向发展。
优秀的书法篆刻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融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带来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感。书法篆刻艺术延续着中国古文字的生命,中华民族始终处在文化复兴、文明前进的状态,书法篆刻在其中亦是扮演者其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深深影响着一代学子的道德情怀、爱国情怀等,更是可以极大增强自身文化气质。书法篆刻的文化价值是需要长期探索和挖掘的,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深谙各时期文化大儒们的代表作品,感受古代文学思想,因此书法篆刻所代表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书法篆刻凭借其硬笔、软笔、刻刀等工具的特殊性,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而且可以深切从传统艺术中寻找自己精神上的契合处,其目标在于凭借书法独特的艺术感、氛围感、文化感可以把人们聚集起来,可以做到教学相长,长期的书法练习可以使得学生们真正地做到平息凝气、心无旁骛,会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是学生亲近文化、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这部分是最宝贵的。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得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不管从外在还是内在都真正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二、书法篆刻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与思政的融合
书法篆刻艺术作为从古至今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种类,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久远的文化流脉是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首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其影响是最深的,抓住此时的教育时段,运用良好的方式去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当代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一种隐性的转变,其可以具体到特定的某一类的大课程,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凸出“思政”这一中心思想,思政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青少年最应该接受的教育类型之一,其不同于学科类教育那样具体化,但是是有着真正地去影响人的思维情绪的作用,它的根本思想是和高校教育理念高度一致的,但其要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加以自身性的改变,不同学科所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并且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教育“泛化、虚化”的现状,对当代高校教育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其中以书法篆刻为载体更能促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以老师为基础,强化教师队伍的基本政治素质,设定具体目标加以实现和努力,将课程的设立作为重点进行思考研究,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根本内容,好的课程设计背景下可以真正地帮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切内涵,课堂教学上要时刻以“思政”这一大方向为基础,向外延伸教学,以思政课程设置为基础,真正地做到将理论带进实际教学中去,形成真正的协同合作。
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我认为书法篆刻艺术与思政在课堂上的融合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且书法篆刻对高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书法篆刻的发展历史、书法篆刻理论知识、美学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热爱传统艺术、热爱传统文化,构建书法历史、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书法专业人才。
书法篆刻是以文字为媒介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其中文字的内涵就直接影响了整篇作品的精神气韵。古代的文言名句、书法作品都是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语言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会是先进行诗词的创作再加以自身对书法的个人理解加以创作表现,其是以文字内涵为基,书法风格为辅二者相互融合。因此文字的功底是学习好书法的重中之重,好的书法人定是一位富创造性、表现性的人。现如今书法篆刻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经典的文辞诗赋,亦可以现代积极进步的思想为题材,可在感受传统艺术的同时,加以现代优良的思想,二者结合定会相得益彰。因此开设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开设文字古籍、诗词鉴赏类、书法史论、篆刻史论课程就是很有必要的一步,具体可以在高校的几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古代文学类课程,例如中国书法史为基础,加以书画理论、艺术概论、经典诗词赏析、书画理论、大学语文等重点类文化课程,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涵养与学识,为日后的书法教育教学以及书法创作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书法篆刻的内涵与思政的紧密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在“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生命最有力的信心坚定,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其标准是在形成了独特个性标志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字后,应运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时代的各种历史背景下使不同时代的书法篆刻艺术各有不同,其价值也是方便了我们研究当时朝代的各种制度、阶级与文化的渠道。当代梳打篆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使书法篆刻在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中的创新走向更高的地位,对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真正的一张金色名片。
当代教育应以“文化”为基础之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将“思政”观点作为切入点,具体的分析该学科与思政真正的内在联系和密切关系,而不是泛泛的在其后加入几句思政类的话语结束而已,以书法篆刻课程为例,深挖其所表达的文化内容、精神风貌、家国情怀、地域特色等方面,文化就是现代思政最后的代名词,我们的思政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当代文化,其是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现代新思想所形成的富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文化。可以说新时代思想是集合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所长于一身,所以要深度探索书法课程中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代表人物所书写、篆刻的内容,深究其思想状态、精神内涵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只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更迭不同思想汇聚于今的独特性。书写书法、刻制印石时是追求一种心无旁骛、心空明静的状态,这种文化状态与思政的内涵有根本上的紧密联系,传统艺术之所以可以源远流长、持续得以人们的称颂与传播就是因为其具有使人身心愉悦,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思政也是以此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课堂之中,借助文化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在校学生、社会人士真正地了解思政教育所蕴藏的真正魅力。
儒家书法的代表人物朱熹的作品就可看出是以其深厚的文学基础与个人思想为前提进行创作,其代表作《书易系辞册》,作品中的文字线条厚重圆融,结体活泼舒朗、疏密有序笔势相连,气韵生动悠扬,都是根据其儒学的基础思想为本进行创作的,明陶宗仪在《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所想表达的很多地方都有不谋而合之处,可见古代先贤思想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与综合修养。
道家书法的代表人物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其思想内涵,道教将万事万物都可归纳为“道法自然”四个字,就是说万事万物均应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书法中的自然创作是最高级的一种境界,古风古貌,乐趣横生。赵佶所创作的风格瘦金体书风更是开辟一种新的书风形式,其代表作品《欲借风霜二诗帖》《宋徽宗牡丹诗》,其文字创作内容风雅传统、可见其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笔画匀称细劲,用笔轻入厚收,转折处干脆爽利、飘逸洒脱,具有灵秀空明之感。宋徽宗赵佶神受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他的心灵日益走向灵性自然、洒脱离俗。他就是以此种心境进行创作,并且从自然万物之中提取精华,让艺术作品与其自己的精神思想完美地达到了融合。
法家书法的代表人物当属秦朝丞相李斯,其实著名的政治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书法家,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帮助始皇帝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文字,统一文字等,功勋卓著,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亲自作《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其代表作品就是《峄山刻石》,此碑运笔坚劲顺畅,线条浑圆,空间疏朗,点画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由此可见,人的德行的高低是直接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书法技艺的,书以文贵,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直遵循的独有特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充分分析先贤的书法篆刻作品之后,亦是要将这些文化大家们的思想修相结合,突出书法艺术中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书法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与气韵,足以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这些内涵与气韵足以成为当代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秀资源补给。
书法篆刻艺术以其时代性的演变见证了历朝历代的不断更替变换,比如篆书是秦代的代表性书体、隶书是汉代的代表性书体,楷书是魏晋、唐代的代表性书体,清篆是清代的代表书体,流派印是民国近代的代表印风,书体篆刻的演变过程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手段与特殊的记忆。在现今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生存技能,更要在精神上、思维上努力靠近国家的根本思想,积极接受国家的教育与民族的教育,在练习好书法篆刻的同时,也是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一种弘扬与宣传。
结语
课程思政的根本理念就是协同各学科课程以育人,是我国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各学校的共同的任务使命,书法篆刻入课堂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书法篆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是要有着新的认知与定位,要制定好发展、教学融合新体系,在美学、文学、文字学等多方面文化中吸取优势,要始终在文化认知、价值实现上相协调,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